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6高考古诗文改卷汇报及复习建议 (冯)
16年高考古诗文评卷情况汇报及复习建议台州中学冯言华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参考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改卷得分点:1、爽然自失,翻译出“茫然”、“失落”等类似意思,得1分;如果“爽然”翻错(翻成爽快、开心等意思),那么即使出现“失落”等字眼,仍不得分。2、“饷之”,翻译出“给他吃”、“款待他”、“招待他”等类似意思,得1分。3、“非……所有”,翻译成“不是……能拥有的”、“不是……所有的”类似意思,得1分。典型错误举要:茂先爽快失落的样子,老人拿出酒和水果犒劳他,新鲜干净的程度不是人世间所能有的。本句翻译此考生得2分,失分处在“爽然自失”错翻,纰漏处在“乃”字漏翻,本题学生平均得分在1.6分左右。存在问题:考生不会根据上下文推断文言实词意思。本翻译题注意点:1、文中出现的实词,义项要补全。如:“爽然自失”的“爽然”:茫然、失落。大部分学生错译成:爽快、开心。2、固定结构“非……所有”格式要译对。(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参考答案:(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改卷得分点:1、“见小”,翻译出“见识浅陋、浅薄”类似意思得1分。2、“蛄蟪”,即蟪蛄,翻译出“蝉”、“知了”得1分。3、“春秋问蛄蟪”,如果翻译成“向蛄蟪(蝉)问春秋”或“用\以\拿春秋问蛄蟪(蝉)”类似句法的,仅得1分;如果能翻译出“蝉不知道春秋\四季的转换”这层意思的,可得2分。典型错误:才知道我见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就如同拿春秋去问蟪蛄一样。存在问题:“春秋问蛄蟪”句式考生没有按照文言文翻译“达”的要求,没有把固有名词“蛄蟪”没有翻译成“蝉”、“知了”。本答案此考生得1分,失分处“见小”错译成“见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蛄蟪”没有翻译成“蝉”、“知了”。此句翻译的特殊性:1、语言形式特殊,此句选自文章最后一段,整段语言是五言律诗的形式。2、翻译方法特殊,本句后半句无法直译只能意译,这在浙江卷以往高考中极为罕见的。同类型举例:1、借书满架,偃仰(代悠然自得)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译文: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2、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译文:误入污浊的官场,一离开就是三十年。)本翻译题注意点:1、课文中的固有名词要翻译。如:“春秋问蛄蟪”的“蛄蟪”,要译成蝉或知了。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特殊句式翻译。3、顾及选文语言形式(如例2,诗歌),注意选句有无使用修辞(如例1、例2借代修辞的翻译)。针对上述考题文言文翻译避免失分的注意点: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落实,文从句顺,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原参考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调整后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改卷得分点:断对两处(或三处)给1分,断对四处(或五处)给2分,断对六处以上给3分;在得分的基础上,断错一处不扣分,断错两处(或三处)扣1分,断错四处(或五处)扣2分,断错六处以上扣3分;“//”处断或不断,均不计分。本题特点:独立选文而非文言文文中选句。增加难度,使考生失去上下文具体语境的联系。典型错误: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存在问题:考生不明白句意,对句子结构概念模糊导致考生乱断文言文断句注意点:1、通读全文,弄清基本内容,把握叙述对象,划出名词和动词。2、体会词语含义和词间关系。3、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4、不确定的地方不要断。文言文整体阅读1、浙江卷文言文选材:2004--2016小品文、人物传记。2、技巧:通读全文,把握文意(1)写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2)写了几件事?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行?(3)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4)作者对人物持何态度?表达怎样的观点?3、文意概括分析题干扰项的设置:(1)无中生有:文中找不到信息、依据。(2)时序颠倒:几件事情时间顺序颠倒错乱。(3)对象错位:甲的言行说成乙的言行。(4)事件杂糅:把几件事情或几个细节有意的混编一起。(5)曲解文意古诗阅读题要点考试说明: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情感、思想内容。原题呈现: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原参考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改卷得分点:答出“对仗”、“对偶”手法,得1分;答出“拟人”手法,得1分;能对借景抒情作具体分析(点名残破之景,亡国之痛等),得1分。答题情况分析:本题考生会答出“拟人”手法,但绝大部分考生没答“对仗”、“对偶”手法,答案缺乏结合原诗的分析是考生主要失分点。典型错误举要:1、描写了寝园石马残破的景象,“泣铜驼”的“泣”字表达了悲伤的情感。2、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悲伤的情感。以上两答案考生答题都只得1分。失分原因一是没有指出手法,二是没有结合原诗句分析。答案语言组织不够规范。赏析题规范答题形式:先指出手法,再答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表达怎样的情感。对仗(对偶)、拟人(出题者有意让考生注意诗歌形式)建议关注诗歌形式的知识点。2016年诗歌鉴赏题特点:1、考查形式改变:21题由往年大部分填空题的形式换成了简答题,2、考点内容新颖(1)诗歌的形式特点:21题答题要点中首次提到对仗和对偶手法。(2)引入新的概念(叙事特色):手法、口吻、人称、角度、情感。(叙事学1969年由托多罗夫提出,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原来是小说创作的理论,浙江卷用到诗歌鉴赏的知识点中。现在的高考拟题,往往会引进一些大学的概念,外国的概念,先进的概念,中学教学较难提防,但还是要引起注意。)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原参考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改卷得分点:答出“对比”手法,给1分;有具体的举例,再得1分;(以下a、b两个给分项,二选一,也可以a、b合作一处答)a、以“北来人”、第三人称口吻叙事,得1分;情感真实自然,得1分;b、叙事中流露个人的情感,给1分;有具体的举例,得1分。考生答题情况分析:考生能答出对比手法,但很多考生没有举例,导致失1分,答案中的第二点大部分学生没有答到,考生想不到诗歌叙事的人称和角度的作用,改卷过程中只要考生答到“真实的表达了某某情感”或表达了某某情感都得1分,第三点大部分考生能答出诗歌中的情感,但一部分考生没有具体举例。典型错误举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百姓在异族统治下的悲惨生活,年纪很大却客死闽地。此答案考生只得2分,这里答案仅从修辞手法说,是简单化的处理。下次大家可以注意这方面的知识。失分点在于只有手法没有举例分析,只答出描写的场景,没有答到具体的情感和例子。此题考生失分主要原因在于审题不仔细,答非所问。题干中明确指出“叙事上有何特色”,但考生误答诗歌特色,没有围绕叙事特色来作答。注意点:1、考生要明确几问几答。2、切不可仅用套话没有结合原诗架空作答。3、审题仔细,不可答非所问。高考可能出现的变化(由对知识点的考查转到对知识体系的考查。)
本文标题:2016高考古诗文改卷汇报及复习建议 (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5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