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河南省开封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析(三)
试题分析(三)•1.下列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的土木体制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且成为后世的主要建筑形式;从秦到清一直保持、延续着一致的建筑艺术风格。•B.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建筑材料暖和、坚实,建筑物之间相互接连和配合,平面铺开,雄伟壮观。•C.中国建筑的代表主要是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威严庄重而高耸人云,给人以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D.中国建筑以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为特征,表现了中国人实用的、人世的、理智的、历史的生活意绪。答案:C“高耸入云、神秘,超越世俗”理解有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不仅说明当时木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B.中国建筑讲究对称,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有机安排,因此,虽然它的风格严肃方正、缺少变化,但整体布局和谐统一。•C.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能使人在游历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这是中国建筑理性精神的很好体现。•D.新石器时代,人们祭拜神灵就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所;儒学替代宗教后,神人同在的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答案:2B“缺少变化”分析有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以逶迤交错、气势雄浑的建筑群取胜,基督教、伊斯兰教建筑则以孤立高耸、出世脱俗的单个建筑见长,二者各具特色。•B.封建社会晚期,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出现了,打破了以前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的变化。•C.“借景”“虚实”等方式把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明了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D.以阴冷的石头、空旷的空间等体现出的反理性迷狂意识是西方宗教建筑的审美特征,这与中国建筑的审美观念有很大不同。答案:3C“表明了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分析有误•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陈蕃,字仲举,汝南郡平舆县人。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担任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剌史周景征召他为别驾从事,因直言进谏引起意见不合,弃官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征召任命他为议郎,后来又升他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此时李膺任青州刺史,治政甚严,很有威名。下属郡县的官吏知道李膺治政威严,都自行辞官而去,唯独陈蕃因政绩清廉而继续留任。同郡人周璆,是个品行高洁的人,以前的各任郡守都请不动他,只有陈蕃能把他请来。陈蕃特地为他专设一个床榻,周璆走了,他就把床榻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零陵山贼为害,公卿议讨之。蕃曰:“更选清贤之人,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时封赏逾制,蕃乃上疏:“高祖之约,非功臣不侯,诚欲陛下从是而止。”帝颇纳其言。•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大意2分,“谒”“笞”“坐”各1分)•(1)使者用欺诈的方法求得拜见,陈藩很生气,用竹板打死了他,陈藩因犯罪被变为修武县令。•当时的大将军梁冀派人送信给陈蕃,拖他办事,使者没有被通报。使者就用欺骗的办法拜见他,这使得陈蕃非常恼怒,用竹板将使者打死,因此获罪被降职为修武县县令。这时零陵山贼为害,公卿商议要派军队去讨伐,陈蕃说:“更换选拔清正贤明的官员,那么盗贼就平息了啊!”(陈藩)因为这个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当时皇帝封赏超过了定制,陈蕃于是上疏:“高祖约定,不是功臣不能封侯,我实在希望陛下从这件事而停止。”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延熹八年,小黄门赵津、南阳张汜等犯法,二郡太守刘质、成瑨考案其罪,虽经赦令,而并竞考杀之。宦官怨恚,有司承旨,遂奏质、瑨罪当弃市。蕃上疏曰:“原其诚心,在乎去恶。”宦官由此疾蕃弥甚。•延熹八年,小黄门赵津、南阳张等人犯法,二郡太守刘质、成瑨考察审问他们的罪行,虽然得到赦令,但最终拷问处死他们。宦官怨恨,主管官吏按照旨意,于是上奏刘质、成应当被当众处死。陈蕃上疏说:“推究他们的真正意图,在于除去恶人。”宦官因此非常忌恨陈蕃。•九年,李膺等下狱,蕃因上疏极谏曰:“今陛下临政,先诛忠贤。”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其人,遂策免之。永康元年,帝崩,诸尚书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侯,蕃固让,竟不受封。•(2)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其人,遂策免之。•(大意2分,“讳”“托”“策”各1分)•(2)皇帝避忌陈藩言语激切,以陈藩征召的人不称职为托辞,于是用文书免去他的官职。•延熹九年,李膺等人下狱,陈蕃于是上疏极力劝谏:“如今陛下临朝处理政事,先杀害忠臣。”皇帝避忌他言语激切。以陈蕃征召的人不称职为托辞,于是用文书免去他的官职。永康元年,皇帝驾崩,众尚书托辞生病不上朝。陈蕃写信责备他们,众尚书惶恐惭愧,都到职做事,灵帝即位,封陈蕃高阳乡侯,陈蕃坚决辞让,最终不接受封赏。•初,桓帝欲立田贵人为皇后,蕃以窦族良家,争之甚固,乃立窦后。及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中常侍曹节等谄事太后,蕃常疾之,上疏曰:“曹节等并乱天下,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因与窦武谋之。事泄,曾节等矫诏诛武等,遂令收蕃,即日害之。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当初,桓帝想立田贵人为后,陈蕃认为窦氏家族为世家,非常坚决地(和皇帝)争论,于是桓帝立窦氏为后。等到窦太后临朝,陈蕃与太后父亲大将军窦氏征用名士贤臣,共同参与政事。