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著名政治家。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解题1、《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因以弦韦喻缓急。2.借指用以警勉自己的事物。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课文背景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kǎi)切深厚。初读★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除标题外,共用了15个“思”字,把它们圈出来;想一想,有几种含义。“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思”字的含义①②思国之安思:想要、希望③居安思危思:想到、考虑④—⒁“十思”思:想到并做到⒂不必苦思思:费心思研读第1段1、第一句(语译)。开头用什么方法提出论点?“思国之安”与“积其德义”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一句用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2、第二句(语译)。这一句与上句论述的角度有何不同?“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是什么句式(从结构看、语气看)?“况”字强调什么?3、第三句(语译)。“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突出了哪两个字?更显示出什么重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上文哪个词语的具体化?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zhǎng,生长,长成)(使……稳固)(使……流得远)(疏通、深挖)(想要、希望)(使……安定)(想要、希望)(最愚昧无知,自谦之词)(更)(明智的人)(主持、掌握)(地位)(占据)(天地间)(文中指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第一段用设喻的手法,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并论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强调了“积其德义”的重要性。三句话中出现三个“思”字,可谓“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想到、考虑)(用、行)(来,表示目的的连词)研读第2段1、第一二句(语译)。用自古以来封建王朝“善始”而不能“善终”的事实,提出什么问题?对此,作者是怎样认为的?2、作者分析统治者在创业和守业的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及其结果(语译),哪些分句说“创业”,哪些分句说“守业”?通过正反对比,展示出守业时期的君主“纵情傲物”会导致怎样的局面?3、下文进一步推导。面对“骨肉为行路”的局面,统治者用什么办法来收拾?即使这样,效果又如何?接下去,再进一步推论,最终的后果是什么?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所有的)(大)(好)(能够)(表示不肯定的语气,大概)(少)(难道)(表示推断原因,因为)(深)(来,表目的的连词)(已经)(就)(比喻至亲)(路人)(监督)(用)(通“震”,威吓)(用)(苟且)(名作状,表面上)(只有)(应该)(戒慎)这一段用百代王朝兴亡的规律,通过对比和层层推论,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性。本段虽没有用“思”字,但句句告诫太宗,身为国君,得志以后,不能纵情傲物,否则将会有“覆舟”的危险。可谓“此时无思胜有思”。1、段首的“诚”字与下文哪个词相照应?2、“十思”两两成对,分成五个方面,分别从什么方面提出?各用一个字概括。3、果真能做到以上所说的,那么,就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文武并用”之后将产生怎样的局面?结尾以“何必劳神苦思……”反问句收尾,有何作用?研读第3段1、生活俭2、待人谦3、处事慎4、用人正5、执法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如果)(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那么)(建造、兴建)(想到并做到)(想到)(虚)(养)(骄傲自满)(居于……之下)(以……为乐)(从事狩猎)(限度)(慎)(担心)(被堵塞、蒙蔽)(指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排斥)(奸恶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不恰当的奖赏)(使……光大)(此)(选拔)(任用)(散播)(诚信)(垂衣拱手)(费心思)(百官)这一段讲”十思“,用一组排比;论“十思”的效果,层层推进,似江河奔泻,气势恢宏。课文脉络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从创业、守成等方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道理。第3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并指出其效果。[就必须]——思国之安(目的)[也能够]居安思危(表现)积德义不必苦思(效果)[表现为]“十思”(内容)[就可以]可见,15个”思“字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论证线索,体现了本文严密的论证思路,这篇奏疏因之产生了巨大的逻辑力量。难怪太宗称它“言穷切至”。写作特点(1)正反对比论证。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2)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语言特点“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比干,海瑞,魏征,杨涟,张居正,耶律楚才,李纲,王叔文,王伓,狄仁杰唐朝:房玄龄长孙无忌姚崇张九龄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谏臣枉死的要比不死的多,历朝历代都有。1夏朝以死谏君的忠巨关龙逢(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因进谏而遭屠戮的忠臣)2商代比干谏商纣,被剖心残杀,葬于牧野。廷试之上,朱元璋再见楚方玉,后者直言进谏,当众指责其过错,令朱元璋震怒,欲将其斩于金殿之上并将其投入死牢。
本文标题:谏太宗十思疏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24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