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玉米病虫害大全•玉米虫害粘虫粘虫:为鳞翅目,夜蛾科。在中国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各地。寄主于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成虫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亚缘线自顶角内斜至Mz;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发生规律越冬幼虫,从早春开始食害植株,到4~5月,由蛹化为成虫,直到秋季;可以发生两代。两种害虫均昼伏夜出,成虫有趋向蓝色荧光灯习性,可以用蓝色荧光灯诱杀防虫。黄地老虎,在被害作物叶背分散产卵,而小地老虎在地表附近产卵。1只雌成虫可产数百粒卵。初孵幼虫及若龄幼虫,取食叶片。大幼虫,白天隐蔽,夜间出来取食茎基部。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主要分布于北京、东北、河北、河南、四川、广西等地。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玉米螟,可发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次年4~5月化蛹,蛹经过10天左右羽化。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寿命5~10天,喜欢在离地50厘米以上、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一个雌蛾可产卵350~700粒,卵期3~5天。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迁邻株,形成转株危害。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玉米螟幼虫的危害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玉米螟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冬季气温较高,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较重;卵期干旱,玉米叶片卷曲,卵块易从叶背面脱落而死亡,危害也较轻。蚜虫蚜虫:又称蜜虫、腻虫等,多属于同翅目蚜科,为刺吸式口腔的害虫,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虫分泌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病毒病并招来蚂蚁危害等。生活习性:蚜虫的繁殖力很强,一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雌性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生育,而且蚜虫不需要雄性就可以怀孕,如果人类以蚜虫的速度繁殖后代,则一个女人一天生下的婴儿可以坐满一个网球场。蓟马蓟马是一种靠植物汁液维生的昆虫,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昆虫纲缨翅目。幼虫呈白色,黄色,或橘色,成虫则呈棕色或黑色。进食时会造成叶子与花朵的损伤。成虫体长约1毫米,金黄色,卵长0.2毫米,长椭圆形,淡黄色。肉眼可见叶背面成虫、若虫。成虫多在叶脉间吸取汁液,因其较小不易看到,生产中常被忽视。蓟马喜欢温暖、干旱的天气,其适温为23℃~28℃,适宜空气湿度为40%~70%;湿度过大不能存活,当湿度达到100%,温度达31℃时,若虫全部死亡。在雨季,如遇连阴多雨,葱的叶腋间积水,能导致若虫死亡。大雨后或浇水后致使土壤板结,使若虫不能入土化蛹和蛹不能孵化成虫。红蜘蛛红蜘蛛:学名玉米叶螨,又名棉红蜘蛛,俗称大蜘蛛、大龙、砂龙等。我国的种类以朱砂叶螨为主,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广泛,食性杂,可为害110多种植物。外形特征:(1)成螨长0.42~0.52毫米,体色变化大,一般为红色,梨形,体背两侧各有黑长斑一块。雌成螨深红色,体两侧有黑斑,椭圆形。(2)卵圆球形,光滑,越冬卵红色,非越冬卵淡黄色较少。(3)幼螨近圆形,有足3对。越冬代幼螨红色,非越冬代幼螨黄色。越冬代若螨红色,非越冬代若螨黄色,体两侧有黑斑。(4)若螨:有足4对,体侧有明显的块状色素。