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药理学学习指南邵阳医专药理学教研室绪论药理学是研究药
药理学学习指南邵阳医专药理学教研室绪论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②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药物是指可以影响机体原有的生理功能或生化过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药理学的主要学科任务:一是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开发新药,发现药物的新用途;三是阐明生物机体的生理、生化现象,为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既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阐述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一)药物跨膜转运可分为:1.被动转运是药物依赖生物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侧转运,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不消耗能量。包括:⑴简单扩散:是指药物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是药物最主要的转运方式。⑵膜孔扩散:水溶性小分子药物在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⑶易化扩散:是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需要载体、有竞争抑制现象和饱和现象。2.主动转运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逆浓度差的转运,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有竞争抑制现象和饱和现象。(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药物的吸收是药物自用药部位转运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一般药物吸收的快慢顺序为: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直肠口服皮肤。⑴胃肠道给药:经胃肠粘膜吸收的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时,会被部分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过消除。舌下及直肠给药后其吸收途径不经过肝门静脉,可避免首关消除。⑵注射给药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入体循环,作用发挥快。肌内注射及皮下注射,一般作用较口服快,吸收速度取决于注射局部的循环。⑶呼吸道给药药物吸收极其迅速,气体及挥发性药物可直接进入肺泡。2.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中的过程。影响因素主要有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体液的pH、药物的性质、局部组织血流量和细胞膜屏障等。3.药物的生物转化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药物主要由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统(简称肝药酶)生物转化而失活,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排出体外。药酶诱导剂:可使肝药酶活性增强或生成增加;药酶抑制剂可使肝药酶活性降低或生成减少。4.药物的排泄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的途径主要是肾。⑴药物由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及主动分泌通道排泄。尿液pH可影响药物的吸收。⑵胆汁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经胆汁主动排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有些药物随胆汁排入肠腔,被水解后经肠壁再吸收入血,称为肝肠循环。(三)药物消除动力学是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由于分布、代谢和排泄,其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过程。药物的消除过程包括代谢和排泄。1.一级消除动力学是单位时间内血中药物按一定比例消除,又称恒比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在治疗量时,大多数药物按恒比进行消除。2.零级消除动力学是单位时间内血中药物按一定数量消除,也称恒量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常因体内药量过大,机体在以最大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四)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1.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表示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大多数药物按恒比消除,其t1/2是一恒定值,不受给药途径和血药浓度的影响。2.时量曲线是单个剂量一次静脉或口服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可定量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3.清除率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的好坏。4.生物利用度是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反映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和速度,也可反映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5.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定时定量或恒速静脉滴注给药,经5个t1/2后所达到的血药浓度,又称坪值。此时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当给药间隔为一个t1/2时,首次剂量加倍可立即达到坪值。为维持坪值所需剂量称维持量,立即达到有效血浓所需要的剂量称负荷量。药物效应动力学(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1.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和抑制。2.药物作用的方式⑴直接作用:指药物对其所接触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间接作用:是指由药物的直接作用引发的其他作用。⑵局部作用:指药物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直接作用;吸收作用:是指药物吸收入血后经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产生的作用。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或作用弱。产生选择性的原因有: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不均匀、药物与组织亲和力不同、组织、细胞结构及代谢的差异等。(二)药物作用的两重性。1.防治作用指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⑴预防作用:用药防止疾病或症状的发生。⑵治疗作用:根据用药目的不同治疗效果可分为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和补充治疗。2.药物的不良反应⑴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他效应,随用药目的的不同而不同。多较轻微并可以预料、避免或减轻的。⑵毒性反应:是用药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发生的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包括致突变、致畸和致癌反应。通常毒性反应是可预期的,应尽量避免其发生。⑶后遗效应:是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⑷停药反应:是突然停药后原有的疾病加重。⑸变态反应:是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该反应与药物的剂量无关,且不易预知,常发生于过敏体质者。⑹特异质反应:是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⑺耐受性:是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耐药性:是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⑻药物依赖性:是因药物滥用而引起精神状态改变和躯体症状。