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生态产业链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研究
1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生态产业链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研究王积超西部民族地区①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该地区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区的271家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该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生态产业链循环经济作者:王积超,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地址:北京市,邮编100081。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开发和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或可再生资源,进行清洁生产,以实现污染的最小化;另一种是建构生态产业链,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特色饮料食品、大型机械、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由于依托的区域资源及因此而形成的行业特征,多数企业走的是多元化发展战略,建构生态产业链是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关于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始于美国学者弗罗斯科和盖洛普勒斯对制造业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研究。②其后,格雷德尔、艾伦比、艾瑞斯等人分析了生态产业链的技术、组织结构和物流平衡等问题。③我国学者冯之浚、刘京辉、王兆华、孙果宋、黄科林、罗宏等人对企业生态①本文中的西部民族地区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所规定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而来,主要指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②ForoschRA:GallopoulosNE.Strategiesformanufacturing.ScientificAmerican(SpecialEdition),1989,261(3):144-152.③GraedelT.E,AllenbyB.R.IndustrialEcology[M].NewsYorkPrenticeHallPress,1995:108-109;AyresR.U.IndustrialMetabolism:TheoryandPolicy,theGreeningofIndustrialEcosystems,inAllenbyB.R.,RichardD.J.:TheGreeningofIndustrialEcosystems.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ng,1994.2产业链的概念界定、类型及其建构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①。唐晓华、陈瑾瑜等学者研究了生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博弈、信息沟通与合作,指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需要通过外部环境促使生态成本内部化,加强监督管理、信息沟通与合作。②苑清敏、周科平、郑季良等学者则对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实践展开了研究,如苑清敏对虚拟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及风险防范措施的探讨③;周科平对煤炭采掘加工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分析④;郑季良对生态工业园区内不同企业之间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实践、保障体系、政策支持的研究,等等。⑤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重要性、稳定性、技术研发、企业合作、政策支持等宏观层面,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也为相关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研究尚有三个方面的缺憾:(1)尚没有学者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如何参与到不同层面生态产业链构建进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填补这一空白;(2)当前只有学者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技术进行描述性研究,而没有针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如何建立自身的研发体系,以构建生态产业链进行系统的研究。(3)没有将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与该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布局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这三个方面恰恰是当前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拟以西部民族地区在本地经营的271⑥家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数据截至2007年12月已公开发布的资料,下同),来分析该地区企业生态产业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这些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以弥补前述研究之不足。①参见左铁镛、冯之浚:《日本的循环型经济与社会·序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黄海峰、刘京辉等编著:《德国循环经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王兆华等著:《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0期;孙果宋、黄科林:《循环经济中工业生态产业链构建——以广西优势资源木薯为例》,《化工技术与开发》2006年第35卷第11期;罗宏等著:《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证》,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155页。②参见唐晓华、王广凤、马小平:《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11期;陈瑾瑜、王朝全:《博弈论在构建生态产业链中的应用分析》,《生态经济》2007年第10期。③参见苑清敏、葛春景:《虚拟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研究》,《生态环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④参见周科平、胡小龙:《矿区生态产业链延伸风险及其控制分析》,《中国矿业》2007年第16卷第11期。⑤参见郑季良、陈卫萍:《我国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构建模式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9期。⑥文中的数据,除特别注明的以外,均根据沪、深两个证券市场上,上市企业公开发布的新闻、记者采访手稿、财务公报等资料整理而来,后文相同的情况不再一一注明。3一、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现状西部民族地区不少企业通过构建生态产业链,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产业链的过程中,尚存在部分企业盈利能力弱、技术落后、空间布局分散等不利因素,需要逐步予以克服。