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题四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与社会的变迁社会转型就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结构变动,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该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二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外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变。”[主题解读]中外社会转型时期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痛苦转型、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17~18世纪欧美国家的社会转型、两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二十世纪人类现代化的新趋势等主题内容。中外社会转型时期所链接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表现、特点及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命题视角]视角一中外某一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特征及影响【考情荟萃】2015年:课标全国Ⅰ卷第40题以古代近代儒学思想的演变为视角,考查古代春秋、汉代、宋代不同时代的特征及19世纪末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安徽卷第36题以顾炎武、魏源、陈独秀的思想主张为视角,考查晚清及近代社会的转型。2014年:广东卷第39题考查对中西方某一历史阶段社会转型的阐述、论证、说明;山东卷第38题以妇女解放为主题,考查20世纪初中国女性生活的变迁与进步。2013年:浙江卷第39题考查1750~1850年西方文明转型的阶段特征;广东卷第38题考查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山东卷第28题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化教育领域的变化体现的时代特征。2011年:福建卷第38题考查对中国古今社会转型期的综合认识。【考题例证】(2014·山东文综,38)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2)根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命题立意本题借助“近代社会发展与妇女解放”研究性课题这一微观情境的创设,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变化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历史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鉴别史料能力、获取和整合历史材料信息,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突破第(1)问,注意材料虽然不是属于近代的史料,但从影响的延续性和变化的对照性的角度是重要的史料。第(2)问,侧重于对历史结论的论证,据图文材料,可以得到“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鸣凤认为两人的身份不同”等;可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体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平等观念,鸣凤认为两人身份不同,体现出了当时封建等级观念的根深蒂固等,并据此理解20世纪初的中国新旧交织、进步与保守共存的时代特征。第(3)问,要掌握史料的分类与鉴别使用。材料是文学与新闻报道两种史料,在史料的真实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第(4)问,侧重于对历史结论的论证。要求将李欣淑对旧家庭的反抗这一历史现象放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认识,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从宏观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参考答案(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3)材料丙。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深化拓展】1.从农耕文明向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转型时期西欧社会的阶段特征及表现(1)阶段特征: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6世纪前后~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体现了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2)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②经济上:伴随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伴随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③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④科学上: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社会转型第一次社会转型第二次社会转型主题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式社会主义改造、制定宪法和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①1949年新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②确立三大政治制度;③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④实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⑤1954年颁布宪法①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工作重心,决定改革开放;②城乡经济体制改革;③完善民主与法制;④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⑤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入世等结果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视角二某一历史现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考情荟萃】2015年:课标全国Ⅱ卷第41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定节假日的变化为视角,考查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所体现的社会转型;北京卷第37题从语言变化角度切入,考查中外不同时期社会转型体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特征;广东卷第39题从现代化史学理论研究的角度考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理解认识。2013年:山东卷第28题考查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化教育领域变化所体现的政治、经济特征。2012年:安徽卷第37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转型。2011年:福建卷第38题考查对中国古今社会转型的综合认识等;广东卷第39题考查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等。【考题例证】(2013·山东文综,2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表1国别译书类别英美日其他总计百分比哲学宗教102232377.0文学艺术83411264.9史地810902012824.0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应用科学3324265610.5杂录52247387.1总计5732321123533-百分比10.76.060.223.1-100.0——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材料二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表2科目专业备注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政法科政治、法律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商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农科农学、林学等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医科医学、药学——据《奏定大学堂章程》(1904年)(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命题立意本题以“1902~1904年的译书统计”和“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为材料,创设新情境,以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为背景,探讨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解题突破第(1)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从“译书类别”(内容)、“国别”(地域)两个方面概括其特点,并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西方国家(含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专业课程的名称,判断哪些属于中学,哪些属于西学,然后结合“中体西用”的含义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此次教育改革后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归纳。第(3)问,从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角度分析。参考答案(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若从清未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深化拓展】明末清初中国社会转型的阻碍因素(1)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非常脆弱,商业资本尚未从传统经济中彻底分化出来。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2)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阻碍中国自然转型的重要因素。(3)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不利于近代科技文化的产生与发展。(4)对外关系上,封建政府执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人为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丧失了汇入世界潮流的契机。视角三同一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影响及原因【考情荟萃】2015年:广东卷第38题从课程设置考查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差异等。2014年:北京卷第37题考查对古代东西方文明、世界贸易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及结果的比较、分析、认识。2013年:广东卷第38题考查近现代以来东西方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趋势差异、特点及影响等。【考题例证】(2015·广东文综,38)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造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
本文标题: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高考特色串讲 主题四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与社会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5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