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王政复辟到19世纪英国戏剧
王政复辟至十九世纪的英国戏剧一、王政复辟时期的英国戏剧二、18世纪50年代的英国戏剧三、19世纪的英国戏剧一、王政复辟时期的英国戏剧•革命政府禁止了戏剧,但私人组织的娱乐演出并未禁绝,W.达文南特的“娱乐表演”《围攻罗得岛》(1656)实际上是英国第一部歌剧,在这次演出中英国第一次出现女演员。•1662年查理二世复辟后取消了禁戏令。这时的戏剧主要是为伦敦的上层人物提供一种时髦的娱乐,而一般的剧院只有两家。1662年重建的朱瑞巷剧院已具备了现代剧院的基本形式,并有了布景。这时出现了大量的“复辟”期喜剧作品,比较重要的有G.艾特利吉的《风流人物》(1676)、W.威彻利的《乡下女人》(1675)。一、王政复辟时期的英国戏剧•它们描写贵族的风流放荡生活,也反映家庭和婚姻问题,其中可以看到法国戏剧的影响和对莫里哀的模仿,被称为“风俗喜剧”。•J.德莱顿是复辟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他所写的“英雄剧”《奥伦-蔡比》(1676)等,表现了主人公的爱情与责任的冲突。德莱顿又是英国戏剧理论的开创者,他的《论戏剧诗》(1668)结合英国戏剧创作的实际,阐发了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观点。•另一位悲剧家是T.奥特韦(1652~1685),他的两部较好的作品是历史悲剧《威尼斯得免于难》(1682)和家庭悲剧《孤儿》(1680)。一、王政复辟时期的英国戏剧•从“光荣革命”到“戏剧检查法”从“光荣革命”到“戏剧检查法”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在英国确立并得到稳定发展。但戏剧无大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激烈的党派斗争不利于戏剧创作,一方面是作家们的兴趣转向了报刊及小说。但W.康格里夫、J.万布勒等人的作品使风俗喜剧继续盛行。它们讲究技巧,语言俏皮,但内容狭窄,风格夸张,对贵族生活的腐化堕落津津乐道,粗俗而缺乏道德标准,从而引起一些观众和批评家的不满。一、王政复辟时期的英国戏剧•J.科利尔撰写了《略论英国舞台的不道德和猥亵》一文进行抨击,引起了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争论。•此后,G.法夸尔的《募兵官》和《纨绔子弟们的诡计》等作品注意到道德影响,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分,并带上了感伤色彩。著名的劝善报刊文学作家R.斯梯尔也写过《有良心的情人》等几部喜剧,道德劝诫的倾向和感伤主义成分更为明显。一、王政复辟时期的英国戏剧•诗人J.盖伊的《乞丐歌剧》(1728)是英国歌剧中最早的经典作品,曾轰动一时;《乞丐歌剧》以一种明快的抒情风格描写下层群众的生活。但它也从政治上批评了当时的首相R.瓦尔浦,其续集《波莉》(1729)因此被政府禁演。•盖伊之后,H.菲尔丁的喜剧《巴斯昆》(1736)和《1736年历史纪事》(1737)包含着更明显、更强烈的政治讽刺,揭露了辉格党政府的腐败,引起了统治集团的惊恐。1737年,瓦尔浦颁布了“戏剧检查法”,菲尔丁和其他一些作家从此转入小说创作。这一法令极大地阻碍了英国戏剧的发展,此后100多年中,伦敦只剩下两座剧院,戏剧基本上处于萧条冷落的状态。二、18世纪中叶的英国戏剧•从18世纪50年代起,感伤主义日益盛行,感伤主义喜剧也占领了舞台。•H.凯利、R.坎伯兰等人的作品多愁善感、无病呻吟,把戏剧引向绝路。70年代,O.哥尔德斯密斯的《委曲求全》、R.B.谢里丹的《情敌》和《造谣学校》使观众耳目一新。•它们虽然也受了感伤主义的影响,但都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描绘了当时外省资产阶级的生活,并且避免了王政复辟以来英国戏剧常见的粗俗和狭隘。这3部作品使没落的风俗喜剧重现光彩。二、18世纪50年代的英国戏剧•当时英国文坛的领袖人物是S.约翰逊,他也写过剧本,对戏剧的最大贡献是主编了《莎士比亚戏剧集》。他虽是个古典主义者,但在其《序言》中却为莎士比亚违背“三一律”进行辩护,强调想象在戏剧创作中的作用,并且指出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些观点把英国戏剧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二、18世纪50年代的英国戏剧•18世纪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表演比剧本更重要。