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阅读书目1.哈维·S·罗森: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王传纶、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3.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4.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商务印书馆5.刘溶沧、赵志耘:财政政策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阅读书目6.高坚:中国国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7.希尔曼: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丛树海:公共支出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9.袁振宇:财政赤字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10.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2财政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财政得以确立的基础、作用范围)→公共支出(基于存在基础和作用范围,从效率与公平角度在一般意义上具体分析考察各项政府支出的合理性问题)→公共收入(对应于政府支出责任,从效率与公平角度在一般意义上探究支出的物质基础的建立问题,即分析不同形式收入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公共收支管理体制(分析公共收支应当建立在何种体制基础上、公共收支管理体制应当如何构建,也就是具体讨论公共收支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选择问题)→财政政策(政府对经济与社会事务的具体管理是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实施体现出来的,那么,财政政策实施的目标、可运用的政策工具、政策作用机理以及不同体制下财政政策的不同效应即是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重要内容)“现代人是在政府资助的医院里出生的,是在公立的中小学、大学中接受教育的,他的很多旅行时间是在公共交通设施中度过的,他与外面的联系则是通过邮局或半公共性质的电话系统进行的;他喝的是公共生产的饮用水,读的是公共图书馆里的书;他用公共排污系统处置垃圾,他在公园中野餐,他受公共治安、消费、卫生部门的保护,最终,他又在医院里离开人世,甚至被埋葬在公共墓地。总之,不管人们在意识形态上多么守旧,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总是同政府关于提供上述和许多其他地方服务的决策联在一起,这种联系是挣不脱、割不断的。”(转引自理查德D·宾厄姆等著《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小布什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学术研究程式•观察•初始资料收集•问题界定•理论框架•提出假说•设计科学的研究方法•采集数据、实证分析、阐释结果•演绎推论(根据初始资料)•完成论文目次第一章导论第二章财政与财政职能第三章公共支出概论第四章政府购买性支出(上)第五章政府购买性支出(下)第六章政府的转移性支出第七章公共收入概论第八章税收理论第九章税收制度第十章国际税收第十一章公债第十二章国家预算第十三章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第十四章财政政策第一章导论一、“财政”词汇的发展及财政现象英文“Finance”是个多义词,可译为财政、金融、财务。英文“finance”,源出于拉丁文finis(意为支付期限),以后变为finare(意为支付款项及裁判上确定款项与罚金支付)。16世纪转换成法语finances,开始有公共收入的含义。•17世纪以后多用以指国家一般的理财,到19世纪,则指一切公共团体的理财。19世纪末20世纪初,finances由法国传入他国后,用以指国家及其他公共团体的理财。英文中,为了使国家理财与商业理财(businessfinance)或公司理财(corporationfinance)相区别,则在finance前加了public,这样“publicfinance”即指财政或财政学。•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引进西欧的finance词义,立“财政”一词。当时解释为:财者,钱财也;政者,政治也;财政者乃管理公共钱财或财货之事也。根据孙中山对“政治”一词的解释(政治是对公众事务的管理),我们可把财政直接理解为:用公共钱财管理公众事务。(如何理解“财政是政治之经济存在”?)判断下列现象哪些属财政现象:1)社会各界开展“希望工程”活动;2)政府举办义务教育;3)村委会通过集体筹资搞农田水利建设;4)市县政府组织实施农村电网改造;5)军队创办经济实体;6)国有企业发行债券筹资;7)国家在高速公路设站收费;8)村委会设卡对自筹资金建造的大桥收费;9)居民小区通过物业公司提供治安服务;10)国有企业创办对外开放的免费图书馆。•财政现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与前现代社会相比,财政活动在内容和范围方面都远远超过前现代社会。(高度流动、高度分化、高度组织化、社会构成复杂化、收入提高、需求多样)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财政学是应用经济学科,其理论基础是一般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财政学以政府的各种收支活动为研究对象,目的就是要探索国家理财之道,把握财政运行规律,为国民经济及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家庭政府企业要素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要素要素支付公共产品购买支出商品购买支出公共产品税收税收要素收入转移支付三部门经济运行图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家庭政府企业要素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要素要素支付公共产品购买支出商品购买支出公共产品税收税收要素收入转移支付三部门经济运行图人类的经济活动有二:一是个别经济相互间的经济活动;二是国家或政府相互间、以及国家或政府与个别经济相互间的经济活动。前者称为普通经济或一般经济,后者称为财政。公共财政学的独特视角是:将整个国民经济分成“公”、“私”两大部分,并从公与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财政是经济的一种,所以应受一般经济原则的支配。但财政是公共经济,与一般国民经济的性质不同。国民经济是多数个别经济的集合体,基于个别经济之间的竞争与调和,可在自然的状态下体现出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法则或倾向。至于财政,并非个别经济的集合,其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个别经济,基于国家意志,实行统一指导的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制。较之一般经济,财政具有如下特征:1.非营利性。这是财政在目的上的特征。财政活动的目的,在于制造公共的抽象的政治价值,而一般的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制造个别的具体的经济价值;前者是非营利性活动,后者则是营利性活动。财政活动所创造的多属于非物质的价值,诸如国家独立的保持、和平的维护、文化的发达、国民幸福的促进等,皆不能以货币价值表示;即使国家也经营一般经济性企业,供给有货币价值的财货,但国家也并非仅以实现单纯的盈利为唯一目的。