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节《庄子》•一、庄子其人•二、《庄子》其书•三、《庄子》的思想内容•四、《庄子》的文学成就参考资料•(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清)王先谦:《庄子集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张耿光:《庄子全释》一、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为蒙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家贫,曾“往贷粟于监河侯”。•他学问渊博,“其学无所不窥”。•但他终身不仕,曾坚决拒绝了楚国“许以为相”的重聘,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二、《庄子》其书•《庄子》是一部道家典籍,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的著作。原有52篇,今存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三部分。一般人认为,内篇为庄周自撰,外篇和杂篇出自他的门人和后学之手。•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三、《庄子》的思想内容(一)《庄子》的认识论——齐物论1、语言的本质是虚无之物。•A、语言的本质就是声音,万物之声同质。•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庄子·则阳》•B、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音,包括人的语言在内,都是一律平等的。天籁与化声,是自然发出的声响,风与气化成的声音。•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齐物论》2、世间一切“成心”乃是偏见,原本虚无。•A、“成心”乃是非之根源,世间先有言语争论才有是非,在认识论上人们习惯于以偏概全,以一推万,把个别的、特殊的看作是一般的、普遍的。•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庄子·齐物论》•B、人类受到时空的限制只知道时空界限这一边的事,对时空那一边的事则是陌生的,也往往觉得这一边的“是”是有价值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庄子·齐物论》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庄子·齐物论》•3、人的好恶之情缺少根据•A、人之所以会妄生好恶之情,是因为人的好恶习惯已经越过了已有知识的界限,闯到不知的领域去了。因此要安于“不知”,不可强为而知•故知其所不知,至矣。——《庄子·齐物论》•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碾而后善博也;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庄子·徐无鬼》•B、人们不甘于自己的有限性,总想探寻,这是危险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人类知识不能穷尽天地造化之无限,但人生却要安放在无限的天地造化间。人们不必了解所有天地间之事,也同样能够把事情办好,做好事情的能力来源于造化本能。•4、好坏之差别是虚无的•A、利害、得失、死生的划分都是人为的,天地自然本来就没有这些区分•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庄子·齐物论》•B、把人为的区别看得固定、绝对,没有相通与调和的余地,乃至发生斗争和冲突,其实,世间的利害得失是相通的、一体的。•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齐物论》5、世间的对错没有分别•A、在争论时,改换立场,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看法•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B、合不合我们的心意不能作为判断然与不然的标准,因为心意也是人为界定的。万物的存在皆有其价值。•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齐物论》6、经过即是所得•A、什么是得,庄子认为,人生一世,无时无处不是一得,无时无处都有其特别价值,这种得是无心之得,不求自来之得,生是得,死亦是得;富贵是得,贫贱也是得。有得有失。•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庄子·齐物论》•B、好辩之人,自恃聪明,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我如果相信自己,又何必把意见不同者驳倒。心如“天府”,广大而深厚,言语不能触及内心深处。(二)论处事方法•处于乱世,以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挽回既倒之狂澜,该如何作为?人可以有所作为,只是处于乱世,根本不足以有所作为。1、论“无用之用”•A、善于保全自己生命的人,应该守持在于人无用,于己却有大用的境地。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工具供人使用,这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贬低。•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世间》•B、成就功名者,往往不得善终。•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jiaolia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2、“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A、如何摆脱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庄子·人世间》•B、刻意把事情办好,结果过了头,反而陷于危险,不如顺其自然,自有天意。•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庄子·人世间》3、“缘督以为经”,“以无厚入有间”•A、乱世之上,恶人当道,该怎么与之相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置身于善恶之间的夹缝里,“以无厚入有间”,无欲无求,自然置身事外。•B、彼此相争,必然是由于心中有物:以己为是,以人为非。如果能内不见己善,外不见人恶,浑然不觉,就不会有是非了。•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人世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世间》•对别人的话语,听见即可,听懂即可,不必做价值判断。•C、抛弃成见,保持一颗无知之心•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庄子·人世间》•可见,庄子认为,面对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他所强调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不是改造社会和生态。(三)论社会整合1、庄子的精神意态更多的放在天地万物上,较少的放在社会人世之内,他认为理想的人应该是:•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熬乎大哉,独成其天。——《庄子·德充符》2、矛盾和是非争辩是因为眼界狭小,将眼界拓宽放远,那么都是无所谓的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大宗师》3、人际关系顺其自然,不必劳神费力谋求整合。•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斵(zhuó),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庄子·德充符》4、天地自然本无所谓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规范和标准是自身内在固有的,万物各有其规范和标准。•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虮蛆甘带,鸱(chi)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猶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5、居高位者出于私心,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规范和标准,其中即使有为他人谋福利的善意,也包含某种自以为是的专断。•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庄子·应帝王》6、游心于造化自然,心智淡漠,令万物保持各自的天性,社会不求治而自治。•天根游于殷阳,至蓼(liao)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应帝王》7、领导者明察秋毫,将是十分危险的。•南海之帝为儵(tiao),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四、庄子的文学成就•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文学成就是最高的。•鲁迅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不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1.想象奇特,构思精妙•(清)刘熙载称庄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艺概·文概》),这主要是因为庄子运用了文学艺术中的形象思维,亦即审美思维。•庄子的审美思维与他的“物化”观有密切的关系。庄子善于将物拟人化,同时将自己拟物化,在神奇的想象和大胆的虚构的基础上,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庄子自谓“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
本文标题:第六节 《庄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7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