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岁月静好,留住芳华——年度记忆专版2018、1、82017年,他们走了。2018年,也不会再回来了。最近看到多个年终盘点,总结2017年的刷屏热点事件,娱乐圈的风风雨雨,总无一例外占据半壁江山,不管在哪一份总结名单里,对那群离开的人都没有只言片语的提及。黄大年、李佩、周有光、任新民、吴文俊、刘宝琛、陈学俊、申泮文、张忠培、朱英国、南仁东、朱显谟、吕必松、余光中、童志鹏……他们悄悄地离开,没有打扰公众半分,太多的人对他们一无所知。然而他们却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脊梁”,也是最不该被遗忘的存在。1.黄大年1、黄大年2017年1月8日逝世,他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让我国在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且让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的差距少缩短了20年,理论算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黄大年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当时已经是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在英国名利双收的黄大年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回到了国内。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回国十几年,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使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一次他因为高强度工作晕倒,手里却还死死抱着自己的电脑,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他用一辈子践行了这句话。黄大年精神:(1)用“志存高远,心系祖国”铸价值之魂。“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励志做大官”。(2)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铸信念之魂。“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3)用“刻苦钻研,勇于担当”铸行动之魂。“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际干一干。”2、李佩2017年1月12日逝世,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没有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李佩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她还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教材沿用至今。70多岁李佩开始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有人说:“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年老她将毕生积蓄60万全部捐出,她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像是做了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样,捐完就结束了。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周岁。她内心能容下任何湍流,也当得起一声“先生”,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精神贵族。3、周有光2017年1月14日逝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50岁以前,周有光是个经济学家;50岁以后,他成了一位语言学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到了85岁的时候,他又博览群书,研究文化学问题,成为一名启蒙思想家。对他来说,退休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晶报》曾经评论他:周有光是中国最敢讲真话的知识分子。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逝世,享年112岁。他用112年活出了别人的几辈子。4、任新民2017年2月12日逝世,他是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是我国火箭总体设计第一人。他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这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航天。——任新民1948年,法国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任了一位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他就是任新民。执教不到一年,当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时,任新民没有一丝犹豫辞去了美国优越的职业,辗转回到国内,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一生。1975年他连续组织了3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尤其是组织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航天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他依然放不下中国的航天事业,担任载人航天工程论证小组首席顾问,助力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的发展。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从零开始,他把中国首颗卫星送上天。一生倾其所有,只做了航天一件事。5、吴文俊2017年5月7日逝世,他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有很多人帮助我,我数都数不过来。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应当怎么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们的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吴文俊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他年近花甲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终于获得成功。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他曾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但无论获得怎样的成就,吴文俊总是一笑而过,在他看来,还有更多需要他去学习的东西。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曾在每周四举办学术讨论班,那时81岁的吴文俊仍是班上的常客,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新的观念看法。2017年5月7日,吴文俊逝世,享年98岁。希望如吴老所愿: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6、刘宝琛2017年6月21日逝世,他是岩土工程专家,中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及其应用的开拓者,回采了原来大量划为永久损失的国家资源。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刘宝琛主持了国家重点开采的许多项目,均获成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把随机介质理论推广应用于铁矿、金矿、磷矿的开采,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采用了他的理论。担任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时,刘宝琛年事已高,且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但他仍然带病准时上下班,参加各种会议。他还自己出钱设立“院长奖”,以奖励为土建学院争得荣誉的老师和同学,每年坚持培养博士生数人。他年逾花甲,仍然主动下到废矿井考察开采情况及岩层结构,即使知道前路危险,依然不曾有丝毫退却。有人把从事采矿工作、岩土工程的人称为“煤黑子”“土疙瘩”,而刘宝琛却认为,只要能为祖国作贡献,自己心甘情愿当“煤黑子”“土疙瘩”。2017年6月21日,刘宝琛逝世,享年85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7、陈学俊2017年7月4日逝世,他是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锅炉专业,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陈学俊上世纪40年代,国内正处于动荡,陈学俊本有机会去到台湾,名利双收。然而他却坚定选择留在了国内。当中央号召迁至西安、支援大西北建设时,他又果断放弃了上海的房子,举家西迁,这一迁就是60余年。他说:“上海的房子,后来我就送给上海的房管局,那是很值钱,在这个国际饭店后面,那留到现在那很值钱,我不觉得可惜,我支援西北了。”他筹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筹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育人六十余载,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我国动力工业领域的骨干力量,不少人成为有重要贡献的专家、教授。2017年7月4日,陈学俊逝世,享年99岁。报国何止一甲子,离去已近百岁身。8、申泮文2017年7月4日逝世,他是我国第一个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的中科院院士。编写出我国化学界第一部中文教材,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镍氢电池,更为创建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奠定了基础。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化学。——申泮文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申泮文毅然投笔从戎,南下参与淞沪会战,后又重新回到大学继续未完成的学业。1940年申泮文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工系,此后70余年的时间里,他从未离开过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90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给本科生讲课,而且从不迟到。“让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是这位执教化学基础课时间最长的化学家一直以来的梦想。为了编写出“赶超国外最先进的教材”,他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总计70余卷册3000余万字的著作,成为我国最高产的化学家。即使重病在床上不能行走,他还让人把电脑搬到身边,在病房里继续工作,病房里的写字台上总是堆着厚厚的资料。2017年7月4日,申泮文逝世,享年101岁。两袖清风,教书育人无怨无悔,激荡时代潮流;一身正气,书写丹青精彩人生,传播松柏精魂。9、张忠培2017年7月5日逝世,他一手创办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多个地方主持大规模的考古研究工作,后又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推动故宫管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半个世纪前,他的著作《元君庙仰韶墓地》,被海外学者称为研究中国史前亲族组织的典范,打破了“硬套社会发展规律教条的怪圈”。他组织多项大型考古,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系列空白,开创了史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一手创办吉林大学考古专业,使吉林大学后来和北京大学一起,成为两个全国性的重点考古教研基地。10、朱英国2017年8月9日逝世,他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和研究团队选育的红莲型和马协型杂交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上亿亩。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农民生产与生活的疾苦,我要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尽到自己的力量。——朱英国世人皆知袁隆平,何人知晓朱英国?在杂交水稻领域,朱英国的成就可以与袁隆平比肩。朱英国曾和科研人员一起培育出“红莲”第一代,而红莲型、袁隆平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朱英国不仅是一位杂交水稻研究的大家,在研究团队建设和提携后辈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个晚上,病床上的他还在辅导学生。2017年8月9日,朱英国逝世,享年78岁。记住袁隆平,也记住朱英国。11、南仁东2017年9月15日逝世,他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负责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他和团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1984年,南仁东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十余次观测,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天文科学家之一,就在声名赫赫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放弃薪水比国内高300多倍的工资,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于是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为了这句话,他坚持奋斗了22年,从1994年项目预研究到2016年建成,这其中付出的艰辛不言而喻,即使后来身患癌症,他仍旧带病坚持工作。然而在FAST“天眼”建成后的第二年,他永远离开了人间。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在这个满地都是金钱的年代,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12、朱显谟2017年10月11日逝世,他是中国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
本文标题:2018岁月记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9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