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教学目标:1.落实“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与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2.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经世保民的民本思想。(保民而王)一、【常识常记】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其学说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其次,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本文:引君入瓮的设问方法)再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本文特色:比喻论证)二、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1、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2.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三.孟子的仁政思想(1)以民为本的思想。(2)邦国的主权在民。(3)对民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4)政事以民为归宿。(5)用人以民意为准。(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8)反对不义的战争。(1).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主题积累】亚圣孟子1.孟子名言名句(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下》(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梁惠王上》(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下》(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离娄上》(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离娄下》(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2.杀豚不欺子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十分看重,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语言识记】1.字音识记(1)曳.兵()(2)数罟..()(3)洿.池()(4)鱼鳖.()(5)不王.()(6)衣.帛()(7)鸡豚.()(8)狗彘.()(9)庠.序()(10)孝悌.()(11)饿莩.()(12)胜.食()yècùɡǔwūbiēwànɡyìtúnzhìxiánɡtìpiǎoshēnɡ研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全文思路: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第二部分(2、3、4段)——“引君入彀”论辩术面对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采取了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的比喻论证的方法,这种论辩的方法很有说服力,请分析孟子论辩的过程,体会这种艺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谓“引君入彀”,就是在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孟子面对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了一个圈套。总体上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后提出问题: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样呢?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不行,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施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二、重点突破4.孟子认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以“王道”一统天下,他是如何阐述“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的道理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认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施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这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面的排比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组排比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又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中心句)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得出“然而不王也,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三、整体感知5.孟子在本文中宣扬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种政治主张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针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惑和希望能有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的迫切心理,孟子提出了“王道”的治国思想,也就是要施行仁政。孟子的“王道”思想在本文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扰民、制民产、办教育、申孝悌。这几方面的内容在文中不是并列的,而是呈递进形式出现的。例如第五段主要从简单意义上的不扰民、制民产方面而言,第六段则进一步宣扬制民产、办教育、申孝悌,所以第五段只说是“王道之始也”,而第六段则肯定“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词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7.读完文章,你认为梁惠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虽然梁惠王自我评价“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从孟子的话来看,他好战。虽然有小恩惠于百姓,但本质上他和邻国国君没有什么不同,“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他穷兵黩武,不恤民情,造成人民流离失所……因此说他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国君。四、疑点探究8.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你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广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增加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加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从国情出发)即使在今天,人口仍然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从前,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如今实施二胎也是也是从国情出发。二、文本深度阅读严密的逻辑生动的譬喻孟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大师,而且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善于在谦和逊让中蓄势,在生动譬喻中设圈套。进步的思想主张加上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使他的论辩有力,令对手心悦诚服,这在本文中可见一斑。本文逻辑严密。陈述“仁政”主张时,孟子先说明“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进而又用“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来说明施政的进一步要求,先养后教,既让人民无冻馁之苦,又在生活安定的基础上施以教化。从“王道之始”说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论述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产生了“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文章可划分为三部分,三个部分的末尾,依次是“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全文各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富于文学情趣,于机智幽默之中,突出事物的本质。如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然后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揭穿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所谓“尽心”措施,同别的国君一样没有真正爱人民,只是程度不同,并无本质的区别。(第一处比喻论证)文章最后,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又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第二处比喻论证)首尾两处,都能根据对方特定的条件——好战来设喻,既能激发对方的兴趣,又能因势利导地阐明事理。三、文外延展阅读孟子的强势做人——坚守本心在孟子看来
本文标题:《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43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