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子课题江阴市祝塘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1、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信息技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将不断发展,取得新的突破。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带来巨大的变化。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将成为现代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的标志,人类的发展依赖知识的不断创新和智力的不断提高,知识创新和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技术和经济利益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科学发展的动力,这已经被人们广泛地认同。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择。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不仅仅是在学校增加开设一门新课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记住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和创新思维的活动过程。3、优质教育的必然追求。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步伐加快,教育在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发展优质教育,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优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本、高效、创新的教育,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需要的教育。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获得各种信息,其中有用的信息即被吸取为知识的时候,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本身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4、发展学生个性的必然诉求。个性是人区别于其它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表现,创新性是个性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发展个性是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又是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离开个性发展的土壤,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可能实现。所以,教育教学过程中,肯定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人格,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发现并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和发展趋势。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然落实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 5、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面对教育教学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要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位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寻求最佳的新的通道、以生为本、教真正服务于学、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借助于信息技术特有功能,立足于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实际,有机渗透、巧妙融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锻炼和提升,师生互促互进,成为共同发展体,这两条腿都硬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将更加坚实有力,这两只翅膀都圆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速度以及各项创建工作推进速度将大大加快,产生晕轮效应。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创新这一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把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今天我们可以将创新定义为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取得的那些对人类社会进步及人的发展具有长远而巨大的促进于加速作用的一类杰出成果。有学者认为: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它具有:新颖性(即不墨守陈规,前所未有)、独特性(即不同凡俗、独出心裁)、价值性(即对社会或个人的价值大小和进步意义)。综合起来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一个'新'字,没有'新意',也就无所谓创新。还有学者认为: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包含的最主要意思是新。既可以是前所未有的新,也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改进的新,即包含创造、改造和重组等意思。 在我国,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探究、发现和创新,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目前,我国各地对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并积极尝试研究,但还处于分学科的实验,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理论和具有符合一般规律的各个学科课堂教学优化整合的新模式。因此,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各个学科教学模式,彰显个性,特出共性,发挥整体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于2006年3月在学习、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经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办审批,确立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这一实验课题。 三、课题界定 信息技术:简称IT,实际上就是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也是人类处理信息的技术。教育教学是一种信息加工、存储和传输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教学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创新思维能力:关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定义很多,目前较为流行的是:指运用人类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重新改造或组合开发新的东西的能力。创新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我们认为应该可以有三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对社会而言具有现实意义的创新,是前所未有的;二是相对于全体学生而言的创新,指学生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采用了同年龄的、或者同一教育阶段的其它学生从未采用过的方法、途径。三是相对于学生自己本人的创新,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自己从未采用过的方法、途径,而这种方法和途径是他人早已采用过的。在这三个层次中,我们倡导的主要是第二和第三层次,至于第一层次不宜大力提倡,否则就会出现本末倒置。据此,我们认为,就中学学生而言,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是指学生能够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并运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是以信息技术为桥梁和媒介,以人为本,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想学、会学、乐学,促进教师更新观念、会教、善教,形成师生共同发展体,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各项创建工作上新水平。四、理论支撑1、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理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现代教育学理论。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能动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创新个性、创新思维的人。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恰当的思维训练,既促使学生一般个性的全面发展,又促进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未来从事创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思维科学理论。现代思维科学理论告诉我们如何按科学思维规律、方式和方法,去认识、改造世界,去开动脑筋发明创造,去开拓美好的未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教育大计中的重中之重。 4、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 5、创新教育理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必须从小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新冲动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 五、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探索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 2、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途径,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教与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教与学现实路径。 3、通过实验,培养一批善于研发和熟练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名师和一批具有电脑网络技术特长的学生,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探索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 充分利用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布置任务。布置任务,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显然是很苍白的,有了画面就直观、易懂,任务明确的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课之前,先用计算机投影仪将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展示出来,或是一幅画,或是一篇文章。 --辅助讲解。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教师的操作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准确地看到,从而明确操作方法。 --交流讨论。当某个学生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他的计算机画面和他的声音,传送到整个网络,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他的操作过程,听清他的声音。与此同时,其他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在通畅的合作、交流、讨论中,实现思维的有效碰撞、互补和生成, --作品展示。当学生的任务完成时,利用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延迟兴趣的持续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 2、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操作策略。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默契,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思维通畅。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容易形成超级链接,产生通感。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可采取三个解放的对策: (1)解放学生的大脑,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边听课边想,边观察边想,边实验边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想得新、想得奇。运用设疑促思的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2)解放学生的嘴,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想说就说,想提问就提,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即使说错了,也只作正面指点,不进行指责,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3)解放学生的双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让他们积极地玩,并要求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05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