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模块突破复习课件21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7页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要求与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要求是一样的,在高考命题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其中①②能力层级为B级,③④能力层级为C级。近几年,各地对自然科学类文本的考查,在题型设计上呈现出一些变化。综合近两年的考试情况,科技类文本的考查有如下几个特点:1.考点轮流考查,试题数量减少对《考试大纲》规定的7个考点,全国卷和各省市卷都不作全面考查,而是抽出24个考点,轮流考查。试题数量也相应减为24题。统计显示,下列考点考试频率较高: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2009年只有湖南等4个省市考了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2.题型以单选题为主,兼有判断题和主观题科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每题3分。北京卷、上海卷有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3.侧重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关涉理解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主要关涉分析综合能力。一般来说,科学类文本阅读较少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的考查。4.命题材料新颖,多关涉科技动态和当代生活科学类文本阅读考查选用的材料,通常是反映自然科学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其涉及的内容相对考生而言,是比较“新”或是比较“陌生”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反映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并且与国计民生、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根据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在本考点的命题分析,结合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特对2011年高考作如下展望:1.科技类文本阅读命题每年虽有变化,但稳定仍是主要的,表现在:①考点相对集中,多见于理解词句、筛选整合信息、推断;②设题技巧比较固定,如干扰项大多为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赅全、张冠李戴、或然与必然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等;③在准确理解信息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是科技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2.选材的多样化现象有所改变。2007年的考查主要涉及“生物、理化”两大类,这和以往所选的医学、气候、海潮、太空等多样题材相比,内容覆盖面相对较小。3.文字障碍相对较小,阅读难度有所降低。2008年的4~6段文字基本没出现专业性太强的词句,也没有生僻字词,一般考生都能较为顺利地读懂文章,这点在今后可能体现得更明显。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7页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考点,主要见于“考纲阐释”所述的7个方面。下面就与科学类文本阅读密切相关的4个考点一一解说。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即概念的含义科学类文本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重要的概念。阅读时只有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并明确概念所包含的对象,才能真正读懂这类文章。一般来说,科技类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相对固定,所包含的对象十分明确,只有这样,文章的思维才能在概念这一基础“锚桩”的固定下展开。明确概念主要包含明确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个事物的标志;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这一特征的所有对象,是概念包含的所有事物。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是下定义。下定义的公式可表述为:被定义的概念=特征+邻近的属概念。邻近的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最接近的上位概念。如“平行四边形”邻近的属概念是四边形,“沙尘暴”邻近的属概念是风沙天气现象,等等。如对“沙尘暴”的解释: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这一语言表述形式完全符合下定义的公式,其中“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就是“沙尘暴”这一概念的特征即内涵,“风沙天气现象”就是邻近的属概念。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是分类别。分类别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概念包含的事物分成若干个小类。在分类别时,一定要注意标准一致和列举充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立体光子结晶”作为可以操控光波的新材料,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光子结晶”是指其构造精细,如光波一般,且晶粒呈立体排列的某种结晶材料。由于其具有周期性的排列方式,所以当反射光波时,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就可以进行增强或者减弱的操作或控制。大阪大学的高原淳一助教授使用光子结晶,开发出了环保型的白炽节能灯泡。由于普通的白炽灯泡会产生红外线而发热,所以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很差。如果能够有效地阻止灯丝上红外线的放出,而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就可以制造出高效节能型照明灯泡了。高原助教授和日本京都大学风险商用实验室的川弘助手等,正在开展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光子结晶的研究工作。所谓“自我组织化”,是指分子或小液珠等具有自我形成某种有规律结构的能力。比如,雪花的结晶会呈现星形或六边形等的结晶,就是白雪的结晶,通过“自我组织化”而形成的。利用自我组织化现象,就有可能以较低价格,制造出光子结晶来。高原助教授首先采用硅珠开始研究。利用含有硅粒的液体,将物体浸泡后,再晾干,反复多次进行实验。终于通过自我组织化现象,得到了出色的光子结晶。利用该项技术,把灯泡覆盖上某种光子结晶,就可以制造出七色辉映的灯泡。而且如果对这种灯泡放射出的光线进行检测的话,就会发现其红外线放射已被有效地抑制了一些。高原助教授指出:“现在虽然尚未实现利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出钨丝上的光子结晶,其技术实用化仍然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在构建精细加工理论研究方面,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降低加工费用,推出更多更好的环保产品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进展。”下列对“光子结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光子结晶”是指构造精细、晶粒呈立体排列、可以操控光波的新材料。B.“光子结晶”具有周期性的排列方式,可以控制特定波长的光线的强弱。C.“光子结晶”作为一种光学新材料,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较高。