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议论文的论据使用方法及如何说理文体指导一、论据的转述生活是材料的源泉,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写记叙文时可作详尽地叙述和描写。但议论文与记叙文却不同,它不能像记叙文那样详尽、细致地叙述,否则论点会掩盖在叙述之中,而突现不出来。例:《克制》(议论文)(节选)初中时,有一天我穿了一套新连衣裙去上学,浅蓝色的,很漂亮。走到楼梯转弯处,我不小心绊了一下,向前冲了两步,不偏不倚与迎面一个端水盆的同学撞了个满怀,尽管那同学使劲端稳水盆,水还是晃了出来,漂亮的新裙子一下子淋上了污水。我心中顿时气愤难平,升起一股无名之火,于是破口就嚷:“怎么走路的,你有毛病啊!”那同学诚惶诚恐,端着水盆不知所措。看到他尴尬的样子,我的心中却一阵快慰,于是狠狠地瞪了那同学一眼,自顾自地走了。我事后也没怎么留意,想不到那同学课后专程向我道歉,那份小心却着实让我焦急、不安。可以说,这本是我的错,自己绊了一下撞上去的,却怪在别人身上,还责骂他。如果这点磕磕碰碰当时不发脾气,克制一下,不愉快的事就根本不会发生。这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懂得克制,不学会忍让,不仅会伤害了别人,而且也会伤害自己。评价:虽然说这个例子是很好的,然而由于描写得很不精简,使叙述(描写)占了主导地位,使人忽视了论点的存在。修改:一次,由于我撞翻了一位同学端的水,我的新裙子被弄脏了,我不但不赔礼,反而还骂他,弄得那位同学反来向我道歉,这使我有些不安。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懂得克制、忍让,就不会伤害别人,也就不会伤害自己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末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其文理皆可观者。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材料】人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才华超群的少年,如果只沉浸在赞美之中,而不勤奋努力,那将自我扼杀。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是个农家子,5岁时,“指物作诗,立就”,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结果,在20岁的时候,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方仲永本来是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名逐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到了二十多岁还会平庸无奇吗?由此可见后天的努力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作用。方法:①摘取它要求作者根据论点的需要摘取原事实材料的要点。例如,例文中就摘取了原文中的“指物作诗,立就”等词,来说明方仲永的天分。②替换词语例如,原材料中有“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等词,而例文中将它改为“他是个农家子”,就显得通俗易懂。还有原文中有“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语。作者改为“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这样一改,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侧重点是放在方仲永身上,而原文中的“父利其然也”,只字不提,正是为了突出方仲永自身的主观因素所致。可见,“替换词语”,不仅是为了文通字顺,更重要的是为了中心论点的需要。③压缩把几句话压缩成一句话,去掉不能证明中心论点的内容。例如,文中将原材料的最后一段进行了压缩。原文“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几句共60余字。压缩成“结果,在20岁时的候,还是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这样20余字。这种压缩,是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论点。④用某些词语去概括原材料的一部分内容。在例文中,作者把“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一语,概括为一句话“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在对所写的事例进行概括时,要渗入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某种评价,以突出其转述的侧重点。例如结尾的“方仲永本是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名逐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到了20岁,还会平庸无奇吗?”这一反问,表明了作者对这位奇才变为庸才的叹惜之情。学会分析论据论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是说明观点的材料,是论证的一种凭借,但不能代替说理。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事例与论点结合不紧密,效果就会欠佳。例文: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修改: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范例我国古代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流云,舞若虬龙,同他勤学苦练密不可分。他曾在“兰亭阁”练字,在兰亭池涮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兰亭池的水都被墨染黑了。由此足见王羲之的勤奋精神。——《勤奋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原稿)一分劳动一分收获,日积月累,就会创造奇迹。我国古代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阁练字,在兰亭池涮笔,兰亭池的水都被墨染黑了,终于练就了飘若流云,舞若虬龙的书法。试想,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池水能被染黑吗?所以说,勤奋成就了王羲之,成就了中国书法的传奇,使王羲之走上了成功之路!