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97-2003版人际交往心理学课件9
第9章提高交往技巧,塑造健康人格主要内容:第一节提高人际交往技巧第二节塑造健康人格学习目的和要求1、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并运用于自己的人际交往实践,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2、了解人格概念,认识健康(健全)人格标准,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第一节提高人际交往技巧一、选友——择善而交1、原因第一,朋友不是越多越好。不加选择广泛交朋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第二,朋友也不是越少越好。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必须有适量的朋友。交往越少越不利于生活和工作。第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交友,特别是择善而交,才有益身心。2、择善而交的概念择善而交,是指在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时,不能盲目从事,而要有所选择地进行。这种选择,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为与什么人交往、为什么样的目的交往。不仅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而且要“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所谓善者,这里指的是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无害或有益的人及其关系;所谓恶者,这里指的是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无益或有害的人及其关系。3、择善而交的要求在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时,应善于分辨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有价值与无价值。首先要考虑自己与交往对象相互的需要是否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如果是有益的,那么就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如果是有害的,就要坚决放弃。其次,要分辨交往对象的人品。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谆、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柔善、友便佞,损矣。”应选择那些为人正直真诚、胸怀宽广、博闻广见、志同道合的人为友。不应选择那些为人奸诈、自私、虚伪、孤陋寡闻、心术不正的人为友。二、交往——适度而为概念:适度,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一切行为要合乎分寸,恰到好处。1、热情适度热情是人的一种良好修养,是一种受人欢迎的美好行为。不过,热情应当适度,应讲究分寸。不分对象,不分场合,过分的热情,有可能变成轻浮、令人厌。2、自我暴露适度自我暴露是指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情况,向别人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一个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容貌、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经历、愿望、优点、缺点等各个方面。有些信息交往对方可直接获得,如容貌、仪表、语言习惯。有些需要较长时间的交往才能熟悉,如性格、兴趣、能力、观点等,而有些信息,即使长时间交往,对方也不一定能了解,比如个人经历、家庭情况、内心愿望等。人们希望能对交往的对方有所了解,也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以寻求共同语言,达到信息沟通、情感共鸣的效果。所以,适度的彼此自我暴露,是交往深入的必要内容。自我暴露的最佳量没有固定的标准,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交往双方自我暴露是成正比的。当你向别人敞开心扉时,别人才有可能向你吐露心声,而且你敞开得越大,对方也会开放得多些。在自我暴露的深浅问题上,也应该把握适度。自我暴露的速度也需因人而易。无论深度的自我暴露与浅度的自我暴露都必须真诚、诚恳,不能撒谎,必须实事求是。否则即使是“深度”自我暴露,最终也会失去朋友的信任。3、谦虚适度谦虚是一种做人的美德。谦虚是交友之道。但谦虚应有度,过度谦虚就虚伪了。4、期望适度期望指对未来的期待,或对结果的预计。人际交往中的期望主要指交往双方的角色期待。即对自己的角色有所期待,同时对交往对象的角色也有所期待。对自己的期望应适度,过高的期待会使人疲于表现,整日处于失落中。对朋友的期待也应适度。做到期望适度,即对自己正确审视,尽量使期望与个人实际相符;对他人正确评价,不苛求别人,宽以待人。5、交频适度交频即人际交往的频率,指单位时间内交往的次数。交往频率是制约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任何人际关系,都是通过一定的交往次数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交往频率越高,关系双方越容易相互了解,也越容易满足各自的需要,因而就越容易建立亲密的关系。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与交往频率是成正比的。但是,交往频率也有个适度的问题。交往频率过低,缺乏必要的交往次数,往往难以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使本来的亲密关系产生裂痕,变得淡漠、疏远起来。如“远亲不如近邻”。交往频率过高,超过必要的交往次数,也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利的影响。因为时间和精力用在不必要的交往应酬上,则往往觉得是浪费,因而容易产生厌倦甚至反感。三、沟通——言为情生1、赞美原因:不要吝惜称赞别人,称赞是对他人的肯定,适当赞美别人,能给人带来美好愉悦的情绪体验。赞美能增进友情,还能起到鼓励的作用。要求:首先态度要真诚,即心要诚、话要真,以讨好、献媚的心态称赞他人非但不能增进友谊,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其次,与顺境中的赞扬相比,人们更希望在逆境中得到支持。2、幽默幽默的的重要性:在人际交往中,说话富于幽默,具有浓厚的幽默感是很重要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幽默会使我们的威望提高,增加吸引力,拓宽人际关系;幽默可以缓和紧张而严肃的气氛,造成轻松而愉快的感觉;幽默能表达某些不便明确说明的意思,增强语言的委婉和含蓄;幽默有助于摆脱尴尬境地,由山穷水尽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总之,幽默在人际交往中的意义不能低估。采取幽默方法应注意的问题:第一,幽默的方法很多,如故意夸张、正反颠倒、巧抖包袱、巧用对话、夸张模拟、设置悬念等。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不要拿人取笑。第二,切忌格调低下,不能使用脏话、粗话、色情话引人发笑,这些都与幽默背道而驰。3、移情概念:移情是指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体谅别人的态度和情感。善解人意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能力。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理解对方的难处;设身处地体验对方的感受,更容易了解对方此时此刻的心理需求。移情能力的重要性:学会移情,可以让我们正确认识问题,避免冲突,赢得朋友。四、人际交往的真谛——以内养外内——内在修养,主要指个人的品行、学识、修养、能力,这是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法码。外——外在魅力、形象。古语说:“以利交者,利尽则散;以色交者,色衰则疏;以心交者,方能长久。”