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司马迁的历史观——基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说到史书,《史记》不可不谓之经典。如果读史不读史记,也算枉读。因此本次读史活动,我选择史记为我研读的对象。除去表、书外,史记中12篇记载帝王事迹的本纪,30篇记载功臣诸侯等的世家,更有69篇记录形形色色人物的列传,上至君王,下至游侠,司马迁毫无偏心,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气势恢弘大气,纵横一生时运笔潇洒撰写轮廓,专注一事时细致柔腻,突出细节,刻画得让人犹如亲临现场,置身当时。读之趣味横生,加之其文笔妙笔生花,史中离骚,完全不会使人倦乏。然而,最最让我感慨万千,也是我们读史最应关注和学习的,还是蕴藏其中的,史者本身的历史观。所谓读史如明镜,以古鉴今该是如此。以下本文将剖析司马迁的历史观,从而得出我们今天为何读史的结论。鉴于《史记》本身太过恢弘,我决定截取其中《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来进行分析,防止过于概括虚空。关键词:历史观史记读史一、成败观——不以成败论英雄似乎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的观念就根深蒂固于中国人的观念里。尤其作为史官,领统治者的饭票为统治者做事,为统治者唱赞歌是很普遍的事情。然而,司马迁笔下与汉朝高祖争锋的项羽却是顶天立地的形象。司马迁从未因他最终失了天下就丑化他,恰恰相反,司马迁甚至把他列入到本纪一卷中记载他的事迹。如我们所甚至,列传是记载帝王身份的事迹的。而项羽不仅争天下失败,而且在其极盛时也只是自号“西楚霸王”,并未称帝。然而位列本纪12篇之一不得不说是司马迁对于他人格魅力的欣赏和他抗秦促进统一功绩的认可。这就是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成败观。同样的还有陈涉世家等,司马迁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对于那些失败者未加轻易鄙薄,对于他们的历史功绩一一认可,把他们的历史身份拔高,表现了自己对他们的肯定,也显现出他灵活的思路,开放的胸怀,与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站在高台上俯瞰的历史心胸。细看项羽本纪中怎样塑造了项羽的英雄形象。《项羽本纪》中最浓墨重彩的几件事迹我认为有义战斩宋义初立威信、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树立威望、垓下之围英雄末路。义斩宋义是他初立威信第一步,惟其如此,他才做到上将军的位置,在项梁死后收复他的部队,才能不再屈居项梁从属的位置,他这一番锋芒初露精彩万分,让人为之喝彩。斩上将军宋义的前提是宋义作为上将军却不执行援赵灭秦的任务,鼠目寸光地认为作壁上观等秦军与赵军两败俱伤时收渔翁之力,并以“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来否定项羽远见秦军吞并赵军会更强大不可收拾不如现在援赵合力灭秦建议与其高瞻远瞩决策的能力。如果任由宋义旁观下去,不仅他们楚军陷于危机,而又跟从一个昏主的软弱。但项羽岂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夫以次将军之身,义斩上将军,收复军队,带军破秦,读之实在让人扬眉吐气酣畅淋漓!义斩宋义一事虽小,却体现了项羽的先见之明、运策之能、刚毅果断之志!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将军形象就此树立起来,但这还只是风华初露。紧接着项羽率楚军围秦军,援赵军合力攻秦。巨鹿之战不好取胜,楚军一直受挫,项羽命令破釜沉舟,“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是何等的魄力,何等的霸气!有着这般军魂的军队必胜。巨鹿之战使项羽“诸侯皆属焉”是自然的,这般霸气的将军怎能不让人为之心醉为之折服呢?从义斩宋义到巨鹿之胜一气呵成,项羽是无所畏惧的,是所向披靡的,他的果敢刚毅,霸气威武跃然纸上,在司马迁的妙笔下,项羽的英雄形象跃然而出。垓下之围是项羽英雄末路的时候,此事刘邦就要得天下,然而司马迁从不认为失败者项羽就是窛首,他笔下的项羽没有抱头鼠窜,没有仓皇不可终日,看被围之日,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许项羽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但他重情重义,情之所至,性情中人,这样侠骨柔情的项羽更人性更让人怜惜。强悍的外表下是一颗怜香惜玉之心。他的强悍,因为至强而易折,他的至情至性,因为心怀怜惜而成为致命弱点,无怪他会输了这场较量冷酷绝情的战争,也不怪他的人格魅力使后人津津乐道,使当时的左右“莫能仰视”。突围之时,即使注定末路也要力战到底,奋砍对方数十人,英雄之死也是如此长歌当哭,绝不折腰乞怜。最最经典的当属东渡乌江,关于项羽该不该东渡乌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对于当时的项羽,人生如此辉煌,已够。统一已成必然,不必苟然残存,项羽的毅然自刎成全了他的英雄形象,从此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非吾故人乎?”犀利的质问让吕马童不敢直视他,项羽自刎后众人争抢尸体倒像是一出彻头彻尾的喜剧,然而那已终究不是项羽所关心的了。除了以上事迹还有项羽对樊哙的英雄惜英雄,不以他闯宴责备自己为杵,反而倍加欣赏;亦有听从外黄令舍人十三岁之子的劝说不坑杀无辜百姓等等,都是如此耀眼出彩。项羽这个人物在司马迁笔下脱颖而出,虽然他最终是一个败者,然而司马迁并未轻视他,把他列为12本纪之一认可了他。多谢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成败观才给我们展示出那么潇洒霸气的一位历史英雄,他颠覆了我们历来对败者的轻蔑,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败者也可以获得尊重。可以说,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使我们多了辩证而谨慎的角度看待历史,不被历史蒙骗。