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过秦论贾谊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写道的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教学难点:在叙述历史史实中进行对比论证。教学方法:疑探教学法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脉络。3.研读并掌握第一段文言知识。一、导入新课:教师风格导入1.关于作者:见《导学案》第127页。2.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3.时代背景:见《导学案》第127页。二、设疑自探1.学生朗读,教师纠正字词的读音错误。腴(yú)轸(zhěn)镞(z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系.(xì)颈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三、解疑合探(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朗读指导:注意语势,体现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优势。整段以中速朗读。2.教师重点点出第1段文言注释。固、以、席、务、修、斗学生翻译第一段。3.强调理解“有席卷……,包举……,……之心。”一句。强调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4.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简要分析。明确:主要写了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5.集体再次朗读第1段。四、布置作业:1.完成《导学案》“基础积累案”部分。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重点研读掌握课文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一、设疑自探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1.朗读提示:①“孝公……收要害之郡”,语调上扬,要有气势。②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要读的低缓一些。2.教师重点点出第2段文言注释。既、没、削、爱、致、之属、之徒、之伦、亡、北、因、延学生翻译第2段。3.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是如何层层体现的?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第一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写三带秦君的功业。第二层:“诸侯恐惧……已困矣”,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运用对比,反衬秦国的强大)。第三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九国兵败,臣服于秦。第四层:其余部分,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渡到下文。二、布置作业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第三课时课时目标重点研读掌握课文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一、设疑自探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1.朗读提示: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语气读出。统一天下后,秦朝进入守势,这段文字有声讨之意,应义正言辞。2.教师重点点出第3段文言知识。及至、以为、以黔愚首、弱、临不测之渊、帝王学生翻译第3段。3.作者先用了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执敲扑而鞭笞天下”。4.本段哪几句是写他对外政策的?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5.本段哪几句写了他的对内政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二、布置作业1.背诵第3自然段。2.完成《导学案》第46页内容。第四课时课时目标理解4、5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一、设疑自探(一)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朗读提示:“然”之前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然”之后稍作停顿,读出对比情调。末句要读得沉着、有力。2.教师点出重点字词。然、瓮牖绳枢、行伍、倔、疲弊、云、响、赢、景、亡。学生翻译本段。3.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陈涉瓮牖枢之子人,迁徙之徒行伍之间数百疲弊之卒斩木为兵阡陌之中4.作者突写了陈涉之弱,如此之人,却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了秦王朝由攻转守的关键:仁义不施。(二)学习第5自然段。1.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六个“也”语气肯定。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仁义不施”一字一顿。2.教师点出重点字词。且夫、小弱、自若、以区区之地、致、序、为学生翻译第5段。3.学生简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层次。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暴政。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3.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把九国之师与陈涉作对比,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从全文结构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4、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解疑合探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1.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2.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后三段。2.完成《导学案》“随堂练习案”。第五课时随堂完成《导学案》第46页至47页内容。课后反思:
本文标题:过秦论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16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