D.“光子结晶”能有效抑制从灯丝中放射出红外光波,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解析】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章。因为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A选项表述见于第1自然段1、2两句;B选项表述见于第1自然段第3句;D选项见于第4自然段第5句。与C项表述相关的是第2自然段,原文是说“由于普通的白炽灯泡会产生红外线而发热,所以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很差”,而提高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其前提条件是要“有效地阻止灯丝上红外线的放出”(根据第2自然段第3句),C选项的表述显然是不严密的。【答案】C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即判断的含意自然科学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是一些关涉全文主要内容的重要判断。这些判断或对说明的对象的性质有所断定,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或在陈述科技事实后得出结论。无论哪种情况,这些句子都包含两个必要的因素:被解说的对象、被断定的属性。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水约占人体体重的2/3,在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水分比例不一样。有趣的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镜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创建一个包括不同水含量和水分子运动的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从而在被观察的身体部位产生非常清晰的组织或器官图像,有利于弄清疾病的病理变化。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镜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当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导致水分的变化,反映身体疾病的病理过程。B.当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会发射出共振波,显示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解析】理解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把握氢原子被断定的属性——“起到类似显微镜指南针的作用”,在文中,这一属性是概括性的,理解时要结合语境解读出具体内涵。这一内涵在下文中有具体的阐释,原文说:“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结合上下文压缩这个句子,可以得出:“当身体在强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后,一个共振波从原子核中发射出来,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被探测出来。”因此B项的理解是正确的。由此可以看出,“类似显微镜指南针的作用”在文中是指显示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的作用。结合语境解读句子中概括性词语的内涵,是理解句子含义的重要方法之一。【答案】B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最核心的能力,因此成为历年各地高考必考的考点。所谓筛选,就是对文章呈现的信息作出区分,挑选出重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一般来说,文章中的句子不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句子居于主要地位,承载着文章重要信息,有的句子或阐释,或说明,或叙述,或补充,居于次要地位,承载着次要信息;有的句子可有可无,有它有利于内容的准确、全面表达,删除后也不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其承载的是冗余信息。筛选就是这样一个区分信息主次的过程。这种区分与阅读理解高度相关,所以叫理解性筛选。还有一种检索式筛选,即按照一定的要求,迅速从文字材料中挑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这种筛选与阅读速度和阅读注意度相关,考生在答题时一边看题一边读文,用的就是检索式筛选。整合信息就是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归类概括,进行一定的理性提升,以形成相对抽象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按照一定要求或自己的阅读理解筛选的信息一般数量较多,内容较具体,呈现的形态也较为零碎杂乱,这就要下一番整理的功夫。整理时,我们通常把同一类的信息归在一起,去掉多余和无关的细节,再把相关的几类信息归在一起,找到一个更大的概念,把相关的几类信息用一个概念加以整合,这就是概括抽象的思维过程,也就是信息整合的实质。一般来说,经过信息整合,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就会上升一个或几个层次。下面是有关“基因地理”项目的报道,请说明该项目的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一项名为“基因地理”的全球科学研究计划在北京启动。来自10个国家的人类遗传学家,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史,并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迁徙地图。如果说10年前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关注人类的公共信息,那么“基因地理”项目则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已有的遗传学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人们的流动和杂居,人的基因会发生变异,分析测试特定地区人的基因样本,可以找到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特征,从而发现人类的迁徙轨迹。(1)研究途径:(不超过24个字)(2)最终成果:(不超过12个字)【解析】这是一道形式新颖的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试题。选文呈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试题要求从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两个方面定向筛选与整合信息。首先应围绕要求筛选信息。关于“研究途径”,原文有下列信息:①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②分析测试特定地区人的基因样本,可以找到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特征。然后摘引这两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句——“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分析测试”“人的基因样本”,整合这两点信息,按研究途径组织语言表述,就得到答案。关于“最终成果”,原文有下列信息:①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史,并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迁徙地图;②从而发现人类的迁徙轨迹。因为最终成果是一种物化形态,所以探寻并发现人类迁徙轨迹不是最终成果,绘制一张人类迁徙地图是最终的具体成果形式,这样就可以得出答案。【答案】(1)
本文标题: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模块突破复习课件2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0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