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散文句子含义•高频考点二披文入意,览象外主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习目标•1、探讨并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2、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思路。•【考点解读】•1、2014年山东考纲: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常见题型:从文中选出重要的句子,请说说它的含意(或“作者有什么用意”,或“说说你对……的理解”)•3、考查实质•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知识讲解】•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二、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1、分析句子的重要特征•(1)进行语法分析。如果是复句,就要先抓住第一层次,整体把握句意;如果是单句,就要先找准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在抓住句子的第一层次或主干的同时,应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内涵的作用。•(2)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重要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往往起关键作用,在注意句子结构的同时,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结尾句一般是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启人思索等。•(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4)审视题干中的提示语。命题者常常通过题目中的提示语(或称“引导语”)来为考生指出答题的方向。提示语的信息有明示的也有隐性的,对此一定要加强审读,而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2.理解句子包括的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考题再现】•1、2013年福建卷《瓦》第3题:“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6分)”•答案:【要点】①(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2、2013年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第4题:“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3、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第2题:“如何理解文中划线部分的含意?(4分)”•答案: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考点分析】•(一)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1、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歌德之勺》•问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中的“另一种方式”具体指代什么?•答案:“另一种方式”指代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答题点:词语的指代性•2、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闻一多显然想让那些老派的教授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旧书中,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问题:理解“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在文中的含意。•分析:(1)、理解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为“故纸堆里”、“讨生活”•(2)、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指代内容•答案:“故纸堆”是指闻一多做的是训诂和史料考订工作,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讨生活”是指闻一多对研究工作如痴如醉,做学问达到了极致,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方法总结1:指代性词语文本具体内容表达情感作用•(二)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针对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3、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一日的春光》)•问题:“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感情?•分析:1、找原句:尽量地吞咽春天(喻)•2、造比喻句:尽量地像吞咽美食一样欣赏享受春天•3、去掉比喻:——尽量地享受春天(本)•答案::“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表达了在寒冬中对春天强烈期盼之情。•答题点:词语的形象性(修辞性)•4、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乡村的瓦》•问题: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分析:(1)这里运用了暗喻的修辞。•(2)把“瓦”比喻成了生活的底片,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3)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方法总结2:修辞性词语分析本体特征表达情感作用•【知识储备】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结合语境努力探求其本义。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要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将句子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是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只有探本穷源,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内容。•(三)从分析句子的结构位置入手•5、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露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你翩然地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旁。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问题: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词发生了变化?•分析:(1)、首尾两句以相同的句式结构,是抒发感情的语句•(2)、不同的词语“美丽”从色彩角度说的,“忠诚”从内在美德角度说的•(3)、措辞变化表明写作思路由表及里的递进•答案: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的措辞有了变化。•答题点:词语的关系性•6、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三峡情结》•问题:“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分析:(1)分析语句的关系,从两个层面(“游人”和“移民”)描述告别的情境•(2)分层表述具体内容和情感•答案:(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方法总结3:关系性词语分析内容关系特点表达情感作用•【知识储备】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结句、总领句的含意,需要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四)从分析文章的主旨入手•7、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节选自鲁迅《忆刘半农君》)•问题: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答案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感情,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解析联系前文“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可得出第①点,这憎恶是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感情;联系下文“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可以得出第②点,这憎恶中含有鲁迅对刘半农的“但愿”——他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联系最后一句可以得出第③点,这“憎
本文标题:散文句子含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0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