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上课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横向文化传播(即文化交流)文化的发展纵向文化继承实质文化创新聚焦十九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核心考点一: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特点、影响、作用及其态度二: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4)三: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4)四:全面认识教育(7)考点一、传统文化(含义、表现、特点、影响、作用及其态度)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课本39)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的特点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稳定性+稳定是相对的注意: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其“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因时而变并非不断变化,不可捉摸。考点一、传统文化(含义、表现、特点、影响、作用及其态度)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形成的过程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从作用看: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我们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考点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3、传统文化的形式①传统习俗②传统建筑③传统文艺④传统思想3、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习俗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4、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①影响(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②启示: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点一、传统文化(含义、表现、特点、影响、作用及其态度)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1)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要求考点一、传统文化(含义、表现、特点、影响、作用及其态度)A思想上:要辩证的认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2)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考点一、传统文化(含义、表现、特点、影响、作用及其态度)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区别含义不同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某一民族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民族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稳定程度不同传统文化是历史留下仍保存在今天的,具有固定性民族文化往往是在旧的基础上有新的开展与变化,是发展变化的性质不同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性质呈现为中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正面肯定的参照物不同往往是与现代文化相对而言往往是与外来文化相对而言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难点突破传统文化:1、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我们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2、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易错知识点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考点二、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发展原因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考点二、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发展做法要辩证的认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1、社会制度的变革2、科学技术的进步3、思想运动4、教育(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考点三、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身因素)①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自身因素)4、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知识角度教育作用1、文化的特点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2、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文化与人教育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文化交流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5、文化传承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发展教育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考点四:从文化角度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补充)知识角度教育作用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7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点四:从文化角度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补充)1.(2016天津卷11)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2.(2016全国新课标II甲卷19)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D3“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10分)(2)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1)①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3分)②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4分)③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节,引导民众广泛参与。(3分)①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公众号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材料二近日,江西省婺源县一座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古民居被某古玩商千里大挪移到了广西复原重建。对这种古建筑千里“搬家”现象,有人认为,在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巨额维护费用的情况下,异地搬迁不失为一种保护方式;有人认为,古建筑离开了原先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会消解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是一种破坏。1.(1)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2)依据材料二,对于这种古建筑“搬家”,请用所学知识给出支持或反对的两点理由。(要求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6分)17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答案示例一支持。理由:①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搬家”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融、创新。②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年久失修与缺乏维修费用的矛盾,这种“搬家”解决了维修费用缺乏的问题。答案示例二反对。理由: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搬家”会淡化古建筑的文化特色。②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18(2013山东,3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
本文标题: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上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9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