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件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放飞中国心,梦圆九天外。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终于亲眼目睹了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成功飞天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这篇新闻来了解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橘红()苛刻()轨道()借鉴()催化剂()配置()2.多音字()横亘()蛮横()运载()记载()提供()供职()场院()场地解()解决()押解()解数二、字形辨认九xiāo()元xiāo()yì()年cuì()绿边jiānɡ()jiānɡ()绳开pì()偏pì()dàn()生xián()水bō()打bá()高三、词语辨析1.树立·竖立辨析:“树立”多用于褒义,对象多是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侧重指在地上或物体上把一些物体直立起来。“竖立”是中性词,对象都是具体的。例句:在大灾大难面前,英勇的武警战士为我们________了榜样,他们舍生忘死的精神在人民群众心理________起一块不倒的丰碑。2.制定·制订辨析:“制定”指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多强调行为的结果;“制订”指创制拟定,多强调行为的过程。例句:2009年3月7日,在新华网上刊载了这样一条消息:日本政府在2004年________了航天开发基本战略,但是近日又决定改变暂时不________独立载人航天计划的现行战略。3.披露·透露辨析:“披露”指发表、公布。“透露”指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例句:上周,搜狐体育率先________了王宝山遭元老团否决的消息,并追踪报道了殷铁生成为新任主帅的消息,据知情人士________:“在主帅的问题上,足协反复的可能性并不大了,如果顺利的话,周三就该批复了。”四、熟语积累1.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凡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扭转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期不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校对】一、1.júkēɡuǐjiànjìzhì2.hénɡ/hènɡzài/zǎiɡōnɡ/ɡònɡchánɡ/chǎnɡjiě/jiè/xiè二、霄/宵翌/翠疆/缰辟/僻诞/涎拨/拔三、1.树立竖立2.制定制订3.披露透露四、1.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2.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3.比喻彻底改变原有的状况或局面。4.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5.离预定的期限不会很久,指不要很长时间。一、作者简介贾永,曹智,白瑞雪,__________记者。继通讯《________________》之后,三人又合写了通讯《托举神舟飞天的无形助推器》。二、典句品悟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解析:这是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5月17日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扭转乾坤的誓言。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是中华民族最困难、最黑暗的50年,国内物资严重贫乏,战争已经让这个古老的民族走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在建国不足九年的时间提出搞人造卫星,这是令人惊叹的胆识,也是自信心的充分体现。有自信心,有目标,再经过不懈努力,中华民族果然在12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任何困难面前,只要有目标,有决心,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三、背景寻踪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寻常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本文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并着重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航程。【自主校对】新华社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脉梳理飞向太空的航程(一)导语:“神舟”五号顺利升空(1~3自然段)(二)主体:载人历史航程(4~26自然段)1.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人造卫星的探索研究二、意旨探微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地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2.20世纪70年代人造卫星发射成功3.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对载人航天的催化4.“神舟”一至四号顺利升空(三)结尾:“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民族飞天梦圆(27~30自然段)一、难点探究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你觉得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思路指引】抓住“航程”一词,剖析隐含意义。【探究参考】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2.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什么独到之处?【思路指引】需要把握新闻的结构知识。【探究参考】一般新闻包括导语和主体两部分,而这篇新闻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这正是本文的独到之处,作者没有将发射活动作为重点来写,文中“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只是“饺子皮”,开头以之摊开,结尾借之合拢,而中国近五十年的航天之路才是“饺子馅”。这样安排,自出机杼,富有创意。3.因为新闻要求严谨真实,所以许多新闻类作品显得很刻板,让人感到乏味。而这篇新闻则摆脱了俗套,很有特色。本文有哪些特色?【思路指引】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参考】①文中用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引用了“摘星揽月”等名句。使文章在紧张之余,多了一份轻松,让读者多了一份遐思。②文中有许多诗化的语言,如“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面对天疆的呼唤……”“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些句子洋溢着散文与诗的美好气息,增加了文章的文采。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如“托举着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读了这些句子,让人不禁热血沸腾,彷佛置身于发射现场,唤起了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二、细节揣摩1.本文描述的是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而第5段却写了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事,这有什么作用?答:这样写就把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放到了世界航天历程的大背景中,正是“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怎能“落伍”?同时在对比烘托中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细读18~21段,作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飞天路上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困难?答: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中国在飞向太空的航程中的艰辛。尽管飞天路上困难重重,但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克服了这些困难。这样作者就委婉地赞扬了那些为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们。3.新闻报道中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特色,请你找出几例,分析其作用。答:(1)深化主旨,揭示本质。“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的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还领悟到这一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2)激发读者的感情。“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是议论,也是抒情,唤起大家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提高了文章的鼓舞性。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飞船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飞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代的清清楚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地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2.文学色彩浓郁,描写生动,整散结合,富有韵味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潮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也有类似的充满感情的句子,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沧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起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通讯文体特点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像”,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
本文标题: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4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