地老虎地老虎: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切根虫、夜盗虫。俗称地蚕。多食性作物害虫。种类很多,农业生产上造成危害的有10余种。其中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等尤为重要。均以幼虫为害。寄主和为害对象有棉、玉米、高粱、粟、麦类、薯类、豆类、麻类、苜蓿、烟草、甜菜、油菜、瓜类以及多种蔬菜等。药用植物、牧草和林木苗圃的实生幼苗也常受害。多种杂草常为其重要寄主。影响地老虎发生的主要生态因素有:①温度。高温和低温均不适于地老虎生存、繁殖。在温度30℃±1℃或5℃以下条件下,可使小地老虎1~3龄幼虫大量死亡。平均温度高于30℃时成虫寿命缩短,一般不能产卵。冬季温度偏高,5月份气温稳定,有利于幼虫越冬、化蛹、羽化,从而第1代卵的发育和幼虫成活率高,为害就重。②湿度和降水。大地老虎对高温和低温的抵抗能力强,但常因土壤湿度不适而大量死亡。③其他因素。如前茬作物、田间杂草或蜜源植物多时,有利于成虫获取补充营养和幼虫的转移,从而加重发生为害。金针虫金针虫:在地下主要为害玉米幼苗根茎部。为害时,可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外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为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剂。还能钻蛀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蛀成孔洞,被害株则干枯而死亡。形状特征:褐纹金针虫幼虫叩头虫一般颜色较暗,体形细长或扁平,具有梳状或锯齿状触角。胸部下侧有一个爪,受压时可伸入胸腔。当叩头虫仰卧,若突然敲击爪,叩头虫即会弹起,向后跳跃。幼虫圆筒形,体表坚硬,蜡黄色或褐色,末端有两对附肢,体长13~20mm。根据种类不同,幼虫期1~3年,蛹在土中的土室内,蛹期大约3周。成虫体长8~9毫米或14~18毫米,依种类而异。体黑或黑褐色,头部生有1对触角,胸部着生3对细长的足,前胸腹板具1个突起,可纳入中胸腹板的沟穴中。头部能上下活动似叩头状,故俗称“叩头虫”。幼虫体细长,25~30毫米,金黄或茶褐色,并有光泽,故名“金针虫”。身体生有同色细毛,3对胸足大小相同。蝼蛄蝼蛄:是多种地栖性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昆虫的总称。蝼蛄都营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种子,咬食作物根部,对作物幼苗伤害极大,是重要地下害虫。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蛴螬蛴螬是鞘翅目金龟子科中金龟子幼虫的统称。俗名地狗子、土蚕等,为重要的地下害虫,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栖居土中,啃食萌发的种子,咬断幼苗的根、茎,断口整齐平截,可造成地上部萎蔫,田间缺苗断垄或毁种。有些种类成虫取食花器和叶片。蛴螬一到两年1代,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即金龟子,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时进行取食等活动。蛴螬有假死和负趋光性,并对未腐熟的粪肥有趋性。成虫交配后10—15天产卵,产在松软湿润的土壤内,以水浇地最多,每头雌虫可产卵一百粒左右。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时进行取食等活动。幼虫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当10厘米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土表,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因此蛴螬对果园苗圃、幼苗及其他作物的为害主要是春秋两季最重。土壤潮湿活动加强,尤其是连续阴雨天气,春、秋季在表土层活动,夏季时多在清晨和夜间到表土层。耕葵粉蚧耕葵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该虫是危害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根、茎的害虫。该虫在小麦、玉米二熟制地区得到积累,随着秸秆还田、旋耕普及和跨区作业,成为制约玉米增产增收的重要害虫。