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2018年高中地理学考大全
12018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大全(根据湖南考试大纲编写,内部使用,不得外传)编辑老师:班级:学生姓名:必修一部分考点001:天体系统及层次1、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人造天体包括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太空垃圾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恒星自身可以发光,星云为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陨石和待发射的航天器不算天体。2、天体系统的层次:共四级,总星系包含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太阳系包含地月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为并列关系。考点002: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1、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排序: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2、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有水、金、地、火,巨行星有木、土,远日行星有天王、海王。3、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同一平面)、近圆性(椭圆)。4、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5、哈雷彗星运动特征:自东向西绕日公转,周期76年。6、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原因: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天体。考点003: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1、特殊性:太阳系中唯一具有生命的行星。2、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有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大气(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液态水(温度适宜)。考点004:太阳辐射的概况1、概念:以电磁波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2、形式:紫外光(波长小于0.4微米,7%)、可见光(波长0.4-0.76微米,50%)、红外光(波长大于0.76微米,43%)。3、太阳能的其它存在形式: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4、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海拔、天气、日照时间。5、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好),最弱的地区是四川盆地(阴雨、云雾多)。6、对地球的影响:提供光热能源、维持地表温度、植物光合作用、水循环和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考点00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外部大气分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其中,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它们的周期都为11年;太阳风是脱离太阳引力的高能带电粒子流。3、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量有相关性、耀斑干扰电离层和地球磁场,引起短波通信中断和磁暴现象、太阳风在地球两极高纬度地区形成极光(夜晚可见)考点006: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2、速度:角速度除南极点和北极点为0外,其余都相等,约为15°/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点和北极点为0.3、周期:1恒星日为真正周期,自转360度,时长为23小时56分4秒;1太阳日为生活周期,自转角度大于360度,时长为24小时整。考点007: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三个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赤道不偏)。22、晨线与昏线:合称晨昏线或晨昏圈。随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变夜为昏线,由夜变昼为晨线。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度数。昼半球大于0度,夜半球小于0度,晨昏线上各地等于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其计算公式为90°-纬度差(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地方时与区时:地方时是指每条经线各自的时间,东早西晚;区时是指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他代表整个时区的常用时间。全球分为24个时区,区时换算采用东加西减的规律,若相加结果大于24,则减去24,将日期加一天;若相减结果小于0,则加上24,将日期减一天。东12区比西12区快一天,但时间相同。5、日界线:由两条经线组成,一条为固定的180°经线,其东侧日期晚一天,其西侧日期快一天;另一条为移动的0时经线,其东侧快一天,西侧慢一天。两条日界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0°经线为0时时,全球平分为两个日期。6、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夜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考点008: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1、方向:自西向东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其轨道的一个焦点上3、速度:角速度平均每天约为1°,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两种速度都是近日点(1月初)大于远日点(7月初)。4、周期:1恒星年为真正周期,公转360度,时长365天6时9分10秒;1回归年为常用周期,公转角度小于360度,时长365天5时48分46秒。考点009: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共四个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五带。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月21(春分)至6月22(夏至)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6月22至9月23(秋分)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9月23至12月22(冬至)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12月22至下年3月21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3、节气日判别:春分或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全球无极昼极夜。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极昼、南极圈极夜、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最大值、南半球各地夜长达到最大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极昼、北极圈极夜、南半球昼长达到最大值,北半球夜长达到最大值。4、昼夜长短判别: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北半球昼渐长,南半球昼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南半球昼渐长,北半球昼渐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越往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越往南昼越长。赤道上各地永远昼夜等长,且总是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5、五带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太阳直射的范围;南北极圈内为南北寒带,极昼极夜的范围;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南北温带,季节变化最明显。6、太阳直射点坐标:纬度由节气日决定,经度由地方时12时所在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度数决定。7、影子:方向与太阳所在方位相反;长度由太阳高度决定,可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为90°时无影)。