(一)不同产业领域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状况分析西部民族地区企业主要分布在农林、建材、矿业、能源、化工、医药、饮料食品、房地产等产业领域,造纸、纺织、旅游、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制造业等产业领域也有一定分布。在我们作为样本研究的271家上市企业中有124家企业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其中有85家企业构建了生态产业链①,具体情况如下:第一,农林、建材、矿业、能源、造纸、化工等生产资料生产领域的企业大多都构建了生态产业链,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表1:生产资料生产领域的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情况企业类型上市企业数量占西部民族地区上市企业总数的比例构建了生态产业链的企业数量占本类型企业总数的比例农林企业248.862083.33建材企业②228.121672.73矿业企业③5721.034070.18能源企业5821.403763.79造纸企业82.95562.50化工企业5018.452958.00注:本表格的数据是根据沪、深两个证券市场的上市企业公开发布的资料①生态产业链,是指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产业体系(参见唐晓华、王广凤、马小平所著《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1月)。同一个企业内部可以有多条不同的生态产业链,如西部上市的85家构建了生态产业链的企业中分布有257条不同的生态产业链;不同的企业之间也可以构建生态产业链,例子见于后文。因此文中表1中不同产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企业数量之和为147,大于85家,主要是由于有些企业拥有多条生态产业链。②这里的22家建材企业包括18家水泥企业,1家焊接材料企业,3家家装材料企业。③这里的矿业企业包括采掘企业和冶炼企业。4计算整理而来,下同。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在生产资料生产领域的西部民族地区企业中,农林、建材、矿业等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比例最高,平均比例达73.79%;能源、造纸、化工等企业次之,平均比例为61.21%。综合起来,上述六种类型的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平均比例高达67.12%。但是,这些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因各异。农林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始于原始的生产组合,可在低投入的情况下实现,而其他5种类型的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有的出于增强自身盈利能力的需要,占37.41%,有的是国家强制推行环境保护政策的结果,占46.34%,两个原因都有的企业占16.25%。①可见,政策的推行对于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不论原因如何,上述产业领域的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均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医药、饮料食品、制造业、房地产等消费品生产领域的企业也开展了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实践,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表2:消费品生产领域的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情况企业类型上市企业数量占西部民族地区上市企业总数的比例构建了生态产业链的企业数量占本类型企业总数的比例医药企业4014.76922.50饮料食品企业②279.96518.52制造业企业③6825.09811.76房地产企业3512.9200根据上表可以推出,在西部民族地区,消费品生产领域的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平均比例为12.94%,大大低于生产资料生产领域企业①根据企业已经公开发布的发展战略、新闻报道、股评家以证券分析师关于具体企业的分析文章等文献资料调查统计而得。②这里的27家饮料食品企业包括16家饮料企业、9家食品加工企业、2家饮料和食品复合型加工企业。③这里的68家制造业企业包括23家机械制造企业,9家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11家家电制造企业,3家家具及装饰品制造企业,以及22家电力、环保、航空等专用设备制造企业。567.12%的平均比例,可见前者的步伐明显慢于后者。这与西部民族地区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①为此,我们需要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来强化和引导,以推动消费品生产领域的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第三,构建生态产业链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②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建构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节约原材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另一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品,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从产业领域来看,截止到2007年12月,在西部民族地区的271家上市企业中,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有66家,其主要产业分布为矿业企业22家,占矿业企业总数的38.60%;能源企业14家,占能源企业总数的24.14%;化工企业11家,占化工企业总数的22%;医药企业8家,占医药企业总数的20%;制造业企业8家,占制造业企业总数的11.76%;饮料食品企业4家,占饮料食品企业总数的14.81%;水泥企业3家,占水泥企业总数的16.67%;房地产企业3家,占房地产企业总数的8.57%。③结合表1、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大多属于生态产业链构建比较良好的产业领域,表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正相关的关系。抛开产业因素,以单个独立企业为单位做统计分析,截止到2007年12月,西部民族地区有85家上市企业拥有生态产业链,其中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有34家,占这些企业总数的40%;盈利能力中等的企业有28家,占这些企业总数的32.94%;盈利能力弱的企业有23家,占这些企业总数的27.06%。而没有建立生态产业链的186家上市企业中,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有33家(包括15家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占这些企业总数的17.74%;盈利能力中等的企业有57家,占这些企业总数的30.65%;盈利能力弱的企业有96家,占①我国循环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先导者冯之浚先生根据自己对世界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的研究发现,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是不同的,后工业化阶段发展循环经济是从解决消
本文标题: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生态产业链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2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