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管仲列传》公开课优质课
“高山流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管鲍之交”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挚交千古《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世人鲍叔牙贪贫愚时不肖时怯孝无耻志“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鲍叔知其贤”思考一:你知道鲍叔在什么背景下举荐了管仲?齐襄公即位后,荒淫无道,随意诛杀,人人自危,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齐襄公12年齐国内乱,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国争当齐国国君。鲍叔牙十分着急,力劝小白快速回国,并亲自为小白驾车,日夜兼程赶往齐国边,却被埋伏的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趁势诈死,骗过了管仲,得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鲁庄公方率鲁军护送公子纠行至乾时地方,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大败鲁军,并尽夺鲁国汶阳之地。齐襄公12年,齐桓公打败公子纠,稳定局面,开始治理齐国。这个时候他想任用一直追随自己的鲍叔牙为齐相。鲍叔牙拒绝了,推荐了当年差点要了齐桓公性命的管仲为齐相,称只有管仲才能让齐国称霸,于是欺骗鲁庄公说要杀管仲,成功将管仲从鲁国救出。于是齐桓公封管仲为相国,鲍叔牙为大谏。背景补充:【桓公拜相】“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典故】桓公拜相《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管子•大匡》载:桓公三年,桓公因不听管仲规谏而举兵伐宋,结果败北而归,于是要管仲在国内加强军备。管仲说:“不这样的话,齐国就危险了!”鲍叔牙亦谏曰:“公必用夷吾之言!”在关键时刻,鲍叔牙支持了管仲。桓公五年,宋伐杞,桓公欲举兵救杞伐宋,管仲不同意这样做。当桓公征求鲍叔牙意见时,他毫不含糊地说:“君行夷吾之言!”鲍叔牙再次支持了管仲。思考二:管仲的“贤”体现在哪些地方?(提示:内政、外交)政治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外交上:“贵轻重,慎权衡。”(经济主张)思考三:管仲能够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内因、外因)鲍叔牙的知贤、荐贤和让贤管仲自身的政治才能齐桓公这样的明主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思考四: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是什么?《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孔子本意是以不得俭,不知礼指责管仲器小。司马迁应是基于“知己”观点而提出批判,言下之意乃是认为“管仲,世所谓贤臣”,“桓公既贤”,管仲既是贤臣,桓公又为贤君,君臣遇合,互为知己,这是历史上不可多得,令人称羡的契机,然而管仲不能把握良机辅佐桓公臻致称王,而只称霸诸侯,因此显得器度偏狭。司马迁巧借孔子评论而加以推测,实则对管仲才能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是对管仲未能“平天下”的遗憾。探究:你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中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父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礼赞友朋相知、君臣遇合的知己之情。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的司马迁,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牙那样的知音,多么企盼友朋相知,君臣遇合啊!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贫交行》杜甫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相关链接管仲当了齐国的相国后,首先在经济、内政、军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在改革中,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他强调“仓廉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首先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主张按照土地的好坏,分等征税。齐国靠海,就积极提倡渔盐之利,采取渔盐出口而不纳税的办法。设置盐官、铁官,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齐国生产的盐以及铁器、丝织品供给中原许多国家以达到通货积财、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不久,齐国积累了大量财富,在春秋前期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经济基础。管仲在内政上实行了“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政策,规划全国为工乡、商乡和士乡三种,分别设官管理。并规定士农工商“四民”的固定住处,按人户编制起来,不许任意迁徒和杂处,从而加强了国内的统治。管仲最主要的政策是军制的改革,“作内政而寄军令”。这便是富兵于民,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统一起来,平时进行生产,战时可以打仗。《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子·牧民》“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章句下》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本文标题:《管仲列传》公开课优质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0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