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
指导原则编号:【H】GPT7-1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六年一月目录一、概述.....................................................................................................2二、有效性研究.........................................................................................3(一)体外试验......................................................................................3(二)体内试验......................................................................................4(三)药代动力学.................................................................................7三、安全性评价.........................................................................................7(一)急性毒性试验.............................................................................8(二)长期毒性试验.............................................................................9(三)一般药理学试验.......................................................................10(四)局部刺激性试验.......................................................................10(五)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试验.......................................10(六)毒代动力学...............................................................................11四、非临床研究结果向临床试验的过渡..............................................11(一)关于临床试验起始剂量...........................................................11(二)关于临床适应症.......................................................................12五、结语...................................................................................................12六、注释...................................................................................................13七、参考文献...........................................................................................13八、著者...................................................................................................151一、概述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化疗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主要用于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生存期通常较短)。此类药物在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机体的正常细胞(尤其是代谢旺盛的细胞)产生影响,通常在药效剂量下就会导致病人出现不良反应。在新药开发的过程中,此类药物的非临床有效性研究结果往往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其临床适应症和疗效,存在着巨大的开发风险。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非临床研究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灵活性。本指导原则包括与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一方面为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本指导原则仅代表目前对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2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临床单药治疗的创新性细胞毒类抗肿瘤化学药物(见注释1)。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凡与既往颁布指导原则内容重复的部分,文中不再赘述,请参照有关指导原则执行。二、有效性研究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有效性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药物的临床适应症和疗效。注册申请人应充分意识到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不确定性,在有效性研究中重视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使模型尽可能模拟临床肿瘤病人的实际情况,以降低开发风险。药物的作用机制(如药物作用靶点、细胞周期特异性、耐药情况等)对于预测有效性和安全性,完善非临床和临床试验的设计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此部分研究应伴随药物的开发过程不断深入。对于创新性药物,必要的作用机制研究资料应在申请临床时提交。(一)体外试验体外试验主要用于对候选化合物进行筛选,初步了解受试物的作用机制、敏感肿瘤类型和作用强度,为随后进行的体内试验提供参考。3在体外培养的不同人肿瘤细胞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待测药物,采用磺酰罗丹明染色法(SRB法)、四氮唑盐还原法、集落形成法等方法进行检测,计算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与标准治疗药物进行比较,可以初步预测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抗瘤谱和作用强度。应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理确定体外试验采用的研究方法。例如,以线粒体为作用靶点的药物不宜采用四氮唑盐还原法。试验中,在选择肿瘤细胞系时应考虑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速率,一般至少应选用12种人癌细胞系。药物与细胞共培养的时间一般为48~72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小时后再给药。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为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试验至少应重复一次。(二)体内试验体内试验用于确认受试物对特定类型肿瘤细胞的杀伤或抑制作用,探索受试物产生药效作用的给药剂量、途径、频率、周期等。体内试验通常采用动物肿瘤移植模型和人癌移植模型。由于动物肿瘤移植模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不强,仅可用于侯选化合物的初步筛选。通常情况下,以人癌移植模型试验结果来评价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有效性。1、模型建立人癌移植模型试验通常在无胸腺鼠或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移植人癌细胞系,观察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移植肿瘤的选择主4要依赖于体外试验结果、预期的临床适应症和细胞系的生物学特点。由于药物的抗瘤谱可能与临床有效性呈正相关,原则上,体内试验应尽量选用多种人癌移植瘤模型;移植的人癌细胞系应在组织学等方面与预期在临床上治疗的特定类型肿瘤尽量接近。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临床前体内试验一般至少应选用6种人癌移植瘤模型,其中应包括II期临床试验中拟筛选的肿瘤组织类型。模型的建立和使用应注意:移植瘤复苏后一般应传2~3代后再用于体内抗肿瘤试验;为了保持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复苏后移植瘤体内传代应少于15~20代。2、试验设计肿瘤移植部位主要在皮下,也包括腹腔、肾囊下和原位等。通常待移植肿瘤生长至100~300mm3后将动物随机分组给药。一般包括高、中、低3个剂量的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治疗组受试物剂量的选择应能够体现出药物的量效关系,高剂量不宜超过受试物的最大耐受剂量。应根据受试物的药动学特点和毒性反应等确定给药频率和周期;给药途径应尽量与推荐临床用药的途径相同。阳性对照药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1)与受试物作用机制相同或相近;(2)对移植肿瘤敏感;(3)临床广泛应用且疗效确切。阳性对照药的给药方案应能够体现出药物的最佳治疗作用,其剂量一般不宜超过最大耐受剂量。阴性对照组给予相应的溶剂。3、检测指标推荐使用测量瘤径的方法,动态观察受试物的抗肿瘤效应。肿5瘤直径的测量次数根据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而定,一般为每周2~3次。在试验中还应该观测与药物安全性有关的指标,如动物体重增长和死亡率,将治疗组的这些数据与标准治疗对照组进行比较,对于判断药物的安全性和开发前景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中应记录检测指标的变化与给药时间的关系,以便了解药物的作用特点,减少单次记录试验结果可能引起的误差。体内抗肿瘤试验结果中还应同时附有相应的照片。免疫缺陷小鼠皮下移植的肿瘤很少发生转移,多数死于原发肿瘤。而临床肿瘤病人大多死于肿瘤转移,动物和临床肿瘤病人的死亡原因不同。因此,对于人癌移植试验,生命延长率并不是理想的观测指标。4、评价标准对于体内试验结果的评价应综合考虑受试物的作用机制、模型的临床相关性、每一种模型的具体试验结果以及受试物与阳性对照药物试验结果的比较。针对每一种人癌移植瘤模型,推荐采用相对肿瘤增殖率T/C(%)(见注释2)作为试验评价指标,评价标准通常为:T/C(%)40%为无效;T/C(%)≤40%,并经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效。在体内有效性试验采用的全部人癌移植模型中,一般至少应有1/3达到有效标准,才提示药物有必要进入临床试验。在评价时还应关注受试物与阳性对照药试验结果的比较。在毒性相当(在有效性研究中主要表现为动物体重下降相当)的情况下,6对受试物治疗组和阳性对照药组肿瘤增殖率的比较也是评价受试物是否有必要进入临床试验的指标之一。(三)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数据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物有效性的基础。测定药物在模型动物中发挥药效时的暴露量,与毒代动力学数据比较,有助于准确判断药物的安全范围;与人体药动学数据进行比较,有助于在临床试验早期预测药物的有效性和进一步调整临床试验的给药方案,因此鼓励在临床前采用模型动物测定受试物或活性代谢产物的暴露量。对于制备为特殊给药体系(如脂质体、纳米粒等)的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其药动学研究的重点在于与普通制剂或已上市特殊给药体系的比较,包括药动学参数和药物组织分布的比较。如果药物为肿瘤靶向制剂,应测定模型动物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以初步提示是否达到肿瘤靶向的设计目的。应关注药动学行为差异可能导致的毒性反应的不同,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性研究。三、安全性评价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的毒性易发生于代谢旺盛的组织,通常毒性作用强,安全范围小,具有蓄积毒性和延迟毒性,因此与其他化学药物相比,其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特殊性。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7算I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本指导原则中
本文标题: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