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诊法原理科学性的依据1司夕喘内的联系观极似“黑箱”理论。《内经》曰:“合而察之,一叨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镜之不失其形。”根据望闻问一切所获得约初』体外在表现,可以推之体内脏腑气血变化,这就象清水明镜中约影子不变形一样。同样的道理,如果认识了内在脏腑的病变,便可解释显现于体外约疾病征候。这就是司外揣内、由表知里和司内揣外、由里知表方法的道理所在。而中医的这一诊断原理,与近代控制论约“黑箱”理论,在认识方法上非常相似,可以说它就是原始控制论的黑箱方法。控制论常把研究和控制约对象看作是一方“黑箱”,其内部和性能是未知的,有待探索的。研究黑箱有二种方法:一是直接打开黑箱,如生物学家解剖动物,工程师把机器拆成零件,西医约剖腹探查等。二是不打开黑箱,即在不干扰和破抹研究对象内部结构的条件下,通过建立黑箱的输入与输出联系,来达到研究它本身约目的·控荆论约方法注重约是不打开黑箱。由于这一方法没有肢解所研究的对象、干扰和破坏对象本身固有的各种联系,被观察认识约是对象固有的特性和变化,因此这一万法对于许名复杂对象,特别是生介过程之研究具有许多其它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中医这种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约联系观,正是护人体看作是一个黑箱,采用不打开人体黑箱的方法来研究疾病变化规津。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可视为是对黑箱的输入,反映于外的症状、休征,可认为是一种输出,通过这种输入与输出的联系,就可诊察病之所在,达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然而,由于司外弓脂内方法是在不打开黑箱,不大了解内在结构细微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研究,它虽能从整体上准确地把握被研究对象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津,但对许多细节约了解失之笼统,比不上打开箱子(白箱)方法精确,这在某种程度上又限制了对整体的深入认识因此,司外揣内的黑箱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目前有人提出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可采用“灰箱”万法.即将黑箱和白箱二种研究万法统一起来,互刀种元,以求得对和.体更深层的一认识。引用自《中医诊法原理简析》杨徐杭2关于“黑箱”理论之说中医诊断疾病是不是象有些学者所描述的那样,是“采用不打开黑箱的办法来研究黑箱的”,是在“不干扰和破坏被研究对象本身结构的条件下,从外部对它建立输入输出的联系,进行试验观察,获得被研究对象内容的推理”[6]。对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医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应当承认古代医家限于历史条件等多种原因,没有象现代西方医学那样开展人体组织器官的微观与实验研究,缺少病理解剖学的研究。但决不能说中医对人体内部状态和变化一无所知。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各种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记载,甚至有某些器官形态、长度的描述。从临床来看,汉代华元化的“剖破腹”手术,清代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法的创立,莫不说明在探索人体内部结构方面是先于西方医学的。尤其在临床思维的方式上,早在1700多年前就出现六经辨证体系,六经辨证诊断思维方法与通常所说的望、闻、问、切收集病情资料再进行分析归纳的诊断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四诊类似于“司外揣内”的方法,而六经辨证则以已知的病、脉、证、治(包括误治与方药作用)为媒体,通过媒体信息的换转明确诊断的[7]。比如《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其中太阳病、桂枝证是表虚证,是事先交代的;医反下之,表邪内陷,于是出现肠热下利;脉促为正气向外抗邪,故知外有表邪;方用葛根解表止利,芩连清热。从而诊断为里热兼表邪的下利。这就是通过已知的病证脉治来分析未知的思想方法。以三阳三阴“首尾一贯”的理论来认识和分析疾病,将病证纳入系统中思考,要比个别的、孤立的思考简捷、深刻得多。《伤寒论》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是说如果病邪传少阳,病位、病性得以确立,那么只要见到一部分的柴胡证就可以作出诊断,实施治疗。清代医家创立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同样为温热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事实上,从《内经》之后的医家早已不满足于外揣的诊断方法,而是从实践中另辟新途。辨误治和辨药物就是很有使用价值的诊断方式之一。例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失音·何案:“劳损,气喘失音,全属下元无力,真气不得上注,纷纷清热治肺,致食减便溏,改投热药,又是劫液,宜乎喉痛神疲矣。用补足三阴方法”[8]。痞门·沈案:“精气内损,是皆脏病,萸地甘酸未为背谬,缘清阳先伤于上,柔阴之药反碍阳气之旋运,食减中痞,显然明白。病人食姜稍舒者,得辛以助阳之用也……议辛甘理阳可效”[8]。前案侧重于从误治中察病,后案侧重药物作用分析病理,这些实践中常用的方法,用“黑箱”理论是难以说清的。引用自《对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思考》李国鼎1“司外揣内”与“司内揣外,,是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揣,指推测。通过观察人体外面的各种病理表现,可以推测内部的病变认识了解内在的病理本质,中医这一认识疾病的理论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极为相似。控制论常把研究和控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黑箱”,其内部的性能是未知的,有待探索的。研究黑箱有二种方法:一是直接打开黑箱,二是不打开黑箱,通过建立黑箱的输入与输出联系,来达到研究它本身的目的。中医的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的联系观,正是把人体看作是一个黑箱,采用不打开人体黑箱的方法来研究疾病变化规律。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可视为是对黑箱的输入,而反应于外的症状、体征,可认为是一种输出,通过这种输人与输出的联系,就可诊察病之所在,为治疗提供依据。然而,这种司外揣内的方法虽能从整体上准确把握被研究对象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但对许多细节的了解失之笼统,这在某种程度上又限制了对整体性认识,因此,司外揣内的黑箱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目前有人提出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可采用“灰箱”方法,即将黑箱和白箱二种研究方法统一起来,互为补充,以求得对机体更深层的认识。引用自《中医诊断学释疑》杨徐杭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通过“黑箱理论”来认识的,控制论认为:认识客观,“黑箱理论”有两种方法,即打开和不打开黑箱。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我们完全可以不通过打开黑箱的办法研究中医药,而且取得相当大的发展(高国宇语)。中医的很多理论是无法通过现代研究来证实的,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现代研究无法证实它的存在,然而它在实际应用中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中医理论是一种“哲理式”的思辩,实践是一种“经验式”的积累(王磊、常存库语)。认识中医必须先从中医的哲学思维入手,中医与西医是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如果一味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医的本质、中医疾病的本质及转归的机制,是行不通的。而且,现代研究也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过分追求中医药的客观化、标准化、量化只能把中医引入死路。尤其是当代的“实验阳性”理论根本改变了中医以人为本的理念,试图用临床———动物实验———临床实验———临床的方法进行中医药的研究,是对中医根本理论方式的漠视。归根结底,中医现代化应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应先理解中医、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才能谈发展。中医几千年来不断的发展、壮大,以至今天获得独立的社会地位,都证明了一个哲学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学的发展,首先应该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的发展,然后才是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的各个思维方法都贯穿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它的不断发展,基本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与哲学两方面的基础。实践证明,它的思想(医学思想、哲学思想)符合当代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而中医现代化所暴露的问题,又凸显了哲学上的一些基本观点:矛盾论、系统论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在对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深刻认识上,中医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医现代化不能套用某些模式,只能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来。引用自《中医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本文标题:中医诊断和黑箱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6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