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冯骥才:水墨文字(下)(思)
水墨文字下冯骥才作目录1/24《野渡》冯骥才作2/24宋人的画是画眼中的画,元人的画是画心中之画。宋画乃画师之画,元画则是文人的画。所谓眼中之画,便是具体的景象,造型准确,技术上讲究刻画;而心中之画则不拘泥形似,以表达心中的感受与独自的审美品格为目的。我初学绘画,所学是宋人传统,最长于临摹刘(松年)、李(李唐)、马(远)、夏(圭)以及郭熙。而刘松年之小斧劈皴,马、夏之长条皴和钉头鼠尾皴,郭熙之云头皴与蟹爪树等都练到了“招之即来”,故在我从事文学之前,我的画中没有多少文人的东西。但九十年代之末,当我从文学创作中腾出一只手重新拿起画笔时,不料所追求的竟是文人的“心中之画”了。但是,学习中国画先入为主得非常厉害,至今我还不能完全抛开具象的思维,因而我的画表面看依旧比较具体,当然——骨子里却都是我浓浓的心中的氛围。3/24《往事》冯骥才作于1992年(89×96cm)4/24不管我对于社会的问题的思考怎样自觉地超前,但在个人的内心生活中,回过头去怀念往事,则是我很重要的一部分的精神内容。这不是一个年龄的问题。在我很小的时候,在青少年时代,就常常被往事深深的吸引着。可能只有往事才是自己经验过的、属于自己的、值得珍惜的人生片段。在我个人收藏中,最珍贵的莫过于种种过往生活遗留下来的小小物证。我喜欢听那些忧伤的音乐,是不是惟有忧伤的音乐才能唤起往事的重现?那么在我的绘画中,很自然地便有几幅表现这种一己情怀的,比如《忧伤》、《某夜》,还有这幅《往事》。这幅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时,有两位歌唱家看了之后都落泪了,一位是张权,一位是关牧村。我想,她们为什么那么伤心?恐怕是我的画勾起了她们往日某些苦难的片段吧。我知道,张权曾在北大荒有过一段很苦楚的日子,关牧村的经历也十分坎坷,音乐家更容易动情感。引起她们共鸣的大概就是弥漫在这画中的忧伤了。一幅画会引起人伤心落泪,它的效应就绝非是绘画的,而是文学的。因而我更有道理说,我画画其实是一种写作。5/24《清晨啼更亮》冯骥才作于1993年(39×49cm)6/24一九九三年初夏在维也纳举办“温情的迷茫——冯骥才绘画精品展”时,南下往萨尔斯堡方向做短暂旅游。一夜,住在阿尔卑斯山上,夜里奇冷,奇黑,奇静,可是木板墙的墙缝把山野间浓浓的青草和松树的气味透了进来,又钻进我的唇缝与鼻孔,清新地灌满我的肺。我感觉我的肺像夜空那样淡绿而透明。我在这神奇的感觉中睡着。一个明亮的声音把我叫醒。睁开眼,屋子仍旧漆黑,渐渐才看出一些事物的轮廓。天微微有一点亮,但距离清晨尚且很远。此时鸟儿却已醒来,就是它们的声音,把我这个山间陌客殷勤地叫醒了。我第一次听这种山间的鸟声。凭着这叫声我完全知道它们的位置,很近还是很远,左边还是右边,极高的地方还是就在窗前。它们相互呼叫,应答,用极短的句子交谈;它们的心情肯定很好,声音兴奋振作,精力充足,因而声调极其嘹亮,比竹笛还清脆,圆润,好听,我猜想它们的喉咙肯定被露水浸润过。往往近处的一声传向极远的地方,那边就一定会有回应,并迅速飞到我的耳边。我闭上眼享受着这奇妙的鸣叫,就像看着一种流星般发亮的东西在廓大的空间里飞来飞去。这个音乐之国的鸟儿们也会奏乐呵!我回到维也纳,赶紧把这感觉画下来。我无法去画那黑乎乎空间里的景象,却要把这声音神奇的光亮记录下来。7/24《通往你的路》冯骥才作于1992年(89×95cm)8/24一九八八年,我在奥地利萨尔斯堡,驱车走进一片古老的森林,感觉特别的美。忽然,我叫司机停车,因为在正前方,我看到了从来没见过的一种景色——有一团乳白色的雾飘浮在道路尽头,而这条路的尽头就渐渐消融到这浓浓团雾中。而雾的后面是什么呢?它令我痴迷和神往。后来我画了一幅画,叫做《萨尔斯堡的回忆》,就是想把这道路尽头的那团神秘的、诱人的雾画出来。几年后,我在国内一条乡间野道上驱车行驰,在道路前方居然也看到了一团雾。它和萨尔斯堡那团雾完全一样,就像从那里搬来的。然而这次它使我不仅看到了一种神秘的美,而且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道路前头这团雾为什么具有诱惑力?我想主要因为这段路十分优美,为此前边雾中未知的一切才充满诱惑;如果我们所经过的这段路不美,前边的雾便只会让人困惑与茫然。