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3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五章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学》辅导第五章能量守恒学贵有恒QQ:798417483教育学结构一、总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小学教育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四章学生与教师二、教学论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上)第七章教学(下)三、德育论第八章德育第九章班主任工作第十章课外活动第五章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一、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上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首先,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再次,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同时体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蓝图,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第一节课程概述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有:(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和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四)课程理论三、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种类。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三、课程类型:(一)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基础学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必修,要求严格。拓展型课程:拓展知识与能力、开拓视野、培养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二)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一级课程)、地方课程(二级课程)、学校课程1993年两个层次;1996年、1999年三个层次。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简答一、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层次。二、课程计划(一)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第二节课程设计二、课程计划㈡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㈢课程计划的构成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教学科目的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第二节课程设计二、课程计划㈣课程计划的编制的原则1.合目的性要围绕目标设置课程,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保证各类学科之间协调平衡。2.合科学性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3.合发展性要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要以教学为主,合理统筹,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学科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学科的建设;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第二节课程设计基础与提高、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课二、课程计划㈤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小学教师必须做到: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2.了解自己任教学科所对应的年级、顺序和教学课时,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第二节课程设计三、教学大纲㈠教学大纲的概念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㈡教学大纲的构成1.说明部分:扼要介绍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体系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以及教学法的原则性建议等。2.本文部分:是教学大纲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它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基本内容所作的规定。规定教材编写顺序,章、节、目、标题、内容要点和授课时数,作业、考试、测验的要求和时数,参加其他活动的要求、时数。正文部分又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三方面内容。3.其他:列出教师的参考用书,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视听教材等。第二节课程设计三、教学大纲㈢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1.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有可能统一各个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2.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和要求,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等。教科书的编写者和教师必须全面彻底地领会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3.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第二节课程设计三、教学大纲㈣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执行1.认真研究大纲的说明部分,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同时研究教学大纲的正文部分,有助于透彻理会本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掌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2.教师熟悉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之后,应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计划性,指导小学生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准,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3.教师应将教学大纲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4.任课教师通过教学大纲可以领会自己所教年级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教学内容中的位置和教学目标,同时为了使本门学科与相邻学科衔接好,还可以了解和适当研究相邻学科的教学大纲。第二节课程设计四、教科书㈠教科书的概念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㈡教科书的结构教科书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和章节。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教科书中的插图也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日益多样化,视听教材、教学软件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㈢教科书的编排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第二节课程设计四、教科书㈣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整个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第二节课程设计四、教科书㈤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986年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1988年“一纲多本”要求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多样性和灵活性。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考虑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在教材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的衔接。第二节课程设计准确性、成熟性、客观性直线式、螺旋式四、教科书㈥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该做到: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理解和大体掌握。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3.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4.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5.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6.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第二节课程设计一、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㈠普及性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生,教育质量符合国家基本标准。㈡基础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课程内容应致力于促进儿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养成,同时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下全面的综合的基础。它包括系统知识的基础,一般学习能力基础,方法的基础,做人的基础,艺术鉴赏的基础,健身的基础。㈢发展性给学生的全面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第三节我国小学课程小学教育的特点: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二、我国现行小学课程设计1992年第7个㈠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的为最终目的3.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4.贯彻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衔接的原则5.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等等。㈡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达到的教育目标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2.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了解一些生活、
本文标题:2013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五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8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