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佛山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全面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入开展综合改革试验、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和谐幸福顺德,巩固并扩大综合改革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纲要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集中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的施政方略,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充分反映了民心所向,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一、发展条件(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顺德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锐意进取抢抓历史机遇,以新思维和新体制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积极有效抗击金融危机,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并积累宝贵经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上新台阶。“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继往开来谋划新发展夯实了基础。1.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延续“十五”时期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前列的优势,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仍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预测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935.6亿元,年均增长16.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58497元(约合23906美元),年均增长15.4%,均比2005年实现了翻番。2010年一般预算收入106.8亿元,比2005年增长125.3%。民营经济的支柱地位持续巩固,预测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2325亿元。企业实力提升,产值超亿元企业330家,上市企业9家不含控股上市公司),纳入省现代产业500强的重点项目45个,占全省的9%。品牌密集度继续处于国内县域经济体前列,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7个、中国名牌产品32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00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12个。2.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预测2010年我区三大产业结构为1.8∶63.2∶35。工业向“科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顺德家电”成为全国首个区域集体商标,龙头企业积极进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引进了彩虹OLED1、浦项钢板等一批带动效应大的重大项目,工业对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预测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23.6亿元,年均增长18.4%。服务业发展质量、速度同步提升,重点拓展了总部经济、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预测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77.4亿元,年均增长14.7%。大力发展科技型、生态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预测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4.6亿元,年均增长0.4%。3.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自主创新载体建设水平继续处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至2010年底,共有省、市、区三级工程中心185家,博士后工作站20家,建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检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技术转移中心顺德工作站升级为顺德基地,华南家电研究院、家具研究开发院、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等公共研发平台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成为首批广东省教育部门产学研结合示范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稳居全国县域经济体的首位,“十一五”期间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150项,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1.5%。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宽带互联网覆盖全区,2010年信息化综合指数达92.1。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2010年我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社会投资占教育总投资20%以上。我区获评为全省第二个“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建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后全日制在校学生突破万人大关。医疗体系网络更加健全。启动了区第一人民医院等4间区属及十个镇(街道)医院的新建、改(扩)建,至2010年底,拥有社区卫生服务站73家,每千人口拥有医生2.35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4.26张,医保筹资水平和保障程度逐步提高。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我区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中国音乐家协会顺德合唱基地”等称号,龙舟说唱”、“香云纱”、“人龙舞”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德演艺中心、新图书馆、新城区体育公园等一批文体设施投入使用,每年三级联动举办文体活动超过300次,打造了“顺德好人”等文明建设品牌。公交服务体系优化。全区全面推行TC模式2运行公交,新增公交线路55条。5.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19元,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011元,年均增长9.6%,预测2010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7.8亿元,比2005年增长91.9%。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45.9平方米和52平方米。就业水平日益提升。每年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3%以内,平均每年新增本区劳动力就业人数2.5万人,推出社区工作坊、大学生就业基地等促进就业新模式。居民生活受保障程度提高。2010年我区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1.9%,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7.0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72.23万人,“十一五”期间三次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270元调至350元,超过2万人享受保障。6.城市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以“大规划”引领城市建设。确立“一城三片区”的区域发展规划,高标准规划顺德新城、西部生态产业新区3等区域建设。外通内畅的交通格局日渐成型。新建轨道交通35.6公里,新增公路总里程约199公里,对一批重要桥梁和港区进行了新(扩)建,珠二环等多条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建成通车,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80公里,区内在建快速干线预计2012年前全部贯通。能源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德胜电厂二期2×30万千瓦发电机组竣工并投入使用,500千伏变电站配套9回220千伏线路全线贯通,建成天然气管道近400公里,十个镇(街道)的供水系统整合步伐加快。高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建成12处保护耕地万亩以上的堤围。7.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完成主干河道整治长度约245公里,建成覆盖全区4条取水河道的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网,建成8家污水处理厂,相继在9个镇(街道)投资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绿化建设步伐加快。规划提升顺峰山公园,打造“城市绿心”。建成绿道144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4平方米。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实施电力行业“上大压小”工程,推进锅炉烟气脱硫及在线监测设备的建设,关停了25家陶瓷企业,集中整治电镀、漂染、塑料等行业。预计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8.4%,化学需氧量4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十五”期末分别下降23.6%和30.2%。8.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点领域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发展民主政治等方面在广东乃至全国起到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作用。行政体制改革再创新局面。我区被省委省政府赋予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任务及行使地级市管理权限,并由省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确定。开展了行政机构“大部门制”改革,对党政职能定位、组织架构、运作流程进行全新再造。全面铺开“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建立区镇两级政府的责权划分机制。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区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设立镇级行政服务中心,向镇(街道)下放了3197项行政管理事项,形成立体服务网络。社会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积极探索培育社会组织,组建区镇两级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探索建立现代社工制度。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有新举措。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完善城乡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在省内率先建立完全被征土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大力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发展环境。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改革发展氛围的日益浓厚,顺德在“十二五”时期迎来了众多历史性的机遇,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1.发展的机遇。总体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为以“产业”和“改革”著称的顺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区巩固传统产业优势、争夺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了机遇。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抢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先机,逐步把中端甚至较高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家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及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均把加强自主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顺德具有民营经济和自主创新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中、高端产业转移,率先抓住发展新兴产业的机遇,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我区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区谋划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珠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随着珠三角一体化在各领域的推进,以及广珠城际轨道、太澳高速、新武广专线等区域性交通设施的投入营运,我区的区位条件、交通环境、发展资源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与周边城市特别是广州、香港、深圳等大城市实现要素共享、产业分工融合的成本大为降低。综合改革试验的推进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省正全面推进“四位一体”的综合改革,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从行政体制改革逐步迈向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改革风气日益浓厚。我区被省委省政府赋予为全省、全国“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和提供示范的历史使命,行政机构“大部门制”改革、“简政强镇”等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我区的体制活力得到增强,为进一步发展积聚了内生动力。2.面临的挑战。产业转型任务艰巨。环境、资源、人口的约束日益明显,我区土地开发强度已高于省内一些发达地区,空间利用效率低,依赖土地、劳动力和资金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较大,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家电、机械装备、家具等传统产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纵向或横向整合发展能力较弱。战略性新兴产业崭露头角,但实现与传统产业融合共推产业转型仍需时日。城市化水平偏低、城乡发展不够协调。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领和调控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缺乏支持产业升级转型、形成公共服务规模需求、吸引人才的城市核心区。城市管理薄弱,制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城市软实力不强。文化实力、创新能力、人才资源、政府服务能力等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保障、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生态建设等公共事务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偏低,公共文化服务跟不上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教育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政府管理创新、社区自治创新的体制机制仍需完善。人才短板明显,高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并存。社会和谐面临新挑战,农村不稳定问题未能有效破解,城市化加快和人口流动性加大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综合改革任重道远。深化各领域改革正受到传统思维观念、利益格局和路径依赖的影响和制约。“大部门制”、“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民主科学决策、绩效管理、行政问责和监督约束等机制方面,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民主法治改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等配套改革需加快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深层次问题凸显,农村改革任务艰巨。二、指导思想、重点战略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对顺德综合改革试验的战略部署,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弘扬“勇于创新、甘于务实、敢于负责”精神,突出产业和改革两大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整合资源、提升城市化水平为突破口,以体制改革和自主创新为动力源,以促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构建和谐幸福顺德为最终目标,建设现代产业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领跑,为全省、全国的体制改革和科学发展探索经验、提供示范。(二)重点战略
本文标题:佛山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4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