8、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与地轴呈66.5°夹角;自转轨道平面称为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两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约为23.5°。黄赤交角的度数即为回归线的度数,若变大,则地球的热带和寒带面积增大,温带面积缩小。9、四季划分(北半球):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考点010: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特点1、地震波:纵波速度快,可在固、液、气态介质中传播;横波速度慢,仅可在固体中传播。2、三个内部圈层:从外到里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厚度不均,平均17千米,陆地大于海洋,高原大于平原,上层为硅铝层(不连续,海底缺失),下层为硅镁层(连续);地幔为固态物质,分上3地幔和下地幔,其中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合称岩石圈;岩石圈以下为软流层(岩浆发源地);地核厚度最大,铁镍为主,分外核(液态)和内核(固态)。3、不连续面(分界面):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界面,横波、纵波速度都加快;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考点011:地球的外部圈层1、三个外部圈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它们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人类生存的有机统一的自然环境。2、特征:大气圈厚度2000-3000千米,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密度越小,气温越低;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具有固、液、气三相变化,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生物圈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不独占一个圈层,而是渗透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它是最活跃的圈层。考点012: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1、地壳组成物质关系:元素-矿物-岩石-地壳,元素含量从大到小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2、矿物:组成岩石圈的基本单元,具有固、液、气三态存在形式。有用矿物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称为矿产。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最软的矿物是滑石,最硬的矿物是金刚石。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石灰岩及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考点013: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火成岩)--分为喷出岩(有气孔,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和侵入岩(花岗岩);沉积岩—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煤);变质岩—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而成,主要有大理岩(石灰岩变质)、片麻岩(花岗岩变质)、板岩(页岩变质)、石英岩(砂岩变质)。2、建筑材料:一般常用硬度较大的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变质岩(如大理岩)。考点014: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转化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岩石衰变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2、范围:岩石圈与软流层之间。3、原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但三类岩石都可形成岩浆;岩浆岩可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但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转化为岩浆岩;沉积岩与变质岩可相互转化。4、转化过程:冷却凝固—岩浆形成岩浆岩;重熔再生—三类岩石形成岩浆;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形成变质岩。考点015:地质作用的分类1、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都是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板块运动、变质作用、地震等。3、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016:板块构造考点学说的主要内容1、全球岩石圈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含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陆、新西兰南北二岛)、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以海沟(碰撞,消亡边界)或海岭(张裂,生长边界)为分界线。赤道穿过全球六大板块。2、特征: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内部地壳稳定。3、塑造地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高大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都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成),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海岸山脉、岛弧,如东亚岛弧(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马里亚纳海沟(世界最深,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板块张裂—裂谷和海洋,如大西洋(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张裂),红海(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4、变化趋势:消亡边界--面积会缩小(如地中海、太平洋),海拔会升高(如青藏高原);生长边界—面积会增大(如红海、大西洋)。4考点017: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分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和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断层—分为地垒(两侧断裂下降,中间抬升的部位)和地堑(两侧断裂上升,中间下沉的部位)。2、应用: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构造(油气密度小于水)和隧道施工构造(符合力学原理,不易塌陷,安全稳定,工程难度小,防止积水);向斜是地下水的储藏构造(水的密度大于油气,向低处汇集);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构造(下渗量大,漏水,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3、特征:背斜岩石中间老、两翼新,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成谷地;向斜岩石中间新、两翼老,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易沉积形成山地。地垒形成块状山地,如泰山、庐山、华山等。地堑形成谷地或盆地,如渭河谷地(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等。考点018: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化作用:岩石破碎形成碎屑物,即风化壳,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2、侵蚀作用:分为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雅丹地貌,如戈壁、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等)、流水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如河流峡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瀑布、喀斯特地貌等)、冰川侵蚀(高山高纬地区,如冰斗、角峰、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加拿大的湖泊、阿尔卑斯
本文标题:2018年高中地理学考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2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