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药品基础知识培训(PPT32页)
曾波药品基础知识培训常见的药品剂型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将采用同一给药途径和方法的剂型列为一类。分类如下。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有汤剂、合剂(口服液)、糖浆剂、煎膏剂、酒剂、流浸膏剂、散剂、颗粒剂(冲剂)、丸剂、片剂、胶囊剂等。经直肠给药的有灌肠剂、栓剂等。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a、注射给药的,有注射剂(包括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及穴位注射)皮肤给药的,有软膏剂、膏药、橡胶膏剂、;b糊剂、搽剂、洗剂、涂膜剂、离子透入剂等;c粘膜给药的,有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舌下片、吹入剂、栓剂、膜剂及含化丸等;d呼吸道给药的,有气雾剂、吸入剂、烟剂等。这类分类方法与临床用药结合得比较紧密,并能反映给药途径与方法对剂型制备的特殊要求。片剂1、普通压制片:是指将药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未包衣的普通片(与下述的包衣片相对而言,亦称其素片或片芯),如磺胺嘧啶片、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等,片重一般为0.1~0.5g,服用时以为送下,经胃肠道吸收而发挥其治疗作用。2、包衣片:是指在上述普通压制片的外表面包上一层衣膜的片剂,它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片剂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根据包衣所用材料的不同,包衣片又可分为:(1)糖衣片:是经蔗糖为主要包衣材料进行包衣而制得的片剂,如土霉素片、四环素以及临床上常用的许多中药片剂等。(2)薄膜衣片:是以丙烯酸树脂、羟丙甲纤维素等高分子成膜材料为主要包衣材料进行包衣而制得的片剂,如头孢呋辛酯片等。(3)肠溶衣片:是以在胃液中不溶、但在肠液中可以溶解的物质为主要包衣材料进行包衣而制得的片剂,如常用的经霉素片等。3、泡腾片:是指含有泡腾崩解剂的片剂。所谓泡腾崩解剂是指碳酸氢钠与枸橼酸等物质成对构成的混合物遇水时,二者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造成片剂的崩解。应用时,将其放入水杯中几分钟后饮下即可,因为产生气泡、片剂崩解的现象比较直观有趣,所以非常适用于儿童服用,同时也比较适用于那些吞服药片有困难的病人。4、咀嚼片:是指在口中嚼碎后再咽下去的片剂,常加入蔗糖、薄荷油等甜味剂及停用香料调整口味,较适用于小儿服用(因为小儿通常不会或不愿吞服药片),崩解困难的药物制成咀嚼片还可加速崩解和吸收。5、多层片:是指有两层或多层构造的片剂,一般由两次或多次加压而制成,每层含有不同的药物或辅料,这样可以避免复方制剂中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或者达到缓释、控释的效果,例如胃仙-U即为双层片。6、分散片:是遇水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在21℃±1℃的水中3分钟即可崩解分散),可口服或加水分散后饮用,也可咀嚼或含服,其中所含的药物主要是难溶性的,也可以是易溶性的,如雷尼替丁分散片等。7、舌下片:是指专用于舌下或颊腔的片剂,药物通过口腔黏膜的快速吸收而发挥速效作用。由于药物未通过胃肠道,所以可使药物免受胃肠液酸碱性的影响以及酶的破坏,同时也避免了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作用,如硝酸甘油舌下片用于心绞痛的治疗,吸收迅速、起效快。8、口含片:是指含在口腔内缓缓溶解而发挥治疗作用的片剂,可局部在产生较高的药物浓度从而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主要用于口腔及咽喉疾病的治疗,其硬度一般较大,以便于含服,如常用的复方草珊瑚含片等。9、植入片:是指埋植在人体皮下缓缓溶解、吸收的片剂,一般长度不大于8mm的圆柱体,灭菌后单片避菌包装;由于生产技术的难度较大以及相关辅料的限制,该剂型目前在国内的生产和应用较少。一般来说,植入片入体内后可缓缓释药、维持疗效几周、几个月直至几年,因而,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制成植入片较为适宜,例如将避孕药物制成植入片已获得较好的效果。10、溶液片:是指临用前加水溶解成药物溶液后而使用的片剂,一般用于漱口、消毒、洗涤伤口等目的,其全部成分皆应为可溶性成分,如复方硼砂漱口片、高锰酸钾片等。如禁止内服,应有醒目的标志,以免发生中毒等不良反应。11、缓释片或控释片: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一般应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能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地以设定的速度释放的制剂。一般应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能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每24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如非洛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这类片剂已经愈来愈受到医药界的高度重视,因为它代表了现代药物制剂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除此以外,制备缓释制剂的设备和工艺比常规制剂复杂,产品成本较高,价格较贵。药品的名称药品的名称包括药物的通用名、商品名和别名。药品的通用名:即国际非专有名称,指在全世界都可通用的名称。它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申请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的正式名称,不受专利和行政保护,也是文献、资料、教材以及说明书中标明的有效成分的名称。药品的商品名(品牌名):许多生产厂家或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品牌,往往给自己的产品注册使用商品名(品牌名),以示区别。别名:由于一定历史原因造成某药曾在一段时间使用过一个名称,后又统一改为现今的通用名,那个曾使用一段时间、人们已习惯的名称即称为别名。例如解热镇痛对乙酰氨基酚为通用名,扑热息痛为别名,泰诺林百服宁、必理通等为商品名(品牌名)。药品的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质量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一种药物常常有几方面的作用,当我们利用其某一方面的作用时,另外几方面的作用就成了不良反应。比如,当用茶碱缓释片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其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可以缓解哮喘,这是它的治疗作用;但同时它又能兴奋心脏,出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使病人感到心悸,这就是它的不良反应。常用药品的不良反应一般都比较轻,病人通常可以耐受,但当药品的不良反应可能使病人另外有的某种疾病加重时,就必须考虑停用此药,或换用别的药。有时可采取两种以上的复方药物,以加强治疗作用,抵消其不良反应。比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百喘朋,是麻黄碱和苯海拉明两药组成的复方药剂,其中麻黄碱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病人失眠;而苯海拉明却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正好可以抵消麻黄碱的使人失眠的不良反应。常用抗生素类药品的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任何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易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的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洁霉素。