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塞万提斯一、(1547-1616)生平简介西班牙伟大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1、家庭: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善于吟写歌谣的、不得意的外科医生,家庭生活贫困。•2、童年时期—颠沛流离,动荡不安。跟随父亲往来于西班牙的几个大城市行医看•病,生活动荡不安。•3、青年时期—传奇经历,惊心动魄•1569年充当红衣主教的侍从,前往意大利,游•历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米兰等地,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1570年从军,参加了“勒班多”海战,作战十分勇•敢,身负重伤,左手致残。获“勒班多独臂人”之•称。•1575年被海盗劫持到阿尔及尔,囚禁五年,饱•受磨难。•1580年,被家人和教士赎回。•4、中年时期—阅历人生,命途多舛•1580年被赎回国,一贫如洗,开始了动荡不安,四处奔走的生活。•1587-1594年期间,曾由于不同的原因数次入狱。在塞维利亚监狱中,开始构思《堂吉诃德》上卷。•5、晚年时期—声名鹊起,贫困如故•1605年《堂吉诃德》上卷出版,一年内再版七次,并被译为英文和法文,产生了世界性影响。•1615年完成下卷,1616年患水肿病去世。1614年1613年1605年1585年主要作品《伽拉泰亚》《努曼西亚》《堂吉诃德》《惩恶扬善故事集》《帕尔纳索游记》他就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在一部书中有这样一个人物,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懦夫,也有人说他是勇士;有人说他是武士,也有人说他是诗人。二、代表作《堂吉诃德》(一)堂吉诃德的主要经历:•第一次出游(上卷1~6章)•1.准备出行•2.在客店受封为真正的“骑士”(胜)•3.拯救遭鞭打的男孩。(胜)•4.出师不利被商人打伤还乡(败)•5.骑士小说被焚烧。第二次出游•1.劝服桑丘,第二次出游。•2.大战风车。(败)•3.援救贵妇,大战修道士。(胜)•4.大战羊群(败)•5.夺取理发师的铜盆(胜)•6.释放苦役犯(胜)•7.黑山苦修(败)•8.被骗还乡(败)第三次出游•1.密谋多次第三次出游。•2.为情人着魔。•3.打败狮子(胜)•4.学驴叫比赛(败)•5.险些丧命磨坊水车(败)•6.遭受公爵夫人的百般戏弄。•7.桑丘当总督。•8.堂吉诃德惨败给白月骑士,被迫归乡。•9.临终反省,痛责骑士小说。(二)作品的思想倾向嘲讽了流行一时的骑士小说1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隐含着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2作品的思想倾向1、嘲讽了流行一时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的骑士装束•“他那类绅士,一般都有一支长枪插在枪架上,有一面古老的盾牌、一匹瘦马和一只猎狗……他在节日穿黑色细呢子的大氅、丝绒裤、丝绒鞋,平时穿一套上好的本色粗呢子衣服……”作品的思想倾向1、嘲讽了流行一时的骑士小说•事与愿违疯狂行为他的善意的动机往往产生出灾难性的后果。作品的思想倾向2、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隐含着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多灾多难的时世”,是“可恶的时代”。他认为“现在这年头,懒惰压倒了勤快,闲散压倒了工作,罪恶压倒了没得,傲慢压倒了勇敢。”•天叫我生在这个铁的时代,是要我恢复金子的时代,一般人所谓的黄金时代。——堂吉诃德揭露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触及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诸方面的问题。(三)堂吉诃德形象对堂吉诃德的诠释1、在17世纪这一阶段对这部小说的诠释与塞万提斯的写作目的一致,《堂吉诃德》被定义为讽刺那种曾经风靡而今堕落的骑士文学风格的一部文学作品。2、《堂吉诃德》在18世纪理性的读者们从他的疯癫中看到理智,从可笑中看到可爱与可敬。于是,堂吉诃德在他们心目中成了一位可笑的正人君子,正直善良又单纯无知的老好人。3、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德国的作家和哲学家们对这部小说的诠释是高尚的理想主义与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席勒认为《堂吉诃德》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为了反抗现实的束缚而进行的一场斗争”;诺瓦利斯:“梦想与现实的抗争”。堂吉诃德被理想化为一位孤独的理想主义斗士。4、《堂吉诃德》在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最强调的是人性。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堂吉诃德是一位诚实的骑士,拥有丰富的人性内涵。比如,他将他的生命奉献给为真理的胜利而进行的无私斗争中。现实主义者最珍视的也正是堂吉诃德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对诚实和人性的现实反映。5、《堂吉诃德》在现代对堂吉诃德的评价呈多元发展趋势。西班牙“九八年一代”的作家把他认作民族精神的化身;乌纳穆诺:“或许我们应当寻找思想上的英雄形象,但那不是具有真实血肉的哲学,而是一位小说中的人物,一位全然付诸行动的人物,他比所有的哲学家来得更为真实———那就是堂吉诃德。”象征主义批评把他看作英雄原型;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评论者承袭了别林斯基的见解,既把他看作可笑的喜剧性人物,也把他看作可敬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形象分析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之一。身上既有明显的喜剧性特征,又有鲜明的悲剧性色彩。•生活在资本主义已经萌芽时期的堂吉诃德却要在现实生活中恢复封建社会的骑士精神,因而使他成了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为了美好的社会理想粉身碎骨在所不辞,但他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实现。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又使他具有了悲剧性的色彩;•他性格中的矛盾是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西班牙社会矛盾的反映。古人所谓黄金时代真是幸福的年代、幸福的世纪,这不是因为我们黑铁时代视为至宝的黄金,在那个幸运的时代能不劳而获,只为那时候的人还不懂‘你的’和‘我的’之分。在那个太古盛世,东西全归公有。茁壮的橡树上,甜熟的果实累累满树……那时一片和平友爱,到处融融洽洽……表达爱情的语言简单朴素……真诚还没有和欺诈刁恶搀杂在一起,公道还有它自己的领域……——堂吉诃德人物分析1.具有崇高的理想虽然每一次侠举给他带来的是失败、伤痛,可他的追求是执着的,真诚的,无论其精神与行为,都是为着社会之公理,民众之甘苦。人物分析2.言行一致,锄强扶弱杜尔西内娅巴西琉季德丽亚“血统是从上代传袭的,美德是自己培养的,美德有本身的价值,血统只是借光。”“饥饿和贫穷是爱情的大敌”,“奉劝巴西琉先生从事正当营生,他擅长的那些玩意儿只能博得虚名,赚不了钱的”。人物分析3.对爱情忠贞,也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爱情自由桑丘·潘沙桑丘·潘沙是一个农民,有小私有者的缺点,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岛(实际上是一个村)的位置上时,他又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贪污受贿。离职时说:“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朱光潜先生在评价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这两个人物时说:“一个是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堂吉诃德本人,另一个是要从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禄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但是堂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潘沙却属于未来。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日渐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堂吉诃德,而是桑丘·潘沙了。”思考问题•《堂吉诃德》对现代小说的影响?现实与虚构、创作与阅读、不确定性塞万提斯著,杨绛译,《堂吉诃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塞万提斯20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46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