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高二 逍遥游【课件 含重点词】
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对名利的轻蔑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庄子将死的时候,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庄子说:“我拿天地当棺材,日月当宝璧,星辰当珍珠,万物当随葬的物品,难道我的葬品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弟子们说“我们恐怕老鹰、乌鸦啄食你呀!”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乌鸦吃,埋在地下被蝼蚁吃,夺了那个的食给这个吃,你们怎么那么偏心呀!”面对死亡的安然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其中《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写作背景逍遥游庄子“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课文节选部分是《逍遥游》的主体,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文章对比了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想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北冥()鲲鹏()抟()迁徙()坳堂()草芥()夭阏()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ào)草芥(jiè)夭阏(è)蜩蝉()舂粮()蟪蛄()大椿()斥鴳()泠然()万仞()蓬蒿()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yàn)泠然(líng)万仞(rèn)蓬蒿(hāo)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共有三处:•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笑的对象分别是谁?•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決起而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所以蜩与学鸠认为大鹏要高飞做太多的准备,不够逍遥。即使雄伟如鹏鸟,也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蜩和学鸠为什么要笑大鹏呢?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从哪里读出来的?•反对。•从作者的比喻可以看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说明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原文回答)依靠风力才能飞翔小知不及大知•写“蜩与学鸠嘲笑大鹏南飞”的用意:写蜩、鸠嘲笑大鹏,自鸣得意,与篇首写大鹏展翅的壮观境界相互映衬,借以贬斥那些不懂得什么是逍遥而无所追求的人。斥鴳,为什么要笑大鹏呢?•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在斥鴳眼里,翱翔于蓬蒿之间和“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同样逍遥,又何必舍近求远呢?对于斥鴳,庄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从哪里看出?•反对•从那句话可以看出?•看出:此小大之辩也。•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说叫什么?•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第6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这一段话似与前文重复,思考其有何作用?明确: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看起来内容有重复,其实是《庄子》中常见的“重言”手法。所谓“重言”,陆复明在《庄子音义》中说“为人所重者之言。”即怕人不相信,假借往圣先贤,先辈宿学之口,替自己说话。“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在本文中的运用,可以理解为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在1-6节中还提及了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等,庄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不逍遥。但人们却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作者感到可悲了。作者为什么会发出“不亦悲乎”的感慨?(他们都是不自由的)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从反面进行批判,首先否定能够“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郡”、“征一国者”四种人,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就像斥鴳、蜩鸠一样自视甚高,见识短浅,且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第7节对于宋荣子,庄子又怎么看?•否定•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宋荣子虽然做到了无功无名,不把社会价值放在心上,但是他仍然不能做到「无己」。因为他有己,所以还有自己与别人的分别,才会对第一层人「犹然笑之」。因此庄子才会说「犹有未树也」。列子逍遥吗?•列子是道家的人物,他化除了社会人文的需求,做到了「无功无名」;他将精神放在自然事物上,投入了大自然之中,做到了「无己」。列子虽然随风飘去,但仍有待于风力,仍受到外物限制。•列子和宋荣子固然比前四种人略高一筹,但正像鹏鸟和蜩鸠、斥鴳一样,区别只是“小大之辩”,共同点是“有所待”,还都算不得逍遥游。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形状,其所占空间,所占时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认为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庄子“笑”万物!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需要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及了哪些人?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自居(蜩、学鸠、斥鴳)宋荣子列子淡泊名利、犹有未树超脱于世、犹有所待(大鹏)未达逍遥之境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如何做到“逍遥游”?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无己: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第一层(1-6节):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自由。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虽然有“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结构总结:大小之辩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彭祖——众人第二层(7节):•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逍遥游庄子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物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1)、小知不及大知(2)、小年不及大年(3)、汤之问棘———————补充验证前文(4)、斥鴳之语人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文章的论证思路: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什么才是“逍遥游”↓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主旨——逍遥游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境界我们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样的人格?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苏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大鹏的形象•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艺术特色总结•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先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说明万物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都算不得逍遥游。在否定后,作者阐明正面主张,唯有“无己”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境界。•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使文章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富有传奇色彩。•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随时随地设譬取喻,如用积水负舟来喻说大鹏高飞培风,用外出备粮来喻说智之大小以讥刺二虫等等。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肯定也就没有绝对的自由!《逍遥游
本文标题:高二 逍遥游【课件 含重点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8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