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角色的含义角色最初是有拉丁语rotual派生出来的,这一概念最初在学术著作中出现实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的《论表演哲学》文中,他就提到了“角色扮演“的问题。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角色“一次词才专门用来谈论角色问题。在此之前,角色一直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美国社会学家G.米德和人类学家R.林顿较早地把“角色”概念引入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中。社会角色: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包括了三个含义:•1、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2、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决定的;•3、是符合社会期望的。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根据角色存在的形态的不同:理想角色:社会对某一社会角色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属于社会观念的形态。领悟角色:个体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的理解。属于个体观念的形态。实践角色:个体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而在执行角色规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属于客观现实形态。先赋角色:不必经过角色扮演者的努力,而由先天因素决定或由社会所规定的角色。有两种先赋性角色: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的由社会规定的,如世袭继承的自致角色:或称获得性角色,社会个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进入某一社会位置后所扮演的角色。如通过考试而成为大学生,通过竞选而当上总统或总理等。(二)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的取得,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规定性角色(或正式角色):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不能随心所欲。•如:政府外交官、法官、议员。•开放性角色(或非正式角色):个人可以根据对自己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自由的履行角色行为。•如:父亲、朋友、非正式群体的自然领袖。(三)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制约程度的不同:支配角色:具有支配他人权利的角色。被支配角色:受他人支配的角色。(四)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关系(五)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功利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利益的。•表现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的目的不是报酬的获得,而是个人表现的满足。(六)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参与程度与角色类型角色实例1、0度参与街上行人、电影院的观众2、漫不经心参与浏览商品的顾客3、传统仪式性参与婚丧仪式中参与之亲友4、生物性参与母亲对子女、专心致志的科学家、虔诚的教徒5、神经质型深度参与职业赌徒6、情迷意乱的参与深恋的情侣7、精神与外物合一的参与神灵附体的道士第二节角色理论•角色理论(roletheory)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其大致分为两个取向:•一种是对角色理论持结构性观点,成为结构角色论•一种是采用过程的研究策略,称为过程角色论结构角色论•代表人物:R.林顿主要观点:R.林顿认为,角色概念是用作构造其关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石。•在结构角色论者看来,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与此地位相关的社会期望规定好的,他承担角色的过程不过是这种被结构化的行为的释放过程。•结构角色论认为的期望有三种:•剧本期望即社会规范对于不同位置上的角色的期望。•其他演员期望即行动者在某种情境中与之互动的其他行动者的期望。•观众期望行动者的参照群体,即行动者认同其规范的、视为重要的“一般化他人”组成的群体。过程角色论•代表人物:J.特纳主要观点:•过程角色论者提出,由于角色是通过互动创造的,而互动是一个过程,因此只有从动态、从角色扮演的全过程来分析角色,才能建立合理的角色理论。在这一过程中,行动者并不是被动地受制于情境和结构的,他也能够通过互动主动地界定情境并对社会结构发生影响。结构角色论R.林顿剧本先定人是被动的在静态中解构过程角色论J.特纳无先定的剧本人是主动的在过程中互动对比第三节角色行为模式一、角色学习(RoleLearning)二、角色扮演(Role-taking)三、角色冲突(RoleConflict)一、角色学习•角色学习(roleleraning)是劫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包括两个方面:角色观念和学习角色技能。•角色观念: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角色观念的内容:•一、角色地位观念•二、角色义务观念•三、角色行为观念•四、角色形象观念•学习角色技能:学习顺利完成角色扮演任务,履行角色义务和权利,塑造良好角色形象所必备的知识、智慧、能力和经验等。•角色学习是综合性学习。•角色学习是在互动中进行的。•角色学习是随着个人的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学习。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roletaking)是指人们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而表现出来的行为。(一)社会学视角:互动与表演在米德的理论体系中,这种角色扮演能力也被称为“心灵”,它包括:(1)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2)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3)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这种被称为“心灵”的东西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过程之中、在社会互动的经验母体之中产生和发展的”,其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即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通过环境中其他人发出的姿态来解读这些人的意向,具备这种能力是心智成熟的先决条件,也是人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米德的论述是有关角色扮演的较早的阐述,但他只是抽象的论述了角色的扮演,而未触及角色扮演的具体情形。•知道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的出版才出现了有关角色表演的具体而完整的论述•戈夫曼对角色扮演进行了非常具体的研究,提出了“戏剧理论”。•他在研究中引入了“观众”“门面”“前台”“后台”等一系列舞台用语。•“观众”是对角色扮演发生影响的其他人•“门面”有周围环境,角色扮演者的个人外貌以及行为方式组成•“前台”与“后台”是根据角色在于观众的互动中所处的位置而区分的。在“前台”要求角色扮演者严格按角色行动,二在“后台”则没有这种要求。•戈夫曼的分析对于角色扮演显然具有较大的操作价值,但是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还原为舞台上的表演,过于重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力在角色扮演中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歪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有的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理论对“角色扮演”的论述离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形仍有相当的距离。(二)心理学视角:技术与手段•在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扮演被认为是一种技术手段,是指将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三、角色冲突角色冲突(roleclnflict),是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有两种表现方式:•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角色规范化•角色合并法•角色层次法四、角色偏差•角色偏差(roledeviance)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行为偏离社会期望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个人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其所受到的外部对待、评价与角色期望、其内在的自我概念系统、动机机制以及表现于外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后果,都偏离了特定社会身份要求的一般模型。•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能否能够产生积极的行为和效果,不是取决于系统中的某一因素,而是取决于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运动的倾向性。第四节性别角色差异•一、两性差异•二、性别角色差异•三、性别差异理论一、两性差异(一)生理差异•人体差异•基因差异•性激素差异(二)心理差异•行为差异•脑力差异•个性差异二、性别角色差异(一)个性和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攻击性(侵犯行为)•——支配性(支配行为)•——自信心(自我评价)•——人际交往(交往方式、交际空间)(二)智能方面的差异(三)成就方面的差异三、性别差异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生殖阶段的性别转化)•埃里克森的内部空间观(男性崇尚外部空间;女性崇尚内部空间)2、文化人类学理论米德认为,性别差异取决于社会文化,男女两性心理的特点是因为学习和吸收了由社会传统继承下来的文化模式的结果。•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直接强化、模仿、观察学习是性别角色定型的基础,通过社会化才能学习到性别角色。4、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认为儿童大约4—6岁时就具备了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自认(即知道自己永远是男性或女性,并主动地与通行榜样认同),这是获得性别角色的关键和基础。总之,科尔伯格把性别角色的获得理解为内部的认知过程,理解为主要由自我推动的主动过程。由于智力的成熟和发展,儿童可以达到自我的社会化,自己选择与性别合适的行为。5、性别发展阶段理论•布洛克(C.H.Block)•性别角色的发展有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与儿童道德的发展阶段平行。•——前习俗阶段(性别常识缺乏,不能达到性别自认)•——习俗阶段(了解、遵从性别角色的规则)•——后习俗阶段(建立性别角色的价值标准)以上五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性别差异形成的基础。它们有各自的理论前提: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自然遗传的因素,社会学习理论和文化人类理论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认知社会化理论强调有机体内部状态和文化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性别发展阶段论注重考察性别角色的开端、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8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