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孙立群老师中国古代前期史课件
中国古代前期史南开大学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本科生2013年9月——2014年1月关于“历史热”思考•现实生活的需要。•自发性、实用性。•人民文化素质提升,文明程度提高,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好事。•庙堂史学——大众史学不可忘记历史•荀子:“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成相》)•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忘记历史很可怕。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1792——1841):“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古史钩沉论》)•周恩来总理说:“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习近平谈学国史•(2013年6月26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全面认识历史(社会史、生活史、环境史)•全面把握诸子思想•各派思想优长,为我所用。•坚持学习,必有所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读史先阅人,阅人即阅世。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1866年—1952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历史认识的历史。如孔子,春秋时代的孔子,董仲舒的孔子,古、今文经中的孔子,宋、明儒学当中的孔子,当今的孔子各有不同•中国历代史学家和政治家,一贯认为历史之用在于以古鉴今。司马迁著《史记》意在“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是要“鉴前人之兴衰,写当今之得失”,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等等,表达的都是用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思想。。学习历史认知国情▼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土壤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若干问题▼传统文化的基石——儒、释、道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根植的土壤•由自然场和社会场交织而成“自然场”——指人的生存与发展所附丽的自然环境(也称地理环境)。“社会场”——指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分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1、地理环境•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凝聚形成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区域性。从中国的地理环境看,有利于文化延续,具有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并不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中国长期缺乏开放动力,有思想的、政治的因素;也由于中国自给自足,比较富足。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高原‘山区丘陵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谈中美不同《领导者》杂志第39期•中国的汉代,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200年左右,那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发展的时期。而美国的历史非常短,还没中国的一个朝代长,比如清代。不过我们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宪法,从1787年问世、1789年生效,到现在还一直有效的一部宪法。•我们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不一样,美国一边是大西洋,一边是太平洋;而中国周围有14个不同的国家。历史文化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这使得我们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很难拥有共享的价值观,这并不令人意外。2、经济基础——农耕经济为主•小农经济:求稳定,简单再生产,脆弱,需要政府保护。•商品经济波浪式发展。•稳定与动乱周期性出现。•无农不稳,农民稳定,社会稳定。•对商品需求量不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发展。3、社会政治结构•宗法制度•“家天下”•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化家为国”是中国政治的特色;血亲宗法关系是维持家国同构的纽带。“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之一•武力征服,强化专制•炎黄“阪泉之战”、黄帝蚩尤“涿鹿之战”。周天子:“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留师移之。”(《孟子告子下》)◆信奉一个祖先,一个权力,一个核心。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之二•经济基础稳定——小农经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限制的政府权力,……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马克思)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之三•专制集权不断发展•从“余一人”到“周天子”•皇帝制度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相权演变:丞相——三公——三省(尚书、中书、门下)——废丞相——军机处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之四•人身控制•人口统计、户籍管理、什伍制;出门凭“验”,“连坐法”。“逃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之五•文化上——专制与宗法结合,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即用政治伦理代替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权力至上,伦理大于法律。家长作风。•文字狱•——只有近代大工业兴起之后,新文化才可能形成。王权支配着整个社会•传统中国社会是高度集权的专制社会。控制整个社会的,一直是一个至为显赫的利益集团。即以王——贵族为中心的利益集团(帝王——贵族、官僚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虽然在不断的变动,但其基本结构却稳如磐石,从无改变,历几千年不衰。