这一世纪产生了不少优秀演员。最著名的D.加里克以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表演才能出色地扮演了许多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他又是朱瑞巷剧院的经理兼剧作家,与人合作的感伤喜剧《秘密婚姻》久演不衰。S.K.席登斯(1755~1831)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演员之一,她扮演麦克白夫人的技艺被称颂一时。三、19世纪的英国戏剧•浪漫主义•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在欧洲兴起。英国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诗歌和小说领域,但对戏剧也有影响,即产生了当时统治着英国舞台的情节剧。情节剧从法国传入英国开始音乐成分十分重要,对话也有音乐伴奏,后来音乐不再成为重要因素,而以曲折离奇、富有浪漫色彩的情节和富丽堂皇的布景吸引观众。情节剧日益商业化,许多严肃的作家对此不满;同时,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开展,学术界对莎士比亚的评价越来越高。三、19世纪的英国戏剧•1843年,“戏剧检查法”被废除,剧院和观众不断增加,但作家更致力于小说创作,戏剧领域并无优秀作品。情节剧走向末路,剧院里上演的剧目大多是法国戏剧,或从司各特等人的小说改编的剧本。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在上演,但大多数演员地位低下,缺少修养,对莎剧的理解肤浅,还随意删动。E.吉恩(1787~1833)是少数优秀演员之一,他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和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物。三、19世纪的英国戏剧•从60年代起,英国戏剧逐步出现了一种现实主义倾向,T.W.罗伯逊的社会喜剧带来了第一股新鲜空气,他的《社会》(1865)、《等级制度》(1867)描写下层群众的日常生活,揭露和讽刺了社会弊病,语言也自然朴素。•从70年代起,W.阿契尔等人把H.易卜生戏剧陆续翻译介绍到英国,80年代,伦敦演出了易卜生的《群鬼》和《玩偶之家》。在易卜生的影响下,一些剧作家创作了英国的社会问题剧。三、19世纪的英国戏剧•H.A.琼斯的《圣人和罪人》(1884)、《经纪人》(1889)都描写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讨论宗教和道德问题,引起普遍的注意。A.皮奈罗(1855~1934)的《第二位坦科雷太太》(1893)在英国以及法、德、意等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情节剧的外衣下包含着严肃的社会内容。罗伯逊、琼斯和皮奈罗给长期沉闷的英国戏剧界带来了生气。与此同时,欧洲大陆正在形成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戏剧潮流。除易卜生外,H.贝克(1837~1899)、G.豪普特曼(1862~1946)、А.П.契诃夫(1860~1904)等人的剧作也都先后影响了英国戏剧界,英国戏剧的复兴正在酝酿之中。阿契尔、琼斯、萧伯纳(1856~1950)的一系列戏剧评论或论文为这一复兴进行了理论准备。TheBeggar'sOpera•TheBeggar'sOperaisaballadoperainthreeactswrittenin1728byJohnGay.Itisoneofthewatershed(分水岭)playsinAugustandramaandistheonlyexampleoftheoncethrivinggenreofsatiricalballadoperatoremainpopulartoday.Balladoperasweresatiricmusicalplaysthatusedsomeoftheconventionsofopera,butwithoutrecitative.•AccordingtoTheNewYorkTimes:Gaywrotetheworkmoreasananti-operathananopera,oneofitsattractionstoits18th-centuryLondonpublicbeingitslampooningoftheItalianoperastyleandtheEnglishpublic'sfascinationwithit.