——《勤奋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修改稿)一、探因分析法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究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如:论点:让孩子独立翱翔事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们越发的养优处尊。物质条件的改善并没有带来人文素质的提高,中日两国少儿夏令营活动中,中国少年的种种孱弱行为,无不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论证:我们家长惟恐向孩子们表达爱心不足,爱心如潮,给孩子们报补习班,学钢琴学舞蹈,参加奥林匹克各种学科大赛等等,已经使我们的青少年不堪重负。我们的学校和社会所呼吁的各种精英教育,多种因素混合在一起,试想我们的孩子以后还能脱离用爱心筑起的巢穴吗?——陕西卷《让孩子翱翔吧》分析论据的几种方法二、例后评析法:对论据内容进行评价如论点:青春之路多艰难事例: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一个硬汉形象——桑地亚哥。48天没捕到鱼,当捕到一条比自己小舟还大的马列林鱼时,又遭到鲨鱼的围攻,结果只剩下鱼的骨架。论证:青春之舟难免遇到鲨鱼,但我们也一样可以喊出“人,不是生来就被击败的”的豪言。的确,生活中不可能总是艳阳高照,青春之多艰,但我们也会自己拨开阴霾,踏平坎坷。——湖北卷《青春之多艰》论证:孔子曰:天予我身,地予我心,身感天恩,心报地德。从古到今,孔夫子也在教导我们以报恩的心态活出一个坦荡。可是有些人在得鱼忘筌之后,只会背负千古骂名,商纣、夏傑都在功成之后,斩杀良臣,最后只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心中不怀感恩的人便不懂得爱与助的利害,他们归根结底是自私,他们无法立足于人世,只得尸骨无人收的孤独终了。——黑龙江卷《受之滴水,报以涌泉》三、正反对比法:采取对比论证论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论证:如果不是落榜,不是重重地“摔了一跤”,张继恐怕想破脑袋,也写不出这么凄美的诗。我们今天有幸读到《枫桥夜泊》,也是沾了张继“摔跤”的光。——广西卷《让我摔一跤,继续前行》如果他(丛飞)现在还活着,我想无论他的声音多么嘶哑,他也会唱最动听的歌,因为他用真爱换真情。——甘肃卷《用爱换真情》四、假设推断法:对论据内容进行假设推断议论文写作指导分析论据的几种方法1、探因分析法2、例后评析法3、正反对比法小结: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要紧扣论点(分论点),且不能脱离材料。4、假设推断法论据拓展演练事例:一只雄狮逮着一只狐狸,但没有吃它。因为狐狸答应每天逮几只小动物贡奉给狮子。于是,在很长的时间里狮子足不出户,天天享受着狐狸送来的食品,舒适得很。可是有一天狐狸什么也没有带来,狮子正要责问狐狸时,狐狸扑向它,将其咬死。——寓言《狮子与狐狸》论证主题:懒惰打败自己议例方法:探因分析法例后评价法正反对比法假设推理法例后评价法:狮子整天过着“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的生活,已使他失去了往日百兽之王的雄风。它不去训练自己滚扑撕咬的能力,健壮的肌肉已松弛下来,变成了满身的肥肉,动作由矫健变成了“蹒跚”,身体由“力拔山兮”变成了“弱不禁风”。可以说害死它的不是狐狸,正是它自己的“懒惰”。正反对比法:身为百兽之王的狮子长时间养尊处优,肥胖、笨拙已使它丧失了跳跃、格斗的能力,而它以前的“手下败将”——一只小小的狐狸却勤于“练武”,每天都去逮几只小动物贡奉给狮子。最后,狮子竟然被小小的狐狸咬死了,可见害死狮子的不是狐狸,正是它自身的“懒惰”。假设推理法:如果不是这样,假如这只狮子有自知之明,不是像那足不出户的娇小姐那样养尊处优,依然每天“巡视”着属于自己的领地,就能保持肌肉的健壮的良好的跳跃、格斗能力,狐狸怎能伤害自己。狮死狐口,可以说害死它的不是小小的狐狸正是懒惰这把匕首杀死了自己。论据的运用上需要走出几个误区:A、论据不是越多越好。B、论据不能只有事实论据的举证,而没有理论分析。C、论据不要重复使用同一类型的事例。D、论据不可满足于正面举例。同一材料可以改变叙述材料要点来证明不同观点司马迁从小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览、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接着继承父业,立下志向,要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受宫刑后,他想到了死,但他又想到著述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宿愿。最终他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论点一:逆境出人才;论点二:有志者,事竟成。改:西汉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身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曾经痛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忍辱负重,经过前后十六年含辛茹苦,用生命写成巨著《史记》。司马迁无故蒙冤,身受极刑,可谓不顺到了极点,但他靠着坚强的毅力,不懈的精神,撰写巨著,终成一代大家,成为逆境中开出的一朵绚丽的花。论点:逆境出人才材料始终抓住论点“逆境出人才”,叙述司马迁如何身处逆境,如何成才。原:司马迁从小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览、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接着继承父业,立下志向,要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受宫刑后,他想到了死,但他又想到著述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宿愿。最终他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立下志向,要继承父业,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他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览、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之后又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最终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论点:有志者,事竟成原:司马迁从小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读《春秋》、《尚书》,2
本文标题:议论文的论据使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7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