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乐府诗关于“乐府”•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zhǒngdòuzhìgēngchōngyíkuí理解字词、句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始:才。道逢:在路上遇到。阿:语气词,无实义。冢:坟墓。累累:形容坟丘一个连一个的样子。狗窦:狗洞。窦,孔穴。雉:野鸡。中庭:庭院中间。旅谷:旅,野生。旅谷,野生的稻谷。羹:汤。贻:送给。舂:放在石臼里把谷物的皮捣掉。持:拿来。作:当作。疏通诗意•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原诗无题目,是编者加的。标题写出了从军之早。解题用一句话概括中心《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赏析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听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远看过去那一片种着松树柏树、纵横堆积的荒坟的地方,就是你的家。)看到: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做的: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羮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不知贻阿谁”一句,进一步突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动作、神态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小结返乡经历:情感变化:主题思想拓展类比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节选杜甫《兵车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作者岑参岑参,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天宝十三年被封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入朝任右补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长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zhésànqīnzhuópípaqiāngqiúchè全诗翻译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从诗的题目来看,此诗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试用将此诗分成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部分的内容。一部分写雪景,一部分写送别。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咏雪——瀚海雪景图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别——风雪送客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主要内容:天气:雪天人物:武判官、诗人事件:送别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中心:送别1、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辕门轮台天山2、送别地点的转换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使读者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副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赏析:运用了夸张、对偶的手法,展现了边塞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象,也写出了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既写了边塞环境,又引出了送别氛围。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漫天大雪图(前10句)大雪纷飞遍地银妆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雪中送别图(后8句)设宴饯别寄寓感慨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2、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背景•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
本文标题:23、诗词曲五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5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