2.公共报偿性。这是财政在受益方式上的特征。在一般经济之下,给付与相对给付之间,基本采用个别报偿原则。但是在财政收入(国民对国家的给付)与财政支出(国家对国民的给付)之间,不能个别比较对照,计算其经济利益的得失,仅能在整体上作全面的对照比较,以评判其政治效果的大小,且应注意社会伦理的价值判断。3.强制性。这是财政主体在性质上具有的特征。一般经济的主体是私人,给付与相对给付之间,由当事人根据自由成立的契约而实行。但财政的主体是国家,是具有强制权的政治团体,所以给付与相对给付由国家立法机构制定法律加以决定,很少有变通的余地。4.永续性。这是财政在存续期间上的特征。一般经济的活动,由于经济主体的死亡或变更,经常发生能否存续的问题。但是,国家的生命与国家的存在,具有永续性。因此,国家不但能够担负长期债务,发行长期公债,甚至永久公债,而且一般经济难以举办的长期连续性事业、非盈利性事业及设施,财政均能一一付诸实施。5.量出为入。这是财政在处理上的特征。一般经济是营利经济,当其考虑支出时,是以收入为前提而决定,也即基于收入的增加与支出的节约,以求收入规模的扩大。至于国家财政,并非以收支本身的计算为目的,也不是要求收入越多越好,它所考虑的是如何运用财政手段达到各项公共目的。因此,财政在收支处理上,便以“量出为入”原则为基础,也即以支出来决定收入,与一般经济的“量入为出”原则,具有显著的差别。6.固定性。这是财政在运用上的特征。一般经济的收支,经济主体可以作自由的决定,根据临时机动之需,予以变更或增减。但财政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进行一收一支,换言之,财政的收支,受国家预算的约束,是一种固定性的活动。•财政学就是把财政现象即国家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研究国家收入与支出的经济性作用,是它的课题。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财政本质上是政策现象,可以说就是政治现象的经济化(政治之经济存在)。因此,财政被称为政治与经济的联结点,或者被称为政治与经济的中间项。•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相同,主要是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何为规范分析、何为实证分析,这个问题可追溯到二百多年前。二百多年前,英国哲学家休谟(1711-1776)在其名著《人性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一个人不能从是中推论出应该是。”这个命题被称为“休谟的铡刀”,其含义是:纯事实的、描述性的论述本身只能赋予或暗示其他事实的、描述性的论述,而永远不会得出标准、伦理见解或做某些事的规定。例如,“他杀了人”,这是一个实然命题,根据此事实可以研究并推论杀人者用了何种工具等,但无法从这一命题推论出应然命题(价值命题),因为这一命题只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此外,没有任何与价值或伦理相关的东西。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对杀人事实不能进行价值判断。对杀人事实我们可以进行价值判断,但这属于伦理范畴或价值领域的事。实然命题具有客观性和唯一性,因为事实只有一个;而应然命题则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因为价值标准不同,结论则不同,对相同事实,不同主体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休谟的铡刀”有力推进了科学研究。它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做描述性或事实性问题分析时,要力戒主观主义,不能搀杂分析者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主观情感,否则,事实必然会被曲解,西方学术界一直在讲的•关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至今仍存在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实证分析中能否做到“价值祛除”,能否超越研究者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主观情感。对这个问题不能从绝对意义上去理解,从绝对意义上讲,谁也做不到这点。•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悖论:世界是可知的。•从绝对意义上,我们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因为这个命题无论是作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前提还是认识得出的结论都存在着矛盾:假定是认识的前提,那么前提应当是认识的产物(结论),这里显然是一个矛盾;假定是认识的结论,那么认识的前提是什么,有前提才能推导出结论,没有前提何来结论。•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原理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分析)、规范研究(分析)及比较研究•经济学中研究方法最常用的区分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划分。•规范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怎样”,它与价值判断或人们的偏好相关。规范研究实质上是价值研究。规范研究的使命在于如何建立价值观的表达和实现的一般定理。规范研究不仅表现在目标的确立,社会价值观的表达和实现上,还体现在经济政策的研究上,一般来说,如何确定政策目标,如何权衡不同方案、措施的社会损益,这些都涉及价值标准、价值尺度、价值权重等问题,需要规范研究方法加以解决。(经济运行的价值基础和制度基础)•实证研究回答是什么以及将会怎样,理论假设是否被证实或证伪的问题。分为理论实证(或逻辑实证)和经验实证两个部分和阶段。前者在于提供一个概括的体系,对现实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后者目的在于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理论结论和理论假说进行经验检验,以确证其真理成分和谬误所在。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要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理论假说,进行抽象的、深入的理论分析,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验检验,证实或证伪假说,得出带规律性的结论。•虽然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可以分别进行,但必须注意二者间的联系。经验观察到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都包括在其中,只有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每个因素的作用和相互作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经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不仅如此,理论概念和理论范畴并不一定能够作为实证分析的指标和工具,因为,理论概念必须抽象掉很多次要因素,而实证指标及其据此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经验实证时,必须注意从理论概念向实证指标的过渡,实证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尽量与理论概念相接近。这样才能保
本文标题:财政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2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