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的启示22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第二组有始无终虎头蛇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第一组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愚公移山日积月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近义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反义词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是什么问句?改变句式,句意不变。“滴水穿石”是指什么?“滴穿”、“顽石”又指什么?反问句。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攻克、克服。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先自读,再思考: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去体会“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的?请圈画出来,并与同桌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姓名成就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从小立志学医二十几年拥有一千多项发明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绘画技艺炉火纯青不教一日闲过数十年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先后查阅800多种书籍,经过27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在1578年写成《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卷目及药物绘图1127种,各类药物按类编入,共1892种,还附有治病药方11096条。自17世纪,被翻译成拉丁、法、日、朝、英,俄等文本,成为驰名中外的药学巨著。资料: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资料:爱迪生自幼就在父亲的木工厂做工,由于家庭贫困,一生只在学校读过三个月书。但他从小热爱科学,自己刻苦钻研,迷恋于研究发明,被称为世界发明大王。他的发明创造不仅靠聪明才智,而且靠艰辛的努力。他说:“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不能浪费每一天,文中指现代书画家齐白石每天坚持作画,从不间断。资料:齐白石老人一辈子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画画。春天,他在和煦的春风里描画犁田的老牛;夏天,他在阴凉的树阴下观察小溪里的鱼虾;秋天,他在习习的凉风里观赏各式各样的菊花;冬天,即使毛笔冻硬了,墨水冻成块了,他还是坚持着作画……马克思的脚印伦敦,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虽然它与我们远隔千山万水,但很多中国人对它并不陌生。由于马克思成年累月在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室里阅读、写作,竟然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磨出了两个清晰的脚印。马克思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他从小酷爱音乐,并且虚心好学,埋头创作。从28岁开始,他的听力逐渐减退,到50岁双耳全聋。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他没停止过创作的笔,他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呃住命运的喉咙,绝不能向它屈服。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无声的世界里谱写最美的乐章。其中一首《命运》交响曲,正表达了他要与不幸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曲子在世界乐坛掀起狂澜,他的作品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珍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滴水穿石”的精神第(1)句中的问号表示设问。设问是修辞手法的一种,不同于一般提问,是作者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作答,以便强调作者的观点。比如课文中“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也是设问句。第(2)句中的问号表示反问。反问也是修辞手法的一种,用疑问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语气比陈述句强烈。句中“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其意思是强调“什么事情都能做成”。比如课文中“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也是反问句。
本文标题: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0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