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英语教师的视角刘炜副教授/院长助理湖南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liuwei_jsu@yahoo.com.cn2007/05/19北京零、引言0.1关于自主学习能力0.2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自主缺失一、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1.1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1.2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二、加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2.1正确认知课程与自我2.2.构建学习动力系统.2.3掌握常规认知策略2.4加强课程思维训练2.5制订、监控和调整学习计划2.6不断反思课程学习过程2.7.有效利用和管理学习资源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3.1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相结合3.2课堂渗透与课外指导相结合3.3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3.4教师讲座与学生交流相结合四.、结语论文结构Why?How?零、引言0.1关于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Dickinson(1995)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控制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能力”。——Aoki(1999)HenryHolec(1981)之自主学习观Holec最早将自主(autonomy)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界(参看:Holec,H.AutonomyandForeignLanguageLearning[M].Oxford:PergamonPress.1981.)。关于自主学习的界定:•…autonomyastheabilitytotakechargeofone’slearningandasanabilityoracapacitythatneedstobeacquired,ratherthanaprocess.“(Holec1981:3)•…inautonomouslearningthelearnershouldwanttotakechargeofhislearning.(Holec1981:7)按照Holec(1981)的观点,自主学习是对自己的学习愿意负责的一种能力。从学习者角度看,具备自主性学习能力意味着获得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0.2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自主缺失1)现象:•中国学生在学习中,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往往倾向于依靠别人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主动采取措施(彭金定,2002)。•基础教育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2)原因:•中国传统教学文化:学生习惯于作为被动的知识吸收者•汉语语境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教学对立、教学异化、教学分离一.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1.1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1.2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1.1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型社会人才观•“21世纪教育哲学”——“学会怎样学习,促进学习的爱好以便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学校教育视野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1)教学目标与自主学习能力•学校教学目标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语言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学习。——Holec(1981)2)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与课程掌握•“一个学生如果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和精力,如何按时完成作业,如何记笔记,如何使用图书馆——一句话,不知道如何学习,那么,在课程的各个方面,他/她会处于不利地位”。——(美国)布卢姆3)教与学关系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会学生学。——(中国)陶行知•教师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一辈子自学的能力”——(中国)叶圣陶•…itistheresponsibilityofeveryteachertopromoteautonomous,criticallythinking,responsiblemembersofsociety,andthatlessoncontentorsubjectmatterisasecondarygoalinthisendeavour.——Dr.AndrewFinch(TheHongKongPolytechnicUniversity,FeaturedpresentationattheJALTCUEConferenceonAutonomy,May13/14th2001)1.2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根据“近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研究(见: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2002:15—34):1978—1990年的大纲已经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和能力问题,提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1990—2000年的大纲进一步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展思维和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下基础。特别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2000)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更是从素质教育出发,提出“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新课改特别强调,课程应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学科课程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下面简称“新标准”或“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结构中就包含由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构成的“学习策略”。新标准在多处对自学意识、自学能力进行了阐述。