该虫以雌成虫及若虫在近地面的叶鞘内及根茎部刺吸寄主的汁液,呈现白粉絮状聚集为害,受害玉米初期叶鞘发黄,叶片从叶尖、叶缘开始发黄,自下而上逐渐卷曲、干枯,生长缓慢;重者使植株短小细弱,根部有许多小黑点,肿大,根茎部变粗、茎基部发黑,根尖变黑腐烂,严重时不能结穗,甚至整株死亡。玉米旋心虫玉米旋心虫属鞘翅目、叶甲科,俗称玉米蛀虫。寄主是玉米、高粱、谷子、杂草。以幼虫蛀入玉米苗基部为害,蛀孔褐色,土壤中有害病原菌易从蛀孔侵染植株,造成花叶或形成枯心苗,重者植株畸形,分蘖较多,形成“君子兰苗”。玉米旋心虫为害植株症状与玉米病毒病和缺锌症等相近,要注意区分,其主要区别是旋心虫为害后在玉米根茎处留有褐色蛀孔或裂痕。成虫体长5MM~6MM,全体密被黄褐色细毛。头黑褐色复眼黑色。前胸黄色,宽大于长,中间和两侧有凹陷,无侧缘。胸节和鞘翅上满面小刻点,鞘翅翠绿色,具光泽。足黄色,卵椭圆形安产时乳共同色,淡变枯黄色至褐色。老熟幼虫体长8MM~11MM。头褐色腹部姜黄色,前胸背板红褐色。中胸至腹部末端每节均有红褐色毛片,中、后胸两侧各有4个,腹部1节~8节两侧各有5个。臀节臀板呈半椭圆形,背面中部凹下,腹面也有毛片突起。黑绒金龟子黑绒金龟子属鞘翅目鳃金龟科。以越冬成虫咬食幼苗叶片、严重发生时可将幼苗吃光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在东北、华北每年发生l代,以成虫在表土下20~30厘米处越冬第二年4月上、中旬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早期多数成虫集在蒲公英、洋铁叶、苣荬菜等发芽杂草及杨、柳、榆等树的返青叶片上取食。4月下旬至5月份玉米、甜菜幼苗出土后,大量成虫迁移到田间为害。5月上、中旬为为害盛期。成虫夜间及上午多数潜伏于土内,仅少数活动为害,午后2~4时出土活动取食,有假死性和趋光性。飞翔力很强,傍晚多飞行于树冠周围,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其飞翔个体多为雄虫,飞翔高度达l0米,个别的达300米以上,雌虫一般不飞翔个别雌虫可以作短距离急飞和跳飞。成虫食性很杂,据介绍,可取食149种植物,主要喜食榆、杨、柳和甜菜等作物。成虫经过取食后,一般于5月中旬至5月末进行交尾产卵。每头雌虫一生中产卵量11~59粒,多者为100粒,卵期5~10天,卵孵化率90%以上。初孵幼虫,以幼根和腐植质为食,幼虫共分三龄,平均第一龄19.29天;第二龄14.96天;第三龄21.42天。在22~25℃温度范围内的土层,适合l~2龄幼虫活动,老熟幼虫潜伏在20厘米以下土层中化蛹,于8月中、下旬羽化成虫,大部分成虫不出土而进行越冬。草地螟:草地螟:该虫为多食性害虫,可取食35科200余种植物,主要为害甜菜、大豆、向日葵、亚麻、高粱、豌豆、甘蓝、马铃薯、茴香、胡萝卜、葱、洋葱和玉米等,但嗜食程度有很大差异。栽培作物中,草地螟幼虫喜食大豆、甜菜、向日葵等;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吐丝作茧越冬。翌春5月化踊及羽化。成虫飞翔力弱,喜食花蜜,卵散产于叶背主脉两侧,常3~4粒在一起,以距地面2~8cm的茎叶上最多。初孵幼虫多集中在枝梢上结网躲藏,取食叶肉,3龄后食量剧增,幼虫共5龄。黄腹灯蛾黄腹灯蛾又叫红腹灯蛾、星白灯蛾,主要为害作物有大豆、棉花、玉米、甘薯、马铃薯、蓖麻、桑、瓜类、绿肥、十字花科蔬菜等植物。初孵幼虫群居叶背,啃食叶肉,留下表皮,稍大后可分散为害;大龄幼虫咬食叶片,只留主脉和叶柄。中后期咬食叶片,咬断雌穗花丝,吃掉穗顶嫩粒。生活习性黄腹灯蛾成虫为白色,前翅散生许多黑色斑点。黄腹灯蛾在各地1年发生1代,以蛹在茧中越冬,翌年6月初羽化为成虫。第一代幼虫发生于6月中下旬,初孵化的幼虫群体为害,稍大后即分散为害。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动后立即钻进土缝里或草棵底下躲藏起来。幼虫为害作物叶片,甚至连幼茎全被吃掉,严重发生时可造成毁种。大螟大螟是为害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的蛀茎夜蛾类害虫。该虫原仅在稻田周边零星发生,近年危害呈上升趋势。以幼虫蛀食玉米的生长点,造成枯心苗。中后期幼虫蛀食茎秆和果穗,分别造成茎秆折断和烂苞。基本同二化螟。幼虫蛀入稻茎为害,也可造成枯梢、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虫
本文标题:中国玉米病虫害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4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