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婴儿是怎样对其周围的人产生爱的
婴儿是怎样对其周围的人产生爱的?婴儿与照料自己的人之间的爱是迅速形成的还是渐渐发展起来的?最初的关系14级应用心理学崔鲤跃刘赛君缪泽宇王琪航印记根据对动物观察所见,洛伦茨在1937年发表《鸟类世界的伙伴》一书,首次报告他所发现的雏鸭印记现象。所谓印记(imprinting),是指某些动物在初生婴幼期间对环境刺激所表现的一种原始而快速的学习方式。洛伦茨发现,刚孵出的雏鸭对最早注意到的环境中会移动的客体,随即表现出跟随依附的行为,如在它面前出现的是母鸭,雏鸭会跟随,如出现的是母鸡或人甚至是移动的玩偶,它也会跟随。从表面看,动物此种原始性特殊反应与其生存本能有关,但就雏鸭也跟随其他客体的现象看,显然不是动物的种族遗传,而是后天学习。洛伦茨进一步发现,动物的印记现象有三个特征:1.印记只在出生后某段时间内发生,刚孵出的雏鸭雏鸡等禽类的印记现象,只能在一天之内发生,超过30小时印记将不会发生。2.印记为一种后天的学习行为。那么一旦形成,也有可能因为后期环境的改变而改变。3.印记虽属学习,但此种学习并不需要像行为主义所说的强化作用。哈洛的恒河猴实验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婴儿在出生后短期内没有形成对母亲的依恋,这无关紧要,因为这与洛伦兹所研究的小鹅不同,他们还不会爬行并离开。但当婴儿在出生半年后开始爬行时,他们就形成了与母亲(或其他主要照料者)间的排他性关系。这时婴儿就能保持与母亲的接近,并不断引发母亲照料的行为。父亲在照料婴儿中的作用传统上,在婴儿出生后最初几年中,父亲在对婴儿的直接照顾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事实上对于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中的儿童来说,父亲只是其童年生活中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男子穿着围裙为全家人做饭洗衣服被视作一件糟糕的事情。长久以来,妇女都被认为具有不同于男性的:特别适合于照顾婴儿与孩童的品质,因此人们认为应该由其母亲来照顾,而男子是不能恰当地提供儿童所需的照顾的,他们注定缺少某些东西---毕竟他们缺少“母性本能”。在本世纪60年代,鲁道夫-谢弗和佩吉-埃莫森对苏格兰格拉斯哥地区及其附近的儿童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一系列依恋研究后发现,有相当多的儿童最爱的并不是他们的母亲。在一项研究中,近三分之一的一岁半儿童最依恋他们的父亲;有一些儿童则同等程度地依恋于父母双方或更多的人;将近一半最依恋他们的母亲。婴儿最爱的是那些对他们的需要最敏感并能迅速予其满足的人。所以,照料的品质才是引发爱的重要因素。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大部分孩子从七八个月起,就会明显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甚至更早。三四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够区别熟人与陌生人的不同。进而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及逃避的反应。等到宝宝长到五六个月大的时候,会认定一个特定的对象,与他产生密切的依附关系,这个对象通常是与宝宝最亲密的妈妈。他的眼睛会一再地搜索妈妈,看到时,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要妈妈一离开,宝宝就会出现害怕和哭泣的行为。郭云鼎表示,这是分离焦虑症的表现,主要是与宝宝的认知能力有关。一般成人具有物体恒存的概念,但是宝宝却还没有发展出来,在他的认知里,物体离开久了就等于是完全消失,他必须感觉到物体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根据学者研究,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辨认养育者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后7个月,逐渐依恋养育者,这是婴幼儿安全感的来源。陌生情境法过程是由母亲带婴儿进入实验场所(陌生环境),实验者作为陌生人出现在实验场所里,但不干涉母子的活动,片刻后母亲独自离开,由婴儿单独与实验者相处,由实验者观察婴儿的表现,再片刻后母亲返回。实验者记录这个过程中婴儿从始至终的行为和情绪表现情况。这个测验给婴儿提供了三种潜在的难以适应的情景:陌生环境(实验场所)、与亲人分离和与陌生人相处,通过测验来研究婴儿在这几种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的探索行为、分离焦虑反应和依恋行为等。陌生情境法陌生情境大体包含8个片段(episode):片段现有的人持续时间情境变化.1母亲、婴儿和实验者30秒实验者向母亲和婴儿作简单介绍2母亲、婴儿3分钟进入房间3母亲、婴儿、生人3分钟生人进入房间4婴儿、生人3分钟以下母亲离去5母亲、婴儿3分钟以上母亲回来、生人离去6婴儿3分钟以下母亲再离去7婴儿、生人3分钟以下母亲回来、生人离去8母亲、婴儿3分钟母亲回来、生人离去解决幼儿分离焦虑?1.减少幼儿的依赖性家长要对分离焦虑有正确的认识,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尽量设法使孩子感到分离不那么突然,比如提前带孩子去熟悉幼儿园或在入园初期提前一些接幼儿回家,同时努力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好感。家长可以耐心地告诉幼儿,幼儿园是多么有趣,不仅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游戏,老师、阿姨还会带大家做很多有意义的活动,爸爸妈妈希望自己的宝宝在这里玩得高兴,并学到更多的东西。当幼儿通过观察和感觉,确定家长仍然爱自己,家人很安全,幼儿园老师喜欢他,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很有意思的时候,分离焦虑就会逐渐消失。当幼儿第一次去幼儿园,因为不习惯离开父母或因为惧怕陌生环境而哭闹的时候,家长不应当场恐吓或硬逼幼儿进入幼儿园,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达到目的:一是先用置之不理的办法等幼儿停止哭闹,然后和他讲幼儿园的好处、劝说幼儿入园,二是用上面故事里壮壮爷爷的方法,暂时陪伴幼儿,让他既熟悉新环境,又没有立即和家人分离,直到习惯新环境为止。解决幼儿分离焦虑?2.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性幼儿在家的生活与在幼儿园的生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家里的作息时间随意性很大,而在幼儿园,幼儿要遵守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在家里,一切生活行动随随便便,在幼儿园,幼儿要服从集体生活的规则;在家里,幼儿稍有表示,成人会马上满足其要求,而在幼儿园很难做到这点;在家里,幼儿几乎可以占有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在幼儿园需要分享和轮流使用,同时需要一定的自理能力。这一点使幼儿在刚入园时感到很不适应。上述家园生活的差异,一类是由家庭自然带来的,另一类则是家庭教育不当所形成的。因此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措施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种种要求,主动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在家里看电视,吃饭、起床、玩玩具、睡觉等都应有一定的时间;要学会自己穿衣服,饭前便后自己洗手,特别是要常在休息日的时候带幼儿到亲友家做客,让幼儿和亲友家的小朋友一起玩。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首先要提高认识,加以重视,并且注意创设条件,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让孩子懂得分享和轮流,找机会操作和实践等。解决幼儿分离焦虑?3.用爱心和技巧教育幼儿对于3岁多的幼儿来说,要解决上述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家长不但需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而且要掌握教育技巧:要耐心倾听幼儿说话,以便真正了解他们在幼儿园的活动情况和真实感受;主动加强家园联系,掌握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找到幼儿的优点和缺点;避免在孩子面前随意议论老师,流露对老师的不满情绪,以免影响师生关系;当孩子感到受委屈的时候,家长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全面了解事情真相,并客观地分析;家长可以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保证较好的效果。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婴儿是怎样对其周围的人产生爱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20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