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中国世系纪年表-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树英风辑录,转载请自觉保留署名魏晋时期纪年(220~420年)自秦统一,经西汉至东汉,我国以中原为中心的统一维持了四百多年。自魏灭亡东汉以后,中原地区又出现了分裂局面,从“三国”至“十六国”(旧称“五胡十六国”),各种势力进入中原争雄,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形势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最剧烈的时期。争斗的趋向是走向统一,争斗的结果,出现了“南北朝”·南北地区相对统一的态势。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国”和“十六国”两段。一、三国时期(220〜280年)东汉末年,各地豪强踞地称雄,互相攻击,最后形成曹、刘、孙三大势力集团。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称帝,国号“魏”,随之刘备、孙权亦先后称帝,国号“蜀”、“吴”,鼎足而立,史称“三国”(见《三国志·三嗣主传》:“(吴)镇西大将军陆凯曰:‘……且三国鼎立以来,更相侵伐。”)至280年,三国相继灭亡,共历六十一年。历来对“三国时期”在时间的划分上,学者就有不同意见,有以曹操挟汉献帝于许昌(196年)为始;有以赤壁之战(208年)为始。魏(220年十月~265年十二月)史又称其为“曹魏”(见《旧唐书·地理志》:“曹魏之时,三分鼎峙。”)其开创者为曹操,曹操以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势渐强,迁汉献帝于许(今河南省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为丞相,号“魏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操死。十月,其子曹丕废汉称帝,国号“魏”【“魏”国号之得名为:地名一封爵名一国名。《资治通鉴·魏纪一》胡三省注:“(曹)操破袁尚得冀州,遂居于邺。邺,汉之魏郡治所。魏,大名也,遂封为魏公……文帝受汉禅,国遂号魏。”】,都洛阳,【黄初二年(22),以长安(今陕西省西安)、谯(今安徽省亳州;!、许昌、洛阳、邺(今河北省临漳西南邺镇)为五都。】辖十三州九十三郡,即今辽、冀、晋、陕、甘、鲁、豫等省及苏、皖、鄂之部分。咸熙二年(265)十二月,魏元帝曹奐让位于司马氏之晋,魏亡。历五主,四十六年。1.世祖文帝曹丕(220年十月〜226年五月)【按】字“子桓”。为曹操次子。中平四年(187)生于谯(今安徽省亳州)。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延康元年(220)正月,父曹操死,遂继为丞相、魏王。行九品中正制。十月,迫汉献帝禅位,于繁阳亭(在今河南省临颍县)即皇帝位,国号“魏”,都洛阳。黄初七年(226)五月,卒于洛阳嘉福殿。在位七年,享年四十岁。六月,葬首阳陵(在今河南省偃师西北之首阳山)。谥“文皇帝”,庙号“世祖”。他在历史上颇具文名,诗《燕歌行》、文《典论·论文》皆很著名,有《魏文帝集》。2.烈祖明帝曹歡(226年五月~239年正月)【按】字“元仲”。为文帝长子。建安十年生。黄初七年(226)五月,文帝病危时被立为皇太子,文帝卒,遂继位。景初三年(239)正月,卒于洛阳嘉福殿,享年三十五岁。在位十四年。葬大石山高平陵(今河南省汝阳县茹店村霸陵山下)。谥“明皇帝”,庙号“烈祖”。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景初元年卿、正月,因见黄龙,“以为魏得地统”,改建正。“以建丑之月(即夏历十二月)为正(月)。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至魏明帝卒,曹芳即位,景初三年十二月,下诏“复用寅正”,“以建寅之月(即夏历正月)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月为后十二月”。3.齐王曹芳(239年正月~254年九月)【按】字“兰卿”。为明帝养子。太和六年(232)生。青龙三年(235)八月,封齐王。景初三年(239)正月,明帝病危时被立为太子。明帝卒后继立,时年八岁。大权落入太尉司马懿之手。嘉平六年九月,为司马懿之子、大将军司马师所废,归藩于齐,在位十六年。晋泰始十年(274)死,享年四十三岁。谥曰“厉公”。史又将其与曹髦、曹奂合称“三少帝”。4.高贵乡公曹髦(254年十月~260年五月)【按】曹髦(mao),字“彦士”。为文帝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正始三年(242)九月生,五年,封郯县(今山东省郯城)高贵乡公。嘉平六年(254)”九月,曹芳被废,郭太后主立其为帝。十月,即位于洛阳太极前殿,由司马师弟司马昭总揽朝政。