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设计学校:小马学校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姓名:杨雪霞(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2教情学情分析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3教学工作计划目标任务: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自己探究的问题。2、能以亲身经历来理解科学,并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体会做科学的满足感。主要措施: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应用新课程理念,用好《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三本书;认真学习科学教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4全册教学时间安排5课时教学设计课题6、数星星总第1课时数教学时间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到天上有无数颗星星,他们大小不一、亮度不同、远近不等,有的发光,有的不发光。2、明白我们白天是看不到星星的,并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奥秘。3、知道晴天的夜晚,在旷野里会看到更多的星星。探究在城市的夜晚很难看到繁星的原因。教学重点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原因。教学难点弄明白白天看不到星星的奥秘,知道晴天的夜晚,在旷野里会看到更多的星星。教学策略目标教学法教具学具手电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适当调控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太阳和月亮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星星的知识。2、板书课题:6、数星星3、学生齐读课题二、认识星星1、出示课本第18页上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看一看这张图片上的星星有什么不同?2、学生自由观察图片,认真思考问题。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小结:这是一张夜晚的星空图,上面有无数颗星星,这些星星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亮有的暗,有的离我们近,有的离我们远。三、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奥秘1、同学们,我们看星星都是在什么时间去看呢?(晚上)同学们有没有在白天看到过星星呢?那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呢?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预设答案:星星睡觉了;星星被乌云遮住了;6太阳光太亮了;星星害羞,躲起来了;星星回家了………2、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白天看不到星星呢?下面我们来做做实验。(1)教师指挥学生把教室的窗户关上,门也关上,窗帘全部拉上,灯全部关掉。(2)教师谈话:同学们,现在你们感觉教室里面怎么样?(有点暗)(3)是的,我们教室里面现在有点暗,就像我们到了晚上天黑了一样。而我们教室的天花板就像是夜晚的天空。下面请大家把自己准备好的手电筒拿出来,打开,照射到我们教室的天花板上,大家发现了什么?(4)学生交流:发现手电筒照的光清楚的印在了天花板上,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个小光斑。(5)教师小结:大家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我们教室的天花板上,在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光斑,这些小光斑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得到,就像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当堂检测谁能回答老师白天星星都去哪里了?作业设计完成科学活动手册第6页板书设计数星星教学反思7课时教学设计课题7、推和拉总第7课时数教学时间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推力和拉力是两种常见的力,明白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2、观察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找出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现象,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3、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教学重点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力,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教学难点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教学策略操作法教具学具课件、生活中有关推力和拉力的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适当调控一、导入新课1、出示儿歌:他们变这又变那,你猜都是因为啥?2、自由朗读儿歌,边读边思考这段话最后提出的问题:你猜都是因为啥?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都是因为力的作用。4、教师小结:是的,这些东西发生变化,都是因为力的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用力以后。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7课——推和拉。5、板书课题:7、推和拉学生齐读课题。二、认识拉力和推力。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推,什么是拉吗?谁来做一做动作。学生做一做,推和拉的动作。2、教师:当我们做着推和拉的动作,并把它作用在物体上的时候,就产生了推力和拉力。3、出示课本第22页的六幅插图,引导学生仔小脸蛋,捏一捏,表情丰富有变化。小气球,压一压,一不小心会爆炸。小弹簧,拉一拉,长短弯折变魔法。图2人和大象推车子,图3老爷爷在推超市的购物车,8细观察,说一说这些图中,谁在推,谁在拉?4、学生观察插图,思考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5、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6、我做你猜,进一步认识推力和拉力。(1)刚才大家初步区分了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老师做的这个动作是推还是拉?动作一:教师在教室门外推门而入。动作二:教师在教室里面拉开门出去。(2)学生辨别老师同样是开门,哪一个用的是推力,哪一个用的是拉力。(3)全班交流,教师讲解:是的,刚才老师同样是开门,但是在外面用的是推力,而在门里面用的是拉力。(4)教师重复刚才的两个动作,引导学生确认老师的用力。(5)下面请同桌之间合作,一个人做动作,另外一个人来猜一猜,看一看你们猜的准确不准确。(6)同桌之间做一做你做我猜的游戏。(7)板书: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学生读一读,明白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三、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推和拉》,了解了推力和拉力是两种常见的力,明白了推力和拉力不但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力的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图5推土机在推土,这三幅图都是推的动作,用的是推力。图1马拉车,图4学生拖着箱式书包,图6拖车拖一辆小轿车,这三幅图是拉的动作,用的是拉力。当堂检测拔河的时候是推还是拉呢?作业设计完成科学活动手册第7页板书设计7、推和拉教学反思9课时教学设计课题8、形状改变了总第8课时数教学时间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2、探究生活中有关力的科学现象。