•Insteadofthegrandmusicandthemesofopera,theworkusesfamiliartunesandcharactersthatwereordinarypeople.SomeofthesongswerebyoperacomposerslikeHandel,butonlythemostpopularofthesewereused.Theaudiencecouldhumalongwiththemusicandidentifywiththecharacters.Thestorysatirisedpolitics,povertyandinjustice,focusingonthethemeofcorruptionatalllevelsofsociety.TheBeggar'sOpera•《乞丐歌剧》于1728年1月29日在伦敦首次制作演出,剧词出自盖伊之手。这部作品在英国与美洲的殖民地都获得空前的成功,并孕育出由对话与熟悉曲调交织而成的新歌剧类型“叙事歌剧”。•剧中的69首歌曲包括叙事音乐与通俗的曲调,以及珀塞尔与亨德尔等作曲家的作品;编曲据说是出自德国作曲家佩布许(J.C.Pepusch)之手。《乞丐歌剧》挑战意大利歌剧在伦敦剧院的主宰地位,并对这一类型的歌剧加以讽刺。《乞丐歌剧》的另一挖苦目标是当时的首相华尔坡爵士和他的腐败政体。•剧中的Macheath是个著名的强盗,也是搞女人的能手,他后来能免于被吊死,是为了“顺应快乐结局的舆情口味”。•《乞丐歌剧》曾在不同的编排形式下多次重新上演,特别是奥斯丁(1920)、布里顿(1848)与布利斯(1953)等人的编曲尤为有名。怀尔的《三便士歌剧》由布烈希特写词,是新的音乐版本。•1728年在伦敦上演了一部由约翰·佩普施(Pepush)改编的《乞丐歌剧》(原作者约翰·盖伊)。这部三幕叙事歌剧的中心情节是小偷马其什的爱情波折故事。它表面上保持了假面剧的形式,但选用了69首市井流行曲调和著名作曲家的歌剧曲调,其中有源自巴洛克歌剧中的咏叹调,有的取自苏格兰、爱尔兰古老歌曲音调,也有不少基格舞曲。歌唱与说白轮流出现。它以叙事手法为主,对社会事件进行讽刺。有时模仿意大利歌剧演员的惯常动作进行揶揄。这部歌剧成了以后出现的民谣歌剧的开山祖。•此后,英国民谣歌剧盛极一时,反映了英国人普遍反对外国歌剧的文化倾向。18世纪中期以作曲家托马斯·奥古斯丁·阿恩和其他一些作曲家编创的一些具有感伤而浪漫情怀的民谣歌剧最为有名。至18世纪末,这种喜歌剧样式则不再采用既有曲调,而成为全部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到了20世纪,有些作曲家,如弗雷德雷克·奥斯汀、爱德华·登特以及本杰明·布里顿的不同改编本使人们以更新的审美眼光了解《乞丐歌剧》。•我国戏曲采用的也是类似英国的民谣歌剧和法国滑稽歌剧那样以既有声腔曲牌填词的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这种创作方法并没有形成主流,而我国却延续到21世纪。•约翰·盖伊•编辑•约翰·盖伊Gay,John(1685~1732)英国诗人兼剧作家。•约翰·盖伊•出身于得文郡一古老的破落家族,曾在伦敦从绸缎商当学徒,但很早就放弃。不久与人合办《英国阿波罗》期刊。诗集包括《乡村游戏》(1713)、《琐事》(1716)。最有名的叙事歌剧是《乞丐歌剧》(1728),前后共演出六十二场,是当时演出最久的剧目。此剧的音乐是由佩普什(JCPepusch,1667~1752)所作,是一篇小偷和拦路强盗的讽刺故事,意在反映社会道德的堕落;此剧的成功象征了音乐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后来被布莱希特(BBrecht)和韦尔(KWeill)改编成《三便士歌剧》(1928)。死后葬在西敏寺。R.B.Sheridan•RichardBrinsleyButlerSheridan(30October1751–7July1816)wasanIrishplaywrightandpoetandlong-termowneroftheLondonTheatreRoyal,DruryLane.HeisknownforhisplayssuchasTheRivals,TheSchoolforScandalandATriptoScarborough.•Forthirty-twoyears
本文标题:王政复辟到19世纪英国戏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1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