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精品】历史专题整合7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专题七 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专题整合备考提能知识网络/通史思想/素养培优知识网络建构通史思想命题探究点一20世纪初辛亥革命引发的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爆发前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特征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1)从政治折射点看:辛亥革命暴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2)从经济折射点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出现;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3)从思想折射点看: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的结果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后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国民大革命时期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的并存局面等,都体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影响。[2014·山东高考]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定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答案阐述: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新文化运动等知识点,综合考查对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归纳阐述,解答注意一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作答。探究点二中日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民族经济发展折射出的政治、思想的变化中日甲午战争后,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影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对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巨大。(1)从政治折射点看: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与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准备了条件。(2)从思想折射点看: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等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特别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兴起,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2015·郑州模拟]“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A.军事准备不足B.政治经验短缺C.思想理论肤浅D.经济基础薄弱解析解答本题抓住限制词“核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成熟表现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应归于经济基础的薄弱,也就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不充分,故选D项。A、B、C三项都是民族资产阶级不成熟的表现,但不符合题目“核心”这一要求,故排除。探究点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折射的政治、思想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从社会生活与习俗看,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习俗与观念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剪辫易服、社交礼仪、婚姻葬俗等。(1)从政治折射点看: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是政治运动的结果,折射出政治运动的色彩,如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具有反清革命色彩。(2)从思想折射点看: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体现了反对专制,倡导自由、平等、民主共和,反对旧道德观念,提倡新道德的进步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2014·课标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选B项。据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排除;据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学科素养培优——选择题之参照法和关注程度性词语法(一)参照法(1)题干材料参照法题干材料参照法即材料信息排除法,以题干材料的信息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从而得出答案。如果题干材料的信息主要包括时间、地点、性质、含义等,要以此作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如果题干中涉及多则材料,就要综合分析多则材料,明晰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并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领悟命题者的考查意图,从而得出答案。(2)选项参照法选项参照法就是利用某一选项提供的信息,对其他选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一种解题方法。具体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因果、包含、并列、交叉、矛盾、重复等。[例1]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A.工厂制组织形式B.垄断组织形成C.机器大工业生产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提炼信息]工业革命'经济社会运行规则[解析]解答本题用题干材料参照法。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则,根据这一点,对照选项,只有D项讲述了。工厂和垄断组织分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A、B两项。C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解后反思]本题本身较简单,但提示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思路:当遇到一些题目中材料较烦琐的情况时,一定要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问题。例如,解答本题只要抓住了“经济社会运行规则”这个关键点,就可以省掉很多思考的时间。[例2]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据此我们可知()A.近代上海人打破了以往在消费领域中的等级尊卑观念B.近代上海人已无贵贱之分C.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近代上海人生活富足[提炼信息]近代上海人'衣着出行变化[解析]解答本题用选项参照法。本题A、B两个选项有相似的部分,可以相互参照,B项“已无贵贱之分”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另外,C、D两个选项中也都有绝对化的表述,如“根本性变化”“生活富足”,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故答案为A项。[例3]1939年国民政府的新生活运动把“礼、义、廉、耻”(四维)修订成“严严整整的纪律、慷慷慨慨的牺牲、实实在在的节约、轰轰烈烈的奋斗”。由此看来,这一时期内的“新生活运动”()A.促使国民政府实现了思想上和路线上的统一B.成为抗日战争的根本保障C.鼓励了军民的抗战精神,有利于抗战的开展D.继续宣扬儒家的伦理思想[提炼信息]1939年国民政府纪律牺牲节约奋斗[解析]解答本题用题干材料参照法。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1939年”,这表明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然后以此为参照来分析各个选项。很明显,A、D两个选项不符合该时期新生活运动的主旨。B项表述错误,抗日战争的根本保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9年的新生活运动强调纪律、牺牲、节约和奋斗,这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密切相关,主要是鼓励军民抗战,便于抗战的开展,故C项正确。[解后反思]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今年的12月13日是首个国家公祭日,因此抗日战争是个不可忽视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对抗日战争的研究逐步深入,对国民党方面的抗战研究也较多,出现了很多新的材料。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相关材料进行正确的认识,如本题中对国民党新生活运动的认识,就是一个进步。[例4]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图)。“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提炼信息]1983年邓小平“三个面向”实质[解析]解答本题用题干材料参照法。据“1983年”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处于改革开放之初。A项因果关系倒置,改革开放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教育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材料时间1983年不符,故B项错误;“三个面向”中没有涉及通过国际合作发展教育的信息,C项错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三个面向”,是强调发展教育的方向,而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育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D项正确。[小结]用题干材料参照法解题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关键信息,以关键信息来验证选项是否正确。用选项参照法解题时要注意选项之间的关系,比如因果关系、说法重复等。另外还要注意含有绝对化词语的选项,这种选项一般都是错误的,但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分析。(二)关注程度性词语法关注程度性词语法主要适用于题干或者选项中含有程度性词语的选择题。此类题的题干中多含有“最主要的”“最重要的”“直接”“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选项中多含有“全面”“都”“任何”“一律”“彻底”“完全”“从根本上”“在一定程度上”“相当程度上”等表示程度的词语。(1)关键词语直选法。解题时从程度性词语入手,结合题干要求对选项直接进行筛选和排除,以缩小思考范围,提高解题效率。一般情况下,带有说法过于绝对的词语的选项都是错误的,带有一般程度词语的选项都是正确的,但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2)比较择优法。先确定题干与选项隐含着的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比较四个选项,找出概括最全面、解释最深刻、叙述最严谨的一项。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符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例5]据统计,1919年1~4月,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对中国的报道平均每月为26.5篇;1919年5月为223篇,1919年6月为225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五四运动引起日媒共鸣B.中国反帝浪潮目标明确C.日媒同情中国外交遭遇D.巴黎和会伤害中日利益[提炼信息]1919年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增加[解析]解答本题可用直选法。据材料时间信息“1919年”可知,此时中国掀起了五四运动,群众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反帝斗争此起彼伏,日本是中国反帝斗争的主要对象,因此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明显增多。答案为B。A、C、D三项说法明显错误。[例6]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工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
本文标题:【精品】历史专题整合7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专题七 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6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