如,“前言”部分指出,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课程的任务包含“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之“四、学习策略”对学习策略及其下位四类策略进行了界定,并在课程三个级别(二、五、八)明确了学习策略的目标。这对于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较为详细的目标参照。二、加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Holec(1981)列出了五个方面:确立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监控学习的过程,以及评估学习效果。可以归纳为:定向、过程、评估。•我们从英语教师可操作层面考虑,提出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1.正确认知课程与自我2.构建学习动力系统.3.掌握常规认知策略4.加强课程思维训练5.制订、监控和调整学习计划6.不断反思课程学习过程7.有效利用和管理学习资源1.正确认知课程与自我•语言学习主要是认知过程,所以,缺乏对英语课程学习本身的正确认知(如课程学习的复杂性与持久性、学习是使人的大脑内部资源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学习者自身学习心理的了解,也会对学习者的情感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意义出发,英语教师重视学生对课程与自我的正确认知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环节和第一任务。•探究学生英语学习首先应该关注他们关于课程学习以及学习中对自我认知的问题:学习者对于英语课程学习的意义、本质、内容和运作是否了解,对自己作为课程学习者的诸如性格类型、学习风格、认知渠道等内在影响因素是否清楚,都属于其大脑中的认识或者观念。••对课程本身及其学习过程缺乏正确认识,会导致课程学习处于盲目、偏离的状态。•对自己作为学习者不能做到内在认知、情绪和外在行为两方面的自我认识,会阻碍学习者自主、自立的进程。英语课程学习中自主意识培养的首要环节是帮助加强学生对英语课程及其自我正确、客观的认知,为形成健康、稳定的学习心理奠定基础。2.构建学习动力系统•根据Arnold(1999),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既可分为“积极情感”(如自尊、愉快、移情)与“消极情感”(如焦虑、厌恶、怀疑),也可以分为“与学习者个体有关的因素”(如抑制、性格、动机)和“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因素”(如人际交流、移情)。•Stevick(1980:4)曾指出:语言课程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课堂参与者内心以及参与者之间所发生的一切,较少取决于教材、教法和语言分析。了解外语学习情感因素的分类及其作用,有助于教师从个体、班集体、师生关系等多角度帮助英语学习者建立正面的动力系统。•比如,英语教师是否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课程学习问题对于学习者具有很强的移情心理作用;课堂作为语言学习参与者的活动场所是否具有“班级活力”(groupdynamics.具体参看Hadfield1992;Campbell&Kryszewska1992;Arnold1999)也会影响英语学习者的情感。•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估说、沙赫特的情绪归因论等试验都表明,人的认知对情绪起决定或重要因素、左右着对情绪的解释与反应。新课标(2001)中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内涵和描述既有情意方面的内容,也有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等认知内容。英语教师应从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情感的类别出发去营造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外语学习动力系统建构的情意心理环境。3.掌握常规认知策略•近些年的学习策略研究(参见Zimmerman,1989;陈琦、刘儒德,1997)表明,学习过程基本上需要认知、元认知和资源管理三方面的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属于基本性策略,后两者属于辅助性策略。•语言学习主要是一种认知过程。英语新课标在学习策略的分类和描述中包括了认知策略,并指出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在分级目标中提供了诸如做笔记、利用非语言信息等认知策略。•语言课程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认知参与活动。认知策略研究提供的关于两类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过程性知识的信息加工技术和方法对于英语课程学习很有启发和借鉴作用。比如:a)英语课程学习中有大量需要记忆的词汇和范文、学生需要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练习口语,而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之一的复述策略就涉及如何排除干扰、利用学习心理学的抑制与促进、首位与近位效应等、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试验的及时复习、集中与分散学习、整体与部分学习、超量学习、自问自答、尝试背诵等都有助于前述英语学习目标的完成;精细加工策略之使用关键词、视觉想象、信息冗余、背景知识以及信息符号转换(总结大意、建立类比、用自己的话转述或解释)等对于英语语篇(会话、短文)学习用途很大;组织策略之主题分类,如将词汇按照主食、蔬菜、肉类、水果、饮料、调味品等分类以及再细分(这与语言学的语义场理论是一致的),对于词汇学习、记忆和提取都具有很好效果;利用列提纲、画示意图、绘思维图等技术对于英语语篇的学习和储存都有学习心理学的支持作用。b)程序性/过程性知识之模式识别认知策略与心理语言学的图式/脚本观、语篇分析的篇章模式研究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言语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启发作用。4.加强思维训练•语言学习包含着思维训练的内容。但长期以来,思维能力培养在外语课程教学实践中被人们所忽视。外语教育存在着“思辨缺席症”(黄源深,1998)。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基本不涉及英语课程对思维能力的培养。•2001年颁布的《课标》则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发展、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者开发、发展学生智力。可见,外语学习的结果不仅仅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前述“掌握常规认知策略”虽然是从学习主要作为一种认知活动而出发的学习策略的主要类型,但从语言课程与思维的关系而言,认知策略的掌握其实也是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课程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外语的目的包括思维能力的提高,因为外语学习的结果决不仅仅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一种外语,就等于开启另一扇认知世界的窗户。前述“掌握常规认知
本文标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02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