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讲孔子及其学说一、孔子综述中文名:孔丘,字仲尼英文名:Confucius民族:汉籍贯:春秋时期鲁国人(一)个人基本情况(三)儒家学派创始人1、鲁国的文化背景2、个人的成长阅历3、理想的及时转变(二)中国古代第一位教师二、全面了解孔子(一)学而不厌的人生楷模(二)礼仪天下的谦谦君子(三)中庸不偏的哲学大家(四)以人为本的仁义旗手(六)诲人不倦的教育良师(五)忠孝仁义的道德化身(七)见贤思齐的实践宗师(八)举一反三的智慧哲人(十一)穷不识志的励志榜样(十二)洞悉乾坤的处事高手(十)壮志未酬的理想舵手(九)身负重任的政治勇士孔子是一个学而知之的博学者。不断的学习和提高伴随着他的一生,从十五岁发奋学习到七十岁老而著学,他所求教过的既有周天子的礼官,又有闲野村妇,既有高龄的老子,也有年少的顽童,即涉及到政治礼教,又旁及音乐文学,考察历史,他在《论语》中的许多话,已成为今天中国人经常引用的俗语了。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无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孔子都是一个礼仪天下的谦谦君子。在论语的描述之中,孔子始终是一副温文尔雅、一团和气的形象。但孔子又有其威武的一面。其学生颜回称其“威而不猛”,且孔子身形魁梧,当时被称为“长人”。对于孔子来说,“礼”是社会秩序的根本,为了实现自己恢复社会秩序的理想,他绝不会自己违反他心中的周礼。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名正言顺,凡事要先正名分亲疏远近,有距离才有威严克己复礼,忍让乃高尚姿态孔子关于“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的论述,将人世间处理事物的智慧都包括在内,正如孔子所感叹的那样:“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尚的了!可惜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他这种以不偏不倚,不太过无不及为原则的处事法则已经成为中国人传统的人生智慧之一,为许多人的言行举止提供了指导。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无疑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仁义旗手。他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学。他有一颗能够体察别人喜怒哀乐的平常之心,又有一副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胸怀,更有一种“重生远死”的勿施态度。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孔子是那个时代忠孝仁义的道德化身。孔子在政治上不成功的原因是由于他在道德上太纯正,他的人品不合当时邪恶的潮流。作为一个道德完美主义者,他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内在的道德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继而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汉·韩婴《韩诗外传》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间不间断从事教育活动,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因此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孔子看来,圣人与仁者的称谓自己不敢接受,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是自己一直坚持做到的。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孔子用自己毕生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圣贤之道,其实就在自己脚下。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1、学而知之,求知是为致用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教育的目的。注重道德培养,主张治学要先立人提出了一整套以道德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2、至圣先师,后天好学而成孔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样,是少年贫贱,志学而成,经历了十分艰苦的努力,才有了那些突出的成就。而在他的一生中,学习就如黑夜中的明灯,不仅照亮他的人生,也为她打开了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让他的人生产生了飞跃。3、有教无类,人人均可至圣“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他对弟子们的容忍、批评乃至赞扬都是为了让他们早日成才,他这样做了,他也成功了。4、因材施教,不知言何以知人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开拓者,在语言艺术方面很有一番心得,他创造性的运用了因人施言法,还要求人们要能因人施言,摸准对手的个性,有的放矢地说话,说话时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说话方法。5、万世师表,做人间典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6、举贤荐才,提倡学而优则仕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并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授道与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这种主客观的统一,促使孔子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孔子之前,很少有人对人的行为修养作出如此多的要求和规范,同时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政治家,孔子的磨难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孔子不得不周旋于各国的君王权贵之间。但他又不满这种政不在君在大夫的状况,“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养身谨慎,行为举止有规矩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2、有志于学,发展健全人格长期以来,对孔子的思想有种偏见,认为其主张,主张退的居多,催人进的居少。其实,孔子对于勤勉的赞扬有目共睹,这也是他自己成功的写照。西方也有句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个人的成功也是这样,只有具备勤敏作风的人才能成功。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善为五德者为仁,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信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3、孔孟入世,做人当见贤思齐慎独与敬一个人只有提高修养才能安乐,行为谨慎才能心安理得孔子是一个举一反三的智慧哲人,他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学习的同时,不断思考。正如他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先之劳之,守住那份恒心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故事。“水门事件”后,尼克松黯然下野,患上了内分泌失调和血栓性静脉炎,被医生诊断为废人。但这之后,尼克松连续撰写并出版了《尼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导者》、《不再有超越》、《1999·不战而胜》、《超越和平》等一系列著作,并积极参与美国内政外交,直至生命的终点。2、天命难知,我命在我不在天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方方面有自己的优点,把握住性格,才能更好地认识人的优点,更好地适才适用。(1)柔顺之人(2)拘谨之人(3)辨博之人(4)狷介之人(5)沉静之人(6)韬谲之人我们周围有各种类型的社会人,由于自身的性格倾向,而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一、现实型的人二、分析型的人三、艺术型的人四、社会型的人五、企业型的人六、传统型的人3、坦荡通达,天命之年仍努力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他,20年以前大学毕业,应聘过30份工作,全部被拒绝;他,想当警察和5个同学一起去,4个录取,只有他没有被录取;他,杭州第一个五星级宾馆开业的时候去应聘服务员,也没有被录取;他,和24个人一起应聘杭州肯德基,23个人被录取,没有被录取的那个还是他。——他是马云孔子是一个身负重任的政治家,尽管其有胸怀天下的远大志向,其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也是从统治阶级出发,但由于时代背景及社会条件所限,知道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出现地域博大的统一政权,孔子及其学说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1、小人勿用,要以天下为己任中国古代用人的第一个特征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全面性原则,这也是第一条原则。二看胸怀是否广大三看是否有好名声和好朋友四看是否有好心态和修养一看人的志向和趣味2、杀一儆百,改变社会风气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荀子·宥坐》3、做大事者,不可纠缠枝节1、坚定信念,对理想矢志不渝2、颠沛流离,越是困苦越镇定3、发奋自强,在挫折中前进孔子把内在的正直与仁义作为君子内在所固有的品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即使在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的处境和条件下,孔子也特别推崇“安贫乐道”的精神。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1、奉真善美,君子一诺重千金2、明者为师,圣者要以德为先从聪明到大智慧的五个阶段:学,才,理,智,道3、君子爱财,但求无愧赤子心4、做事谨慎,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为人处事追求平和朴实,不标新立异。他平日严于遵循而又持之以恒的是做人的道德原则。在其认为,在我们处事和做事的过程中,不管是朋友之间,还是同事之间,都要推崇坦诚相见的交友法则。1、观人察色,看人不要重外表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愆:音牵):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音谷)《论语·季氏》2、隐而不藏,愚不可及乃智慧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本文标题:孔子的哲学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8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