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1《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摘要】: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也都应与生活相联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基本的理念之一。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逐步形成大厂一中地理课堂教学特色。在市、县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进展顺利,对本校的地理教学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研究目的“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基本的理念之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对现有以教材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地理兴趣,增强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的能力。二、研究意义1、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地理学科具有科学、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诸多价值,特别是我们当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保护地理环境的责任感。由于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他们产生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因此,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2、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鉴于学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倾向,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的查询、观察、观测、分析、辨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公正、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更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品德。也许这样的学习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不可替代的。3、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乐学心理。乐学,指学生喜欢学地理。学生要能乐学,就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激发其求知求新的欲望。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将生活化的素材带入课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强。而且地理教学生活化,真实自然,记忆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和走向社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杜威首先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批判传统教育出发,他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杜威认为,在教育成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2种手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因为正是在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生活扩大并启迪学生的经验,刺激并丰富学生的想象。他强调说:“学校的第一任务是教学生在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里生活,理解他在这个世界上分担的责任,使他在适应社会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只有当他把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时间或兴趣去从事纯属智力活动方面的修养。”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生活过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来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改造。陶行知认为杜威的观点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做点缀,就像鸟笼里放上一两根树枝一样。因此陶行知强调指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教育即生活’。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育很有启发,我们要把生活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地理教育处处面向生活。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理论启示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维果斯基看来,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因此,逐渐形成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与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实的生活教育资源作为教学情景,指导学生对地理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当前教学体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学最应该实现的方式之一。4、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接受教育者的监督,他们早晚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有计划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其成长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孩子越小的年龄时,越多地把社会的现实情况教给他们,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使教育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成长。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1)对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的进行分析。(2)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地理的兴趣点的调查与分析。(3)优化和整合高中教材与校外课程资源中的“生活地理”,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1)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2)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激励性评价机制。3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探索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教材中有关生活化地理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5、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教学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帮助。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07年10月):2015年9月,全校地理教师组成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请廊坊市地理教研员幺徳广老师指导鉴定,修改完善课题方案。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及时传达了课题组召开的专门会议精神,学习相关理论,体会教育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学校请幺老师到学校给课题组教师做专题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了教师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规划,本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两方面重点工作。①在深入学习典型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生活化地理课堂的主要特点、基本环节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与反思。通过研讨不断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每位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②积极开展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活动。为了促进“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向纵深发展,我校从上学期就开展“今日我开讲”大型研讨课活动,一般安排多位教师上课,主要从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这个角度出发,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这一活动目前已成为地理学科的一项特色活动,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9月):本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4(1)组织进行相关教学设计、论文发表等成果评选,总结和提升课题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执教的优质课等);(2)整理和完善课题研究档案(3)进行结题的组织准备,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等。七、课题研究的成果㈠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构建起了“以学为主”的自主开放的地理课堂;①改讲为导,忌讲善导。我们常说讲课有三讲三不讲。三讲就是讲学生迷惑不解的地方;讲学生产生疑问的地方;讲学生学习有难点的地方。(即使这里的讲也应是有方法的导而不是单纯的讲)三不讲就是不讲学生已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也就是太过深奥的知识。教师的导要注重给学生提供方法,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分析、归纳总结。②运用多元的教学评价激发学习激情。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唤醒、激励、鼓舞、树立信心。首先我们教师要把对学生适时的评价放在心里,让自己努力去赏识每一个学生,去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你关注学生的长处表扬学生的优点学生就乐于在你面前表现长处,久而久之他就发展了长处。你总是挑剔学生的不足,学生就会变得内心自卑表面强硬或掩盖不足但并不一定能弥补不足。教学中应创造多元的评价,而不是教师一人的专利。如生生互评、组组互评、师生互评。评价的原则应该是肯定、引导,而不是挑剔、否定。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和鼓舞。作为一种理念放在心里表现在行动上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当课堂上评价成了一种自然习惯,课堂便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充满了向上的动力。㈡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构建起了生活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地理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标对地理课的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里新课标基本理念。根据学生心理,联系实际安排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与体会出发,激发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从生活实际从最常见现象出发,把地理知识活用到生活事例中,让学生通过形式各样的练习和讨论养成观察、分析、概括、绘图、表达能力。再有生活化素材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源泉,抓住了生活化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中来。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①把遥远陌生的拉到身边来。如认识新疆。课始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情境:你吃过、见过新疆的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羊肉串、葡萄、哈密瓜,见过电视中的歌舞和新疆人),来听听歌曲,看看风俗、特产(放录像),学生的兴趣和精力很快进入到学习内容中。②转换角色,融学习于生活。如学习北方和南方地区时,将学生分成两组既北方人和南方人,分别通过阅读教材、搜集信息资料等方法合作完成辩论,生活在北方好还是南方好。从而深刻的认识南方和北方的特点及不同。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种辩论的学习情境。③把游戏变为学习的方法。如记忆七大洲板块:画画这种形状看看像那种动物?我们根据刚才的记忆做个拼图游戏,拼出七大洲的位置、形态。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记住并且永5难忘记。编个顺口溜记忆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及国家位置,学生兴致高涨,积极思考,所编各不相同但却记忆牢固。④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可以上一堂小组合作,利用
本文标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4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