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要拥有良好、稳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内不在外。所以人际交往、人际关系训练的第一课,应该是苦修内功。亦即塑造健康人格。第二节塑造健康人格一、人格概述(一)人格的概念人格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意指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假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心理学沿用其含义,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扮演角色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总体看成是人格。人格指个体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品质具有内在联系,和谐统一,共同决定了个体在与环境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二)人格的结构人格包括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主要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独特的一面。二、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一般指没有认知过程和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人格显著偏离正常。其突出的表现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我国1994年修订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中将人格障碍分为如下八类。(1)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极度过敏,固执死板,猜疑嫉妒,自我夸张,苛求于人,过多的责备和加罪于人。(2)分裂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怪癖,孤独,隐退,白日梦幻强,强烈的我向性思维,缺少温情与柔肠,几乎没有朋友。(3)社会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妨碍公众,不负责任,行为冲动,违法乱纪,缺乏羞耻心和罪责感,归罪他人。(4)冲动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容易做出爆发性反应,不可遏制,行为不可预测,不计后果。(5)表演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自吹自擂,装腔作势,虚荣,善变,爱挑逗,自我中心,依赖性大,少有真情,有时善于玩弄和威胁他人。(6)强迫型人格障碍,强烈的自制心和自我约束,墨守成规,谨小慎微,顾虑多端,苛求完美,优柔寡断。(7)焦虑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胆小怕事,易惊恐,紧张忧虑,敏感羞涩,有自卑感,惯于夸大潜在的危险。(8)依赖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自信心缺乏,感到自己无力、无助、无能,生怕被人遗弃,过度顺从他人意志。三、健全人格及塑造(一)健全人格的评价健全人格是良好个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与“大丈夫”第一,具有仁、德的品质。第二,极富社会责任感。第三,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第四,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是个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栋梁之才。2、西方关于健全人格的研究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依德、弗洛姆、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等都对健全人格进行了研究。但心理学上最著名的当数马斯洛,他认为人格真正健康的人,是潜能充分实现与不断成长的自我实现者。其主要人格特征如下所述。(1)良好的现实知觉。他们对现实的知觉是客观的,能够如实地看待世界,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看待世界。(2)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自我实现者能够接受别人、自身及自然的不足和缺憾,而不会为这些缺憾困扰。他们能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接受这些不足,对人性的所有方面都没有排斥情绪,以毫不怀疑的态度接受人性的脆弱、过失、弱点甚至罪恶,包括人的低层次需要与动物性。他们对自己的不足和失败也不感到羞耻和内疚。(3)自发、坦率、真实。自我实现者的行为自然、坦诚,很少矫揉造作,没有隐藏或伪装自己情绪情感的企图。他们较易超脱习俗和惯例的影响,而表现纯真的天性。(4)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以外的问题上,以身外的问题为中心,而不是自己。自我实现者都热爱他们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是他们谋生的途径,更是他们追求的事业。他们具有哲学家的情怀,感到人生有某种使命要完成,所以他们更刻苦,不管是养育孩子还是经营公司。(5)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超然物外,远离尘嚣而能保持平静安详、泰然自若。离群独处不会使他们受到伤害或感到不适。他们不依赖外界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他们首先依赖自己。(6)功能发挥自主。他们是积极、负责、有主见的行动者,而不是任由他人摆布的兵卒。他们自身的发展依赖于自己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自尊来源于对工作的胜任感,而不靠他人的好评来支撑。他们都有自己自足的特点。(7)愉快体验常新。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的反复欣赏的能力,一般人熟视无睹的生活细节,如一次落日、一首交响乐、一张孩子的笑脸,他们都会带着敬畏、好奇、甚至狂喜,天真无邪地欣赏,感到兴奋、入迷。(8)有神秘和顶峰体验。自我实现者都有一种共同的极为神秘的主观体验,那是一种气势磅礴、漫无边际的神秘感觉。主体体验到巨大的狂喜、惊奇、敬畏,失去时空的感觉,感到自己被改变了、增强了,体验到力量、自信和决断的意识,有无所不能感。(9)有社会兴趣。他们对人类怀有很深的认同、同情与爱,真诚地帮助他人。这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称之为“老大哥态度”的一种情感。(10)人际关系深刻。他们同情整个人类,对几乎所有的人都和蔼、耐心,但这种爱不缺乏鉴别力,他们也会批评那些伪善与狂妄自大的人。他们友谊深刻,友人的数目较少,同伴圈子很小。(11)有民主的性格结构。他们没有偏见,为人谦逊,尊重每一个人,而不在乎社会阶层、教育结构、宗教、种族或肤色。只要一个人有所长,他们便会以毫不装腔作势的态度向他学习。(12)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他们的幽默更往往与哲理相联系,只笼统地取笑人类的愚蠢,类似于寓言。他们的幽默常以自嘲的形式出现,无意伤害别人或体现自己的优越,但也不会表现得像个受虐狂或小丑。(13)能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他们具有非常鲜明的道德标准,道德力量很强,很少表现混乱、疑或、自相矛盾或冲突。他们致力于目的,手段从属于目的,以不违反道德和他人的利益为原则。(14)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者都有独创、发明和革新的特点。他们并非艺术家或从事艺术创作,而是一种同儿童天真的想像相类似的态度,对任何事情或游戏,都会因想出一套新奇方
本文标题:97-2003版人际交往心理学课件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2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