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虞美人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比较现代文而言,他们在古诗词方面积累的知识还是比较的匮乏,稍难一点的诗词文章他们就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来解读,从而有时感到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这在前面学习的诗词文章中反映了出来,所以要有适当的引导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含义,这也正是诗歌鉴赏所要加强的方面。不过有一可喜的地方是,中国的诗歌都比较讲究音韵的和谐,这也是吸引我们热爱诗歌的一个原因。而老师正好可利用这点,让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去提升对诗歌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往往会忽略写作技巧的运用,从而自己的文章很难有什么特色,显得过于平淡,此次诗歌写作技巧的分析,也许会带给他们一次新的触动。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3.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2.教学难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教具:多媒体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每当夏天来临,我们校园的白玉兰也开得灿烂,校园处处飘香。有一种花,也是在夏天盛放,它还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虞美人”。不过,今天我们接触的“虞美人”不是花,而是一首词,它的作者是李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李煜的《虞美人》。二、小组合作探究1.播放《问君能有几多愁》视频2.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分组合作探究):李煜是怎样展现愁情的?提示:从意象、关键词句、艺术手法入手,把握愁情的写法。三、展示交流:1.品读意象意象: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春花秋月:美好景象——亡国之痛(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以乐景写哀情)(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3)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2.品读关键词句(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东风”表示季节更替,而“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在一点一滴流逝,复国的希望也在一点点地破灭。)(2)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只是朱颜改”中“朱颜”的含义是什么?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朱颜: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的容颜,国家的容颜,雕栏玉砌颜色。改变的还有生活(锦衣玉食的生活变为囚徒的生活),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不改: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3)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设问、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突出愁思的广、长、多,把无形的愁思具体化,沉重的情感飞动化。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2.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息,无穷无尽。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情感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4)拓展:写愁思的名句。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诗人往往能巧妙地化虚为实,把原来只可意会的“愁”写得具体可感,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A描摹愁的质感、形态(以水喻愁、以山喻愁、以草喻愁)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的《清平乐》B描摹愁的长度(夸张手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C描摹愁之广度(博喻手法)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D描写愁之重量。只恐双溪酢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董解元E描摹愁之动作。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在诗人的笔下,愁有了质感,有了体积,有了重量,有了一种灵动的美,抽象的愁绪变得形象可感。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列举一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3)品读手法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愁情”的呢?A、设问、比喻、夸张(前面已分析)B、对比: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往事短暂无常的对比;小楼东风的永恒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的对比;雕栏玉砌的常在与朱颜改的对比。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C、发问: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D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实写: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自然永恒----景虚写: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人生无常----情(4)课堂小结通过抓意象、把握关键词句和艺术手法,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愁绪:往事之叹、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一个亡国之君对他曾经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自然会惹来忌恨,招来杀身之祸,《虞美人》自然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五、课堂总结1.小结: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虞美人》中表现出来的瞅,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灵。这也就是《虞美人》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2.最后,我们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再一次去感受李煜的愁。学生小声跟唱。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3.学生背诵全词。(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六、课后作业背诵背写《虞美人》;
本文标题:虞美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5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