二、得失观——不以武力征天下每一篇最后的“太史公曰”是精彩的点睛之笔,记录的是司马迁本人对上文历史人物与事迹的评说,从中是最可以看到司马迁历史观的。司马迁的得失观很简单——“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他认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项羽会最终失败。对于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睥睨纵横的项羽失败的预测,司马迁是跳脱出历史的局限,真正去反思历史的,他很清晰地看到了武力征服的只是一时,真正使民众“皆争下项王”的,是怜外黄百姓,仁不坑杀,纳孩童之谏的仁德之举。暴力的镇压只能促使更大的沉默,而这沉闷中孕育的是最终的爆发!以暴制服的是外表,真正春风化雨的只能是人心,而人心是仁德培育出来的,以恶制恶终有更恶更暴,何时是头?唯有真正的仁心,以天下为己任,同其不同,以开放的胸襟广阔的心胸包容一切,才是正确的王者之路。而项羽的小气猜疑挤走了能臣,过刚而不懂得迂回回旋丧失了契机,妄图武力踏平坑杀百姓失了人心,其最终只有失败。可以说,司马迁超脱的历史得失观即使到今天也不为过时,我们警戒统治者的,不永远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吗?而再至汉朝之所以建立的原因则是因为“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施刑法,岂不缪乎?”司马迁认为在周秦交替之际已经处于不诚信的弊端之中,而秦朝的政治措施施行残酷的刑法逆其势行之,注定灭亡。而汉朝的兴替是改变了这种政治弊端,有礼仪有制度有信誉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朴素的历史进步观,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当旧有的政治制度不顺应历史发展时,会被更先进的取代。并且对于更先进的制度,司马迁是信奉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这对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很宝贵。尤其他对武力征服的不信奉是十分正确的,符合现代观点的。三、史心——秉笔直书史官本色历代亡国之君莫不是昏庸好色或者残暴无情的暴君形象,而开国之君莫不是顺遂天命的英明贤德的仁君,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凸显新朝的合理合法性。然而纵观史记,仅以《项羽本纪》与《为例,他的形象复杂饱满,司马迁从未因他是汉朝建立的阻碍者就无故黑化他,他做过好事更做过坏事拥有霹雳手段,这才是完完整整的历史人物。如若不是史记带给我们震撼与感动,怎么会在历史和文学史上留下这么一位复杂而傲立的人物?怎么会有千百年来到底该不该“过江东”的历史争论?项羽就像一个流星,他虽败却被历史所铭记,闪耀过辉煌过。项羽只怕是千百年来最被热爱与惦念的一位失败者。而这一切,都是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功劳。人们都说,《史记》是一部信史。信史说之容易践之难,食君禄从君命,身家性命都在统治者手上怎能不为他唱赞歌?但幸好总有真正的史官保持了刚正不阿的本色,直书历史,还原真相,不蒙蔽后人,历史不为粉饰只在真实!这才是纯粹,这才是史官风采。司马迁不因高祖刘邦是汉朝建立者就隐去他曾丢弃妻儿独自逃命的屈辱历史,保留他面对父亲被绑仍泼皮无赖的无情,历史不为胜者谱写,史心不改方显清白本色!司马迁不因汉朝把自己变成腐人就一味恶心高祖刘邦,他依旧是那个知人善任,霸气作出大风歌的成熟帝王。感谢司马迁的求真才使我们有机会窥视历史的真相,如果仅仅是粉饰太平的文字,兴衰仅是天意为之,我们又如何以古鉴今,反思当下呢?唯有秉笔直书,畅然惬意,才是那个能禁受住宫刑而依然不被打倒的司马迁,才使我们了解到历史与人性的复杂性,用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四、初心不改——史官为何记史,我们今天为何读史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书其志:“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做《史记》为的是实现自己的抱负,做些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让自己的生命富有价值。我想,这和现代的,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服务于无限的人民群众,先进意识相似。远在那时,对于文化人士大夫们,几乎都以入朝为官为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司马迁跳脱出来,站在更高一层,愿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实在让人高山仰止,而这也是他记史的初衷。在古代落后的记录手段下,史官记史是唯一能让我们子孙后代知晓当时发生过什么事的证据,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历史也全建立在史书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真实与否则全凭史官的良心与自觉。司马迁的初心不改不仅成全了我们,更成全了他自己——即使身为腐人,他也永垂不朽,不负历史的人,终究也不会为历史所负。史官记史,那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史?我为什么探究司马迁的历史观?我想,我们读史就像透过一扇魔镜窥视我们的今天。读史使我们置身到另一个虚幻的环境之中旁观,然而我们置身的那个空间其实也是真实空间的虚化,以古鉴今,以史为镜不是简单的空话,真正去反思历史可以联系思考到许多当下的实际,因为有些问题是整个人类历史所共通的,读史过程中今人与古人智慧的冲撞,跨越几千年的对话与质问,擦出灿烂的火花,它灿烂千阳,它,正是我们读史者所孜孜不倦追寻的。五、参考文献全引自史记原文并用双引号标注。《史记》司马迁北方文学出版社
本文标题:司马迁的历史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9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