甘露五年(260)五月,被司马昭舍人成济剌死。时年十九岁。以王礼葬于洛阳西北漉涧之滨。5.元帝曹奂(260年六月~285年十二月)【按】原名“璜”。字“景明”。为曹操孙,燕王曹宇之子。正始七年(246)生。甘露五年六月即位,政事决于司马昭。咸熙二年(265)十二月,被迫禅位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被废为陈留王,迁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北魏亡。晋太安元年(302),卒。享年五十七岁。墓在今临漳县赵彭城村。谥“魏元皇帝”。【蜀】汉(221年四月~263年十一月)东汉末年,群雄割据。黄初二年(221)四月,刘备据蜀称帝。都成都。以复汉为旗号,故国号为“汉”,史称“蜀汉”,通称“蜀”。三国之中,以其最小,辖益、梁两州,共二十二郡,即今四川全省及陕南、鄂西、湘西、黔北、滇北等地。炎兴元年十一月,亡于魏。历二主,凡四十三年。1.昭烈帝刘备(221年四月〜223年四月)【按】字“玄德”。涿县(今河北省涿州)人。延熹四年(160生。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后裔,父为刘弘。少孤贫,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好结交,尤与关羽(今山西省临猗人)、张飞(今河北省涿州人)相好,寝同床,若兄弟。以讨黄巾起兵,先后投公孙璜、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207),三顾襄阳隆中,请出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为其谋士,与孙权联合,于次年十一月,大败曹操于赤壁。继向南占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十五年(210),向孙权“借”得荆州,至此形成曹、孙、刘三足鼎立之势。下年入蜀,继攻下成都,降刘璋。二十四年(219)五月,占汉中,七月,自立为汉中王。黄初二年(221)四月,即皇帝位于武担(今四川省成都西北)之南,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下年六月,“火烧连营”,为吴大败于猇(xiao)亭(今湖北省宜都北章武三年(223)四月,病卒于永安(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城享年六十三岁。在位三年。五月,迁棺成都,八月,葬于惠陵(在今四川省成都武侯祠内)。谥“昭烈帝”。2.后主刘禅(223年五月~263年十一月)【按】字“公嗣”,小字“阿斗”。为刘备之子。建安十二年生于荆州。章武元年(221)五月,立为皇太子。三年(223)五月,即位于成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诸葛亮。建兴三年(225),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叛乱,分设四郡。多次领兵伐魏,希图统一,但未如愿。十二年(234),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炎兴元年(263)十一月,降魏。翌年三月,被迁洛阳,封安乐公,晋泰始七年(271)死于洛阳,享年六十五岁。其墓在今河南省孟津县平乐乡。在位四十一年,蜀亡。吴(222年十月~280年三月)历史上又有“孙吴”,或“东吴”之称,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外连东吴,内平南越。”吴政权的奠基者为孙策,东汉末年在群雄割据中,其踞吴、会稽等六郡。建安五年(200),孙策卒,弟孙权继立。孙权称帝与改元不在一年,黄武元年(222)十月,孙权自称“吴王”(据春秋吴国之地),改元,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史家一般以此为吴建国之年。都鄂,旋改武昌(今湖北省鄂州)。黄龙元年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地辖四州四十三郡,即今之湘江以东、长江以南及长江北岸之部分与闽、粤、桂等地。晋太康元年(280)三月,亡于晋。历四主,凡五十九年。1.太祖大帝孙权(222年十月~252年四月)【按】字“仲谋”。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光和五年(182)生。为长沙太守孙坚第二子,孙策弟。其兄起事江东,他为随从。建安五年。(200),兄死,遂继其业,踞会稽、吴、丹阳、豫章、庐江、庐陵等郡,得张昭、周瑜之助,稳定江东局势。黄武元年(222)十月,自称吴王,改元。与魏、蜀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黄龙元年四月,于鄂城南郊即帝位,九月,迁都建业。