磺胺类等抗生素。常用抗生素类药品的不良反应:(2)肝损害:通过直接损害或过敏机制导致肝细胞损害或胆汁郁滞的药物主要有四环素、氯霉素、无味红霉素、林可霉素等。(3)肾损害:大多数抗生素均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容易受其损害。主要有氨基糖类(庆大毒素等)、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一代)、多粘菌素B、二性霉素B等。(4)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主要见于氯霉素、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常用抗生素类药品的不良反应:(5)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反应:较多见于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制霉菌素、灰黄霉素、新霉素、头孢氨苄等。(6)神经系统损害:可表现为头痛、失眠、抑郁、耳鸣、耳聋、头晕以及多发性神经炎,甚至神经肌肉传导阻滞。多见于氨基糖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7)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由于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以及真菌即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多见。以白色念珠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口腔、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最为常见。常用抗生素类药品的不良反应:(8)产生耐药:目前国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可达80%~90%,伤寒杆菌对氯霉素耐药可达90%以上,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达75%以上。因此,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避免不合理滥用抗生素。药品的禁用与慎用一般药品说明书上常注明“禁用”、“慎用”、“忌用”等字样,许多人不明白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有的人甚至产生误解。禁用就是禁止使用,即病人用药后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或中毒。慎用是指谨慎使用,即使用时要小心谨慎,并不是绝对不能使用,但用后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通常需慎用的都是指小儿、老人、孕妇以及有心脏、肝脏、肾脏功能不良的病人,因为这些人由于生理上的特点或病理上的原因,身体解毒、排泄等功能较弱,或重要脏器功受损,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故应谨慎使用。必须使用时,要小心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停止使用。忌用是避免使用的意思,即有些药物可给病人带来不良后果,但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又不能一概而论。药品的相互作用各种药物单独作用于人体,可产生各自的药理效应。当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可使药效加强或副作用减轻,也可使药效减弱或出现不应有的毒副作用,甚至或出现一些奇特的不良反应,危害用药者。因此,必须重视药物相互作用问题。药品的最佳服用时间人体的各个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物钟,它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与昼夜节律波动现象有关,根据生物节律巧妙地安排最佳服药时间,选择“良辰吉时”进行服药,可以使药物发挥最好的作用。现综述如下:1滋补药为了更有利于吸收,此类药适宜在早晨空腹时或晚上临睡前服用。但有消化不良症者除外。2铁剂贫血患者补充血剂,晚上7时服用疗郊最好,此时比早上7时服用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4倍。3钙剂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所以在临睡前服用补钙药可使钙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4维生素类适宜在两餐之间服用,更有利于吸收,如果是用维生索K来止血,则应及时用服。5胃药胃动力药宜饭前服用,碱性药物宜饭后服,保护胃黏膜的药宜饭前服用,抗酸药宜睡前加服一次。(因夜里胃酸分泌有一个高峰期)。6抗菌素及消炎类药物:抗菌素药物排泄较快,为了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每隔6小时应服药1次。消炎药物,如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每天清晨和上午关节疼痛较重。如服消炎止痛等药物,可在早晨加大剂量服1次,效果最好,且可免去中午的1次服药。7抗过敏药赛庚啶在早上7时左右服用,能使药效维持15—17小时,而晚上7时服用,只能维持6—8小时。8止痛药由于人体在上午11时一12时之间对痛觉最敏感,此时服用止痛药最有效,吗啡和杜冷丁则应在晚上9时使用,镇痛效果好。9降血压药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节律,需服1日3次的降压药,宜分别于早上7时、下午3时和晚上7时服用。而早晚次的用药量比下午用量要适当少些。晚上临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以防血压过低和心动过缓,致脑血栓形成。新一代的降压药大都是1天1次,适宜于早上服用。11降糖药:糖尿患者在凌晨对胰岛素最敏感,这时注射胰岛素用量小,效果好。甲苯磺丁脲(D860)宜上午8时口服,作用强而且持久,下午服用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获得相同的效果。12降胆固醇药由于人体内的胆固醇和其它血脂的产生晚上会增加,因此,高胆因醇患者宜在吃晚饭时服用降胆固醇的药物。13助消化药可以根据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分别安排在饭前或饭后服用,饭前服用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饭后服用可使之与食物充分混合,帮助消化。14激素类药由于人体肾上腺皮激素的分泌高峰在上午7时左右,所以每天上午7时一次性给药疗效最佳。15催眠药、驱虫药、避孕药,一般宜在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用。16中药补益药、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等宜在饭后服用。驱虫药和泻下药则空腹服用效果好。安神类中药应在睡前服用,大多数中药应乘温服下,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发汗药则须加热服用以助其疗效。17强心药对洋地黄、地高辛和西地兰等药物,心脏病患者在凌晨时最为敏感,此时服药,疗效倍增。18抗哮喘药:氨茶碱宜在早上7时左右服用,效果最佳。19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在早上7时左右(餐后)服用疗效高而持久,若在下午6时和晚上10时服用,则效果较差。当然,上面所说的“最佳服药时间”并不是绝对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实施。比如心脏病患者对强心药在凌晨时最为敏感,每天凌晨3、4点叫病人起床吃药,将严重干扰病人的休息,反而对病情不利。服用三种药不宜
本文标题:药品基础知识培训(PPT32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8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