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公共危机的意识“公共危机”在我国政府系统被称为“突发公共事件”,特指一个行政区域内出现迫在眉睫的特别紧急情况而亟需公共行政管理者作出重要决断,调动本行政区域的一切力量作出共同努力并付出很大成本方能摆脱的困境,通常是一种对全体公民和社会生活构成严重威胁的危险局势,也称为公共紧急状态。公共危机根本在于公共性,即其指向对象是特定区域的所有公民,每个人都是危机侵害的对象。公共危机往往威胁所有公民的人身安全,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加剧破坏性。为什么要有公共危机意识?我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国长期处在太平盛世,加之公众的危机意识建立不够,危机意识的缺失导致了公众对安全认识的不足。我们虽然热切关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危机,但总是认为那是外国的事情,觉得那些大灾难“离我远着呢,无所谓”;有的觉得灾难既然无法避免,便习惯于在灾难发生再考虑“善后”和“改进”;更多的人是对安全的总体概念认识不全,谈起“安全”,联想到的仅仅是“防火防盗和交通出行”,说起国家公共安全机制,联想到的仅仅是公安局。灾难学认为,灾难是无所不包的,灾难不可能完全被消除,但却会因为人的因素,或被有限遏止,或被扩大。防灾永远重于救灾。而有效防灾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建立公共危机意识,只有在这个意识的引领下,才会有助于人们注重于灾难学知识的全面吸取和掌握。公民危机意识的强弱,是能否更好地战胜危机的首要要素。危机不仅是对一个政府管理制度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个民族能否精诚团结,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危机,是一个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恐惧。危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和身体上的危害,更有心理的考验,越是对社会公共生活危害比较大的危机,越会造成令人恐惧的效果。危机预防不仅仅是危机本身的预防,还包括心理危机的预防。因此,培育健康的人文社会环境和健康的社会心理,提高公民抵抗危机意识和心理承受力,是战胜危机的首要要素。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心理基础。而要强化公众的危机意识,就必须加强危机教育,帮助公众掌握基本的识灾、防灾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使我们处危不乱,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和互助。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是出了名的,作为一个地震等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其小学课程中就有近40个课时的危机教育,内容被分别安排在地理常识、历史启蒙、人与自然、国文等课程中。平时,政府和媒体也非常重视面向百姓的危机应对培训。因此,一旦地震等灾害发生,日本国民一般都能做到从容应对,极少出现恐慌。2003年春爆发非典时,我国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出现集体性恐慌和非理性行为,从某种意义上可归咎于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的缺乏。如何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政府与其他社会机构首先要做到警钟长鸣,告诉老百姓各种危机发生的潜在性,并经常进行一些应对危机的训练和演习,强化公众的危机观念;其次,要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向公众普及应对危机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国民的危机应对能力,使危机一旦发生时民众能保持从容冷静。在忧患意识培养方面,应让全体公民意识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严峻考验。在互助意识培养方面,要让全体公民意识到,突发事件作为一种质的突变,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破坏性,往往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博爱意识培养方面,要让全体公民意识到,民间的互助互济是一种博爱精神的体现。
本文标题:浅淡公共危机意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0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