王权至高无上•权力分配决定着社会经济分配。——最高王权不是在社会经济中受经济规律支配形成的,而是非经济方式吞噬经济的产物,是武力争夺的结果。•对权力的追逐是所有人的目的。士人——官僚——地主的生态循环圈为封建地主的生态特点。•内圣外王——王权主义通过对人文主义的吸纳改造,以君主取代圣贤成为了这个道德化社会里的最高人格典范。在道德与权势合二为一的社会金字塔结构中,人被彻底奴化。•在中国,王权至上的社会结构属于“权力—依附”型结构。在政治关系上,在宗法关系上。等级分明,上对下支配,下对上依附。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1、大陆连绵性文化。中国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文化上的强劲对手,一以贯制地向前发展,保持了独特的连绵性。但中国文化并不封闭,不断吸收了其他文明国家的优秀成果。——半封闭状态。2、农业文化(非工商业文化、游牧文化)——自给自足,勤劳、朴实、节俭,乐于助人,但散漫、迟缓,乐土重迁,眼界狭隘,竞争意识差。3、家国同构的封建宗法文化——“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同化力(对外来文化)、融合力、延续力(没有中断)、凝聚力(自我认同感、文化群体归属感)•重实际,求稳定,农业文化,《易经》:“不耕获,未富也”。尚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读传家”。•宗法集体主义,注重自己的角色,掌握分寸。《论语·乡党》:孔子上朝,君主未到,和下大夫说话,“侃侃如也,”(温和快乐)与上大夫说话,“訚訚yinyin如也”(恭敬的样子),国君来了“踧踖cuji如也,舆舆如也”。(恭敬而心中不安,小心谨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胡锦涛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006年在耶鲁大学的演讲)•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下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温家宝2009年在马德里大学的讲话传统文化的基石——儒、释、道•儒、释、道三家的学术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每一家都有自己完整的体系,大体上均是教化人们向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学•儒家学说主要是以“仁”为中心,提倡“忠孝”教导人们应相互以“仁”,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其最终愿望是达到祥和、安宁的境地。•儒家学说是积极入世的,在唤起人们善良本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至今还能在人们生活中的道德观念里发挥其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仁”最重要的是“爱人”•“爱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要爱自己的亲人,即“君子笃于亲”;•二是指朋友之间也要相互友爱,即“故旧不遗”;•三是指“泛爱众”,即不仅亲族、朋友之间要互相友爱,而且还要爱其他人。缓和当政者和民众的矛盾。儒学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思想流派之一,并未受重视。•秦朝被扫荡。•汉武帝时被抬高,“定为一尊”,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或正宗。•宋代发展为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束缚人性。儒家以德治国孟子:“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法家以法治国道家以道治国墨家以爱治国——事实证明,任何单一的思想皆不能治国。汉以后儒法合流•(汉元帝)从容言:“陛下(宣帝)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元帝纪》•曹操:“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佛家思想•佛家的理论主要阐述世间的“苦”,以及万事万物多变无常的“空”,教化人们应洁净心灵,从自身本心上寻找到与世间冲突失衡的症结点。其学术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唯心的,但以现实生活来说,总有无数的叹息、无尽的无奈,人们要寻求轻松和幸福,在一定程度上只能采取退却,知足得以保持一份祥顺与宁静。•当前,在“劝人行善”的言教下,做了许多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进步的工作。道家思想道——老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一个融哲学、政治为一体的概念。自然而然、普利万物、把虚守静、无秘无欲、无为无不为等。道家“无为而治”有为难治。——“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的谋略•去甚,去奢,去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治大国若烹小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选自《老子》法家治国•司马谈:“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论六家要旨》•刘劭《人物志》“建法立制,富国强人,是为法家”。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上古竞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治,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心度》)•历史观——进化论法家反对“以德治国”•商鞅认为,“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画策》)•道德是要依靠自律才能实现的,现实中能够完全自律的人是极少数,对于社会的示范和影响力又是微乎其微的,因此,道德并不能有效地对社会规范予以有效的统一。•“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公布成文法。法律规定后,“万民皆知所避就”,“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法、势、术思想集大成•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韩非:集权与强权•韩非思想主张集权与强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这是集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这是强权。“霸王道杂之”•从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的“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为后世所称颂和遵循。•曹操:“有事赏功能,治平
本文标题:孙立群老师中国古代前期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9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