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案表.doc(2-1)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教案系(部):课程名称职业道德与法律授课教师课程类型必修考试授课时间第四周授课对象17电子商务一班、17药物制剂一班、17汽车维修一班、17汽车维修二班授课内容第二课第一节坚强面对生活第一节坚强面对生活教学活动(1)阅读教材提供的节首案例,说说对自己的启示是什么。活动提示方式一:采用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师的引导性提问举例如下:“案例中的人物在心理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自己感觉当前的心情如何?有什么烦恼和困惑吗?”“你认为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是怎样的关系?”方式二:视学生情况,组织开展“案例小品表演”活动。可事先分三组,要求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把案例的内容表演出来。注意提醒学生要对案例内容和情节进行合理补充和加工,使之更具有情境性。◆客观认识自我(1)青春期心理的表现。本部分内容学生应该有所体验和体会,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感受来说明青春期心理的表现,然后引出对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的特殊性的讨论。对青春期心理特征而言,主要应说清“动荡性”“自主性”和“闭锁性”在行为上的表现。特别应注意不能把青春期的正常心理表现看成是心理问题,但要注意预防这种心理现象在某种条件下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通过介绍教材第30页的“案例链接”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简要介绍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相关资料(1)青春期心理特征及其表现:动荡性。在这一时期,同学们的身体发育已达到成人的水平,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还都未成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心理发展和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使我们常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自主性。青春期正处在脱离父母的时期,被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在这个时期,青年人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也有所加强。对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感兴趣,喜欢探听新鲜事,很想像大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褒贬评价。对社会活动的参与也日趋活跃,有一定的自治、自理、自立的要求。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性,思考自己的未来生活,急切地希望像成人那样步入社会,甚至认为通过模仿成人的社会行为,来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获得别人对自己长大的认可,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闭锁性。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不会轻易表露心扉,非常注重自我的所谓“隐私”和“秘密”。教学活动(2)李娜今年刚满15周岁,就读于一所重点职校。她平时活泼开朗,但总是把日记本锁到抽屉里,好像有十分秘密的事。另外,自上初中后,李娜越来越不愿和父母坐在一起聊天。每当父母问她有没有心事时,她总是回答“没什么”。李娜的父母很奇怪,常担心李娜是不是在外面学坏了。莫非她的日记本里有什么秘密的事?有一天,李娜父母看到日记本放在枕头下没锁好,急忙拿出来翻看,只见里面记着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这时恰好李娜从外面回来,看见父母正在看她的日记,脸一下子便白了,她一把夺过日记本冲着父母嚷道:“你们怎能这样?”爸爸妈妈愕然地站在那儿,好一会儿都回不过神来,他们不明白李娜为什么连父母都不信任了……联系青春期心理,你能替李娜的父母解答吗?活动提示可采用教师主导下的集体作答方式,即教师展示案例内容,然后以提问作答方式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要求学生简要说明理由。注意引导学生从“心理的闭锁性”出发,进一步得出“心理闭锁性”原因在于“自主性”的增强。从李娜“暴怒”的表现看,说明了“心理的动荡性”,也就是反应过激。(2)客观了解和评价自己。这部分内容要讲清三个问题:一是“成人感”的表现问题,教师应着重说清如何正确表现“成人感”。在职业学校中,许多同学开始用“世俗”的眼光打量社会,甚至模仿成人的行为来处理人际关系。这种强烈的成人感,一方面,能促使自我独立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认知的偏差,也会导致盲目地模仿,偏激地看待问题,甚至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心理。为此,教师应结合讲课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成人感。要求学生把它作为培养自己独立性、意志力和追求远大理想的原动力。切不能盲目自大,置家长和老师的教导和叮嘱于不顾,养成“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二是“就业需要”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可以联系第一课的有关内容进行讲解。面对“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怎样才能就业”等问题而引发的困惑和焦虑,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这种焦虑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要注意防止使自己处在茫然不知所措之中,甚至在个别方面出现行为退缩、逃避现实的情况。如果说高中学生是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升学”的压力,职校学生则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就业”的压力。三是“成就动机”的问题,讲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追求成就的欲望。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在“成就动机”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为什么我们自己认为我们不行?同样是人生之舟刚刚起航,为什么我们自己降下了前进的风帆?鼓励学生在主动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摆脱这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认识,努力走一条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教学活动(3)按照教材第31页“活动天地”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活动提示教师应事先按照教材上的样式印制表格,保证每个同学有5张。其中1张自己填写,3张请其他同学填写,1张作为自我分析使用。本活动应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展开。其中第一步是自我评价,即“自画像”,第二步是他人评价,即“照镜子”(可让相邻的同学填写,也可自由组合)。需要提醒学生的是,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评价他人,都要独立进行,依据自己的感觉,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地填写,不要随意应付,胡乱对待。也不要询问别人,讨论后填写。如自己不清楚,可以不填该内容。本活动的前两步应在课堂内由教师指导完成,并要求收回其他同学填写的表格。第三步,即自我总结应让学生课后冷静思考后,书面完成。自我总结可作为课后作业。教学活动(4)运用SCL—90量表,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自测活动。活动提示本量表是科学而标准的心理健康状况自测量表,教师可以通过本次活动,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教师应收回问卷和统计表,开展分析和解释工作。本次自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其结果主要用于团体心理辅导,教师应对结果进行保密。