可分为生理依赖性:指长期用药后机体对药物产生的适应状态,突然停药可出现戒断症状;精神依赖性:指长期用药后机体产生的一种愉快满足感,并在精神上产生连续用药的欲望。(三)药物的量效关系1.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弱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最小有效量,即刚能引起效应的阈剂量;极量随着剂量的增加,药效强度也相应增大,直到出现最大效应而不引起中毒的剂量,又称最大治疗量。效能是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效价强度是能引起等效反应的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2.质反应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反应的剂量;如效应为某种反应或治疗效果,则称为半数有效量(ED50),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LD50),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TI),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四)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有改变理化条件、影响细胞物质代谢、影响物质转运、改变酶的活性、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透、影响核酸代谢、影响免疫功能、作用于受体等。(五)药物与受体的作用1.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与特定的配体结合,产生效应。⑴激动药: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⑵拮抗药: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本身不产生作用,但可拮抗激动药的效应。2.受体的调节⑴受体脱敏:是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⑵受体增敏:是受体长期与拮抗药接触后,受体数目增加或对药物的敏感性升高。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一)药物方面的影响因素1.药物的剂型可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主要表现在吸收和消除方面,从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药物吸收速率从快到慢依次为: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给药、直肠给药、口服、皮肤。血管内注射没有吸收过程。某些药物如果给药途径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药理效应。同一药物不同剂量或浓度时,效应各异,临床用途可有不同。2.药物应在适当时间使用。一般饭前服药吸收好,某些药物对胃有刺激,宜在饭后服用,催眠药宜临睡前服用。给药间隔时间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及病人具体情况决定,以免血药浓度过高产生毒性反应或过低导致无效。疗程应根据疾病性质和病情而定,长期用药应注意避免药物蓄积中毒。反复用药可引起耐受性、耐药性、依赖性。药物依赖性可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产生躯体依赖性后,如果突然停药,可出现生戒断症状。3.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应用,引起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称为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可表现为原有药物作用的增强(或相加),称为协同作用;也可引起原有药物作用的减弱,称为拮抗作用。(二)机体方面的影响因素1.小儿用药与成人有很大差别。小儿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药物的反应比较敏感,血浆蛋白总量较少,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所用的剂量亦不能简单地按成年人的千克体重计算,必须考虑他们的生理特点。2.老年人药物作用靶点的敏感性升高或降低可引起反应性发生相应的改变。如作用于中枢神经的药物易致精神失常;降压药物在老年人中常引起直立性低血压。老年人血浆蛋白含量较低,体液较少而脂肪较多。由于肝、肾功能的衰退,药物的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可延长。用药一般为成人剂量的3/4。3.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期的生理变化。月经期和妊娠期需避免服用剧泻药和抗凝血药。妊娠期内应避免使用药物,特别是在妊娠的最初三个月内严禁使用能致畸胎的药物。临产前应禁用抗凝血药、影响子宫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和吗啡等。在哺乳期应注意药物可通过乳汁排泄而影响婴儿。4.肾功能不全时,通过肾清除的药物半衰期将延长。肝功能严重不良时,经肝转化灭活的药物,作用时间将显著延长,而须经肝活化的一些原药作用将减弱。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传出神经系统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两大类,前者可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支配心脏、平滑肌、腺体和眼睛等效应器;后者支配骨骼肌。传出神经系统依赖递质进行化学传递,其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ACh)和去甲肾上腺素(NA)二类。因此,传出神经按其神经末梢所释放的递质不同,又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或肾上腺素能神经)。传出神经的受体分为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胆碱受体可分为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受体)和烟碱型胆碱受体(N受体)。M受体主要分布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激动时表现为心脏抑制、血管扩张、内脏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瞳孔缩小等生理效应;N1受体主要分布在自主神经节,激动时表现为神经节兴奋;N2受体主要分布在骨骼肌,激动时表现为骨骼肌收缩。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α受体和β受体。α1受体激动时表现为皮肤、黏膜和部分内脏血管收缩、瞳孔扩大;α2受体激动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NA释放减少;β1受体激动时表现为心脏兴奋、脂肪分解等;β2受体激动时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松弛、骨骼肌血管和冠状血管扩张等。β3受体激动时引起脂肪分解。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受体,产生与递质相似的作用,此称拟似药,或激动药;若结合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激动受体的效应,且妨碍递质或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称拮抗药,或阻断药。传出神经系统药也可通过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代谢转化、释放、贮存和再摄取等环节来发挥作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根据其作用方式和对受体作用的选择性,将其分为胆碱受体激动药、胆碱受体阻断药、抗胆碱酯酶药与胆碱酯酶复活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五大类。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对眼和腺体的作用最明显。毛果芸香碱能激动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缩小;也能通过缩瞳作用可使虹膜向中心拉紧,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有利于房水回流,使眼压下降;还能使睫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从而使眼睛视近物清楚,而视远物模糊。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青光眼和虹膜炎。全身用药可解救阿托品等抗胆碱药中毒。滴眼时应注意压迫内眦,以免药液经鼻泪管流入鼻腔而吸收中毒。抗胆碱酯酶药与胆碱酯酶复活药抗胆碱酯酶药可分为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和难逆性抗胆碱酯
本文标题:药理学学习指南邵阳医专药理学教研室绪论药理学是研究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3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