中常侍曹节等人逢迎侍奉太后,陈蕃非常厌恶他,上疏说:“曹节等人扰乱天下,附从他们的人升职,违抗他们的人被诬陷。”就与窦武等人谋划这件事。事情泄露后,曹节等人假传圣旨杀了窦武等人,于是命令收押陈蕃,当日杀害了他。汉桓帝、灵帝的时代,像陈蕃这类人,认为避世是不符合道义的,所以虽多次降职但不离开朝廷。•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服阕阕:停止。B.考案其罪案:审问。C.原其诚心原:推究。D.竟不受封竟:竟然。4D竟:最终•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直接表明陈蕃耿直敢言的一组是(3分)•①有所请托,不得通②更选清贤之人,而群贼弭息矣③诚欲陛下从是而止•④今陛下临政,先诛忠贤⑤宦官由此疾蕃弥甚⑥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5D①不畏权贵,②陈蕃看法,⑤宦官忌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蕃正直廉洁。做别驾从事时直言进谏,与周景意见不合弃官而去;别的官员畏惧李膺治政严明而辞官,陈蕃却以清廉留任。•B.陈蕃礼贤下士。周璎品行高洁,拒绝为官,陈蕃把他请来,以礼相待,特意为他设置一榻,周璎走后就收起,终于感动了周璆。•C.陈蕃嫉恶如仇。他为受宦官忌恨的刘质、成堵辩解,上疏指责中常侍曹节,与大将军窦武密议锄奸,最后被宦官杀害。•D.陈蕃勇于任事。桓帝想立田贵人为皇后,他坚持反对;桓帝驾崩,尚书们称病不朝,他写信责问后,尚书们到职做事。6B“感动周璆”分析有误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①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①迷津:迷路。•译文:•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赏析:•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此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之情。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6分)•这首诗表达了思乡之愁和前途渺茫的惆怅之情。(2分)•首联借树叶凋落、鸿雁南飞、北风萧瑟、江水寒凉的秋景,渲染出清冷孤零的氛围,为抒发思乡迷茫的情怀做铺垫。(4分,意思对即可)•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以景结句的诗歌,我们应该学会从结句所描写的景物中,揣摩景物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从中发现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当然,以景结句,往往有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以乐(哀)景写乐(哀)情,一种是以乐(哀)景写哀(乐)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艺术作用: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9.这首诗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5分)•以景作结,照应首联。•以长夜漫漫、大海茫茫暗指前途的渺茫,把思乡和迷惘结合在一起,照应开头,韵味无穷。•(总说2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1)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庄生晓梦迷蝴蝶沧海月明珠有泪•(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华威先生接连参加两个会议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文笔细腻而又幽默,引人发笑的同时又引人深思。•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攥着拳头瞪着眼”传神地表现了难民救济会会场上一位同志对华威先生的不满。•C.华威先生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看看它”,这表明他有着很强的时间观念,每天都在为抗战工作奔走。•D.华威先生的发言简短而中肯,表达了对青年的期望,强调了只有认定领导中心才能做好抗战工作的重要性。•E.小说塑造了抗战时期华威先生这样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带有强烈的讽刺性,巧妙地传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意蕴深刻。•(2)小说开头第一段对华威先生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①勾画出有标志性符号的主人公形象;•②与下文的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呼应;•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华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①是一个忙于串会、应酬、满身官僚习气的形象•②派头十足,装腔作势,庸俗虚伪;•③不做实事,只尚空谈,有强烈的权力欲。•(4)《华威先生》是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代表作,请从人物刻画、语言风格中任选一点,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观点一: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态度的矛盾,表现深刻的讽刺性。•①语言的矛盾。华威先生一边说自己不能当主席,一边又强烈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心口不一。•②动作的矛盾。华威先生经常“掏出表来看一看”,“把表放在面前”,但每到会场,迈着“从容的步子”等,快慢不一。•③态度矛盾,第一个会议他眼睛并不对着谁,第二个会议“脸上堆上笑容,并且对每一个点头”,前者傲慢,后者卑躬。•(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吴文俊放弃优裕的研究条件,回国致力于拓扑学的研究,他及时了解拓扑学的最新动态,反复探索,取得了卓越成绩,成为最年轻的学部委员。•B.在法国数学家格罗登迪克创立了现代代数几何学抽象理论体系后,吴文俊另辟蹊径,从原始资料人手研究,提出应用数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C.通过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深入研究,吴文俊认为中国数学对近代数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今后仍将对数学发展进程起主要作用。•D.在美国定理机器学术会议上,吴文俊现场演示,在十几分钟里证明
本文标题:河南省开封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析(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7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