所以,我在这幅画中,不仅要画雾,更要画夹峙于道路两旁优美的、参差不齐、相互遮翳的大树所构成的迷人的境象。由于它叫我联想到与一位挚友交往中非常美好的感受,所以我给它起了一个拟人的名字,叫做《通往你的路》。9/24《久待》冯骥才作于1994年(41×54cm)10/24我想,七十年代初那几年是我人生中最缓慢最艰难的岁月。那是一种几近绝望的期待。我那时经常画一些搁浅在沙滩上或干枯的河床里被遗弃的船。我现在很难弄明白,当初是否出于一种自我的隐喻。八十年代,我写过一篇诗化的短篇小说叫《船歌》,其中也写了一只搁浅的船。其中有一段写道:“那时我们几个孩子天天准时聚到海边,全都暗着脸,谁也不跟谁说话甚至不打招呼,各就各位一起推动这只搁浅的船。已经干了二十多天,只推出两米远。船头前翘,有如伸长脖子探向远处茫茫大海,船尾却陷在泥河痛苦呻吟。后边这两米是条深沟。船里还残积着一汪昨日的海水,晃动明亮的天光和云。舷板披挂着厚厚长长穗子一样已枯干变色的海草;还有死死生结在上边的螺贝,好像一离开船板它们便失去生命。我们的手给贝壳刀口一般坚硬的边缘割破生疼流血,但谁也不吭声,依旧大角度倾斜身子把全部力量压向双手,眼睛死盯住前边,那海。终于一天,大海涨潮了,潮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喊涌上来,把这船从海滩托起,带走。我们站在齐腰的海水里,望着大浪中狂乱颠簸而远去的小船,没喊没叫没欢呼,全都哭了……”现在,画里的这条船就是上边小说里的那搁浅的船。我没有第二条船。这就是曾经的我。我尝过苦苦期待的滋味,从深深的黑夜到千里以外的黎明。11/24《林之光》冯骥才作于2001年(100×67cm)12/24意境,如果作为概念,会有诸多的解释;如果从创作感受来说——意境是作画时的心境。我已经不知道这幅画缘何而作,可能是一种希望或期盼将要实现;抑或是一种美好的事情不期而至,心里骤然充满光亮。这光亮不是死死的一道强光,而是霞光万道,不停地变动,好像投入树林的阳光,穿过树枝树叶,化成无数光束,动态地充满了森林所有的空间。这景象十分迷人,正如我当时的心境!我是在那一刻,心中浮出这个画面的。对於绘画本身,我似乎要描述一种意境;但对於我本人,则是要呈现这种心境。所以我说过,文人画首先是满足自己的。我还画过一幅《初照》。一道夺目的晨光射入林间。那是我在每天清晨中感受到的一种心境。清晨,我们因为一夜酣睡而精饱力足。在面对有大把大把时间的新的一天到来之时,我们满怀工作的欲望。时间是另一种空间,它靠我们把它填满。我们能做多少事情,这空间就会有多大。於是,清晨之光如同瀑布一样亮闪闪地倾泻下来。林间一切色彩鲜艳百倍,万物清晰入目。这显然是另一种意境,也是我另一种心境——另一幅画作了。13/24《河湾的记忆》冯骥才作于1993年(90×120cm)14/24记忆中的这个河湾,是我少年时常常去钓鱼的地方。它太普通了。S形的河道,两边的土岸和缓坡生满了青草,如同铺了绿毡;夹峙这长长的小河的是上了年纪却依然健旺的老柳树。一束束长长的柳条浸入河面,被一些小浮鱼嬉弄着。我和伙伴们在这里摘地而钓。钓鱼是一种心怀幻想的娱乐,我们又处在满脑袋充满想像又好动的年龄,这便总也找不到鱼儿们聚集的地方。它们好像故意躲着我们,我们只是在撞上大运时才钓到一条两条。但常常是几个小时过去,露在水面的水漂儿纹丝不动。我真怀疑这河湾的鱼儿们集体迁移或者全部隐蔽起来。可是在人家孙老头那里却全然两样——孙老头在一家工具厂做钳工。上中班,每天下午三点钟下班,骑车到这里,把车子往老树上一倚,一手提着鱼篓,一手拿着一根细竹杆,坐下来垂钩便钓,一坐就是两个小时,一声不吭,也不换地方,只是隔不久抽一支烟。我们来了整整一天,到了太阳快落时,收获最多七八条。但是他在夕阳中提起鱼篓时,里边噼哩啪啦,竟是沉甸甸满满一篓。我每次问他有何妙法,用什么灵丹妙药,他都笑而不答。一次,他终於告诉我,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你坐不住嘛!”这话叫我受用了快一辈子。15/24《落日最辉煌》冯骥才作于2004年(68×67cm)16/24一天的阳光中,我最喜欢落日时分。太阳在它将要落入地平线那一刻,忽然变得很大,很近,很亮,却不刺目。此刻的“夕照”,更像是一种强大的橘色的灯光,贴将地面,照射在景物上。