如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可把情况介绍给本校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工作。◆学会主动适应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可参见“重点难点分析”部分。要充分说明“学会主动适应”对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1)认清环境的变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变化的内容,体会环境变化对自己心理的影响。因此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让学生以自己的感受为例,说明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环境的改变和人际关系的改变的内容。引出“应该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保持健康的心理”问题的讨论(可结合教材第34页的“媒体聚焦”)。教师不必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变化作过分详细的分析。教学活动(5)“心理适应能力”或“独立能力”的自我认知活动。活动提示教师应事先印制问卷或采用现场投影的方式展示问卷,也可采用教师现场宣读的方式。开展以上自我认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师展开“如何增强自我适应能力”的教学作铺垫。(2)增强自我适应的能力这是“学会主动适应”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因此,这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接受现实、正视现实”和“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三个方面的讲解,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要简单提及,放到第三节加以详细说明。第一,独立生活的能力包括生活上的自理能力、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独立解决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重在鼓励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独立,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养成,在现实的矛盾解决中锻炼。有不少同学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是家长抚爱和照顾的对象,从小缺乏必要的社会适应性训练,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入学时,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家长为孩子提行李、整理床铺、办理各种入学手续,有的家长还不放心,经常到学校来探望,这种“保姆式”的关心,常常会使有的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当父母走后开始独立的生活时,常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不会自己洗衣服,不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不会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从而引发孤独、自卑、苦闷、烦躁等不良情绪,给心理健康带来隐患。这就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第二,“接受现实、正视现实”部分的教学应该注意围绕如何正确看待现实的问题展开。在教学中应首先说明人们不能正确面对现实的原因,常常在于人们头脑中不合理的信念。如一位同学因为没有考上高中而烦恼,而他烦恼的原因实际上来自于“我只有考上高中才能读大学,只有大学毕业才会有出息,现在没有考上高中,对自己来说是人生的重大失败,自己的一辈子也就没希望了”这样不合理的信念。假如他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学校,只要自己努力都会成才,职业教育也是成才之路,只要掌握过硬的岗位技能,自己还是有希望的,不必悲观沉沦”,那么,他就会很快适应现在的环境,努力发展自己。所以,不合理信念是人们正确看待现实的意识障碍,要坚决破除。接下来,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卡片”的内容,分析所列的不合理信念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影响。教学活动(6)讨论教材第36页“资料卡片”中所列的为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活动提示教师可采用分组学习下的“组间竞赛”法:第一步,按分组数确定每组思考回答的内容数,一般每组应思考回答2~3个问题,并使得组间至少有一个内容重合;第二步,要求各组在限定的时间内,围绕各自任务开展讨论,举例说明该想法的不合理性,并简要阐述所带来的问题;第三步,要求每组相继发言,发言结束后请下一组对其重合的内容部分进行评价;第四步,请其他各组针对该组发言的内容,作补充事例说明,每举出一个正确的事例可加1分;第五步,教师根据每组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第六步,教师进行分析并总结。教师在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时候,要注意对一些不易理解或容易混淆的内容开展补充说明,举例如下:第3条,“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应该对他们进行严厉的谴责和惩罚。”这种想法的不合理,首先,在于所谓的“很邪恶、很可憎”是基于自己个人的价值判断的,而这样的判断并非总是客观的。其次,即使这样的判断是充分合理的,那么所谓的“谴责和惩罚”也只是个人的愿望,这个愿望的实现还受制于道德、制度和法律的规定,并需要实施的客观条件。因此,这个想法的不合理并不是说“很邪恶、可憎的人和事,不要谴责和惩罚”,而是在于不能仅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这种现象,形成“只有符合自己愿望的结果才是正确的”思维习惯,这样容易产生“偏执”的心理倾向。第7条,“人们应该对危险和可怕的事随时加以警惕,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毋庸置疑,对危险加以警惕是应该的,但如果过分担心、随时防范,这样的“如履薄冰、命悬一线”的想法会导致过度紧张和敏感,出现反应过度的“猜疑”“妄想”的不良心理。第10条,“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这和第3条是类似的情况,不能理解为“人们不要去关心他人”,而是强调如何正确地关心他人。理解和同情是人际沟通的常用方法,但这并非要使自己沉浸在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难以自拔。正确的做法是在理解同情的基础上,适当劝慰和疏导,帮助他人和自己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否则,就会出现“无来由”的“林黛玉式的伤感心境”,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状态。第三,“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部分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学会改变自己”的重要性,这是积极适应的具体体现。积极适应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不论满意与否,都能发挥主动性,积极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使自己得到发展。例如,有的同学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利用职业学校教学的特点,强化自己的岗位技能,练就了出色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有的同学利用住校的优势,坚持自学,参加国家自学考试,在获得职业学校毕业证的同时,也获得了自学考试的大专学历,等等。消极适应则是个人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具有的发展潜力,其结果是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改变了人。例如,有的同学入校后发现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相对于普通中学而言,比
本文标题: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案表.doc(2-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3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