在位期间,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与夷洲(今台湾)的联系;又置农官,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郡县,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太元二年(252)四月,病卒。享年七十一岁。葬于蒋陵(在今江苏省南京钟山南麓梅花山谥“大皇帝”,庙号“太祖”。2.会稽王孙亮(252年四月~258年九月)【按】字“子明”。为孙权少子。十三年孙权废太子孙和,立其为太子。太元二年卿)四月,即位,大将军诸葛恪辅政。太平二年(257)四月,始亲政。次年(264)九月,堂弟孙琳废其为会稽王。永安三年自缢,葬赖乡(今河南省鹿邑与安徽省亳州之间)。3.景帝孙休(258年十月~264年七月)【按】字“子烈”。为孙权第六子。嘉禾四年(235)生。太元二年正月,封琅邪王。太平三年(258)九月,大将军孙琳废孙亮,十月,立其为帝,琳为丞相。永安七年(264)七月,病卒。享年三十岁。葬于定陵(今安徽省当涂东)。谥“景皇帝”。4.末帝孙皓(264年七月~280年三月)【按】字“元宗”。别名“彭祖”,字“皓宗”。为孙权之孙,孙和之子。赤乌五年(242)生。永安元年封乌程侯。七年(264)七月,景帝卒,遗诏立孙簞为帝,丞相襥阳兴等改立其为帝。天纪四年三月,在晋军打击下降晋。吴亡。三国至此告终。四月,其封归命侯,迁洛阳。太康四年(283)十一月死,享年四十二岁。据《三国志》注引《吴录》曰:葬河南县界(据《建康实录》在洛阳邙山)。〓公孙渊(237年七月~238年八月)(建有年号:绍汉)【按】辽东襄平(今辽宁省辽阳)人。《三国志》有传。为公孙度孙,公孙康子,公孙恭侄。魏文帝曹丕卒时,其叔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太和二年(228),渊夺叔之位,魏明帝曹叡拜其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然其不安其职,暗中通吴,孙权封其为燕王。渊又恐吴地远隔,势力不及而不敢明受,乃斩吴使而献至魏,魏明帝遂拜其为大司马,封乐浪公,领郡如故。明帝知其必反,于景初元年(237)派兵征之。据《资治通鉴》:是年七月,“渊遂发兵反……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置百官”。越年,魏明帝派司马懿前往镇压。八月“壬午,襄平溃,渊与子(公孙)修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斩渊父子于梁水之上。(司马)懿既人城,诛其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余人,筑为京观。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皆平”。拓跋鲜卑(220~315年)又作“托跋鲜卑”。本为鲜卑的一支。据《魏书·序纪》:“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案:蒙语同音异记,直译“土墩”,意译“地主”】原居大兴安岭北段。相传远祖名始均,传六十七世至毛;后又经贷、观、楼、越,至推寅,南迁于呼伦湖一带;又经利、俟、肆、机、盖、侩至邻,再度南迁至匈奴故地阴山一带。又经诘汾至“始祖”力微(220~277年在位),方有确切纪年(《序纪》云:“元年,岁在庚子。”),并内迁至今河北省怀来以西地区。经十余年,鲜卑诸部渐聚。三十九年(258),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并取得鲜卑诸部统辖权。经六主,至拓跋猗卢八年(315)称“代王”,史家习惯称是政权为“代”,本年表分别作表。成帝拓跋毛,前207-前204年在位(追谥)节帝拓跋贷,前204-前175年在位(追谥)庄帝拓跋观,前175-前130年在位(追谥)明帝拓跋楼,前130-前81年在位(追谥)安帝拓跋越,前81-前41年在位(追谥)宣帝拓跋推寅,前41-公元13年在位(追谥)景帝拓跋利,13-55年在位(追谥)元帝拓跋俟,55-105年在位(追谥)和帝拓跋肆,105-114年在位(追谥)定帝拓跋机,114-159年在位(追谥)僖帝拓跋盖,159-180年在位(追谥)威帝拓跋侩,180-209年在位(追谥)献帝拓跋邻,209-213年在位(追谥)圣武帝拓跋诘汾(拓跋邻之子),213-218年在位神元帝拓跋力微(拓跋诘汾之子),219-277年在位文帝拓跋沙漠汗(拓跋力微之子),未在位,仅为追谥章帝拓跋悉鹿(拓跋力微之子),277-286年在位平帝拓跋绰(拓跋力微之子),286-293年在位思帝拓跋弗(拓跋沙漠汗之子),293-294年在位昭帝拓跋禄官(拓跋力微之子),294-295年在位桓帝拓跋猗迤(拓跋沙漠汗之子),295年在位穆帝拓跋猗卢(拓跋沙漠汗之子),295-316年在位1.(始祖神元
本文标题:中国世系纪年表-魏晋南北朝时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6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