凡是被它照耀的景物,全都通红和夺目,仿佛燃烧起来。然而这辉煌只是一瞬间的景象。落日的速度是能看出来的。这灿烂的景色转瞬即逝。我们怕它失去,却又无奈。很快,太阳不可抗拒地沉下去了,并且随手关上那盏“巨大的灯”——大地顿时一片晦涩。乘载着时间的事物一刻也不能停留。但艺术中的事物却能永久地保存下来。比如莫奈的日出和米叶的黄昏。所以,艺术家的工作是把最美留住,将瞬间化为永恒。由此说艺术的终极追求是永恒。放弃对永恒的追求就是放弃艺术。17/24《期待》冯骥才作于1990年(90×61cm)18/24人很矛盾。有的时候喜欢自我封闭,喜欢设防,垒一道围墙,躲在里面,便有一种安宁、稳妥、宁静,也可以自享。可是反过来,人又不能总守在里面,以孤单为伴,又希望别人进来,看见自己心中一些别人所不知道的十分珍贵的东西——人在这种时候是特别美好,这种心灵之扉悄悄打开的意境是非常美的。一次当我这种心境出现时,我便画了这幅画——柴门很轻,一推就开。它似乎已经被微风推开了一条缝了,虽然了无人影,但阳光的长脚已经通过疏疏的篱笆迈了进来……一切还都在静静地期待着。也许永远不会有人把它推开走进来。但期待的本身多么美,这是一种心灵渴望敞开的美。此刻心灵正在无忧无虑地袒露着呢。19/24《照透生命》冯骥才作于1994年(68×68cm)20/24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无论是肉体的,还是灵魂,都有这样一种渴望,即返回初始的样子——洁白无瑕,透体透明,多好!这原因,一方面是世间的污浊太多,另一方面缘自我们自身的人性弱点,于是我们的灵魂或肉体都不干净。有一次,我在加拿大看到人们酷爱日光浴。加拿大的夏天短,所以夏天一来,他们常常爬到屋顶上穿着泳装晒太阳。一晒就是几个小时,直把身体晒得通体红红的。我问他们:“你们这么喜欢日光浴,你们认为晒到什么时候才最美?”他们回答说:“晒透了最舒服!”这话里的一种感觉真好。太阳创造了人类和大自然;阳光充满了生命的元素、生命的激素和生命的能量。我忽然想起来,小时候喜欢做的一件事是把眼睛眯起来对着太阳。开始眼前是黑的,我慢慢松开一点眼皮,眼前开始变成红的。这红色极美,任何色彩也表现不出来。它是血液的颜色,也是我生命的颜色,被阳光照透的生命的颜色。这感觉就是我画这幅画时的一种冲动。我努力让阳光照进森林和大树,照进它们——也是我们——的皮肉直至骨头里。21/24《树后边是太阳》冯骥才作于1991年(68×104cm)22/24如果是思想的苦闷,我会写作;如果是心灵或情感的苦闷,我常常会拿起画笔来。我的画,比如《树后边是太阳》、《春天不遥远》、《穿过云层》等,都是在这种心境中画出来的。然而此刻我不一定去表达内心的苦楚,反而会凭借内心涌起的一种渴望,唤起自己某种力量,去抵抗逆境——这也是我的性格中的一部分。因此,这幅画最能体现我此种的内心情感;它开阔、豁达、通透万里。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用大面积的白纸来作为一种覆满白雪的高原,我顺手就在这白雪上画出极长极长的树影来表现远处的林间透来的阳光;我更得意于我所表现出来的冬天树林所特有的那种凛冽的、清新的、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的空气感。我已经弄不清这到底是我当时着意追求的,还是一任心情之使然?反正,我以为绘画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然后再去打动别人,取得别人的同感和共鸣。当然,你所获得的同感,又取决于你对内心所表达的真切的程度。在国内外的各种画展上,几次有人提出想收藏我这幅画,我都是摇摇头,笑笑,没有回答。心里却想:“这幅决不只是我的一幅绘画作品,它是这人生经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我的重要,在于它会提醒我——在苦闷中、困惑中、逆境中,千万不要忘记从自己身上提取力量。所谓强者
本文标题:冯骥才:水墨文字(下)(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01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