3、通过橡皮筋的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4、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教学难点通过橡皮筋的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教学策略目标教学法教具学具橡皮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适当调控一、玩变脸游戏,激趣导入1、(教师玩一个变脸游戏,引导学生看一看。)同学们,大家看一看,老师用手在脸上这样一捏,老师的脸还跟原来一样吗?(不一样了)大家也像老师一样做一做变脸游戏,看谁做的最滑稽有趣。2、学生做变脸游戏,教师指5到6名学生上台表演。(注意不重复)3、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的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让我们的脸发生了变化?4、学生交流讨论,5、板书课题:8、形状改变了二、探究物体形状的改变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带一些东西到学校来,比如橡皮擦、铁丝、橡皮筋、海绵、气球等等。大家带来了吗?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拿出来放在桌子上面,展示一下。2、同学们带的东西真多呀!大家看这些东西放在桌子上面是这个形状,那么大家能不能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改变呢?下面请大家动手来试一试。3、学生自由动手操作,用各种方法使这些东西教师小结:是的,我们的脸发生变化是因为力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形状改变了。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使物体的形状都发10的形状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尽量使同一种东西的形状发生不同的变化。4、全班交流,指生上讲台演示自己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操作方法。6、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是的,这些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他们受到了力的作用,是力使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三、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大小的关系。1、教师引导:力的作用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那么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没有关系呢?2、学生预测结果:有关系,没有关系3、不管有没有关系,我们用事实来说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关橡皮筋的小实验,探究一下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没有关系。4、出示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钩码3到5个、挂钩、一块板(可以用小黑板)、小尺。5、实验的方法:出示课本第26页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的方法。五、课堂总结刚刚大家列举了生活中许多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是的,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而且力的大小直接对物体形状改变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用力大,物体形状变化大;用力小,物体形状变化就比较小。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同学还使同一个物体形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家做的非常好。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些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教师表扬学生在实验中认真严谨的态度并小结:正如同学们实验得出的结论一样。力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用力大,物体的形状发生的变化大;用力小,物体的形状发生的变化小。力的大小和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当堂检测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作业设计完成科学活动手册第8页板书设计3.上好科学课教学反思1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9、动起来与停下来总第9课时数教学时间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用力能够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也能够使停下来的物体动起来。2、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力可以直接作用在物体上,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作用在物体上。4、关注生活中物体停下来与动起来的用力现象。教学重点怎样使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学策略目标教学法教具学具橡皮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适当调控一、导入新课1、视频播放:一辆公共汽车慢慢的驶向站台,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公共汽车,又开始启动,继续向前开。2、教师讲解:这个视频播放的情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公共汽车到了站台就会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又继续往前开。那么公共汽车停下来与动起来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3、板书课题:9、动起来与停下来4、学生齐读课题,了解学习内容。二、怎样才能停下来与动起来1、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叫你们让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你会怎么做?反过来叫你们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你又会怎么做?12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要想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我们就要用脚使劲往后蹬一下。而想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就要用脚用力抵住地面,使滑板车停下来。3、教师小结:不管是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还是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都要用到力,只有借助力的作用才能使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或者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三、探究让小车动起来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1、出示几辆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上有几辆小汽车,这些小汽车型号不一,大小不同,重量也不同。老师手中的这些玩具小汽车动起来或者停下来,与什么因素有关呢?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教师相机指
本文标题: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4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