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笛卡儿、斯宾诺萨、莱布尼兹:17世纪形而上学有关实在的概念文库
笛卡儿、斯宾诺萨、莱布尼兹:17世纪形而上学有关实在的概念文库.txt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你还外边转什么阿老实在我身边待着就行了。听我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我在你身边,你还走错路!跟着我!不能给你幸福是我的错,但谁让你不幸福,我TMD去砍了他笛卡儿、斯宾诺萨、莱布尼兹:17世纪形而上学有关实在的概念2010-04-30草译、尚没校对。【译者按:去年,我曾翻译过AdrianForty在《词与建筑》一书中有关Form的种种阐释。Forty一层层地告诉了我们Form一词,在开阔和漫长的西方话语史中复杂、变化的种种涵义;去年,我也写过一篇关于卒姆托的文章,文中回顾了“物质”一词自中世纪之后的不......(21回应)临时贴。草译、尚没校对。【译者按:去年,我曾翻译过AdrianForty在《词与建筑》一书中有关Form的种种阐释。Forty一层层地告诉了我们Form一词,在开阔和漫长的西方话语史中复杂、变化的种种涵义;去年,我也写过一篇关于卒姆托的文章,文中回顾了“物质”一词自中世纪之后的不断“去魅”,最终跟灵性毫无关系的过程。显然,对于建筑学的学生来说,特别是那些多少阅读了诸如阿尔伯蒂、佩劳、赖特的同学来说,了解有关“物质”概念的讨论是必要的。所谓物质,所谓心灵,所谓存在,所谓材料,所谓构造,一旦回到西方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去,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中文定义,而是一群波澜起伏存在于西方思想家和社会历史之中的概念。假如不是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引发的那种有关从“终极存在”的角度去划分物质的思考,也许,就没有后来这么多的麻烦。阿尔伯蒂也不会那么地重视几何。还有,如果我们不了解亚里士多德和经院传统,也许就看不懂,为什么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人老要改造地形,老觉得不规则形式太过“偶然”。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偶然就偶然了,但是,如果回到那个文化的语境之中去,原来,建筑师都积极地参与到了用形而上学的基本价值观念去改造土地的运动了。这里,有本不太长的书,是以前York大学的哲学教授写的,讨论了17世纪三位重要哲学家对待“实在”的不同立场。我倒未必要完全切入哲学,只是觉得,这样的讨论,倒是跟建筑学里的建筑史和建筑文化史,有着很大的关联。接着去年的讨论,先翻译一下本书的序言。读着累的同学可以完全绕过;愿意进行大脑体操的人,可以跟着这本书,回到了那个发生着诸多重要变化的17世纪。】笛卡儿、斯宾诺萨、莱布尼兹:17世纪形而上学有关实在的概念作者:罗杰.沃尔豪斯序言现代哲学通常被认为始于17世纪,而笛卡儿(ReneDescartes1596-1650)常被当成是现代哲学之父。这倒不是说笛卡儿肯定就是“第一个”著名并且可以被称作“现代”的哲学家。像霍布斯(ThomaHobbes1588-1679)也曾被当成现代哲学之父。这个称谓的意思是,笛卡儿跟其他人比起来,对于后世的哲学风格、形态以及内容——最初在欧洲大陆然后在英国——有着重要的影响。笛卡儿对于有广延量的实在与思想性实在的区别,他对他“自我存在”以及“善的上帝的存在”的证明,他把物质世界定义成为运动中的广延物质的描述,都在当时激起了争议和讨论,这些争议的巨浪,波及到余下的17世纪,影响着18世纪,它们的余波甚至波及今日。来自英伦和欧洲大陆的同时代叙述会证实着笛卡儿重要性的一个侧面:那就是笛卡儿思想的崭新和新鲜性。在荷兰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ChristianHuygens看来,“笛卡儿哲学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它的最大魅力在于人们可以读懂笛卡儿先生的话,而其他哲学家很难把诸如质量、物质形态、‘有意向性’物种之类的概念,讲清楚。笛卡儿比其他任何前人都更为彻底地拒绝了无关痛痒的夸夸其谈。但是,在笛卡儿哲学中,最值推崇的是笛卡儿没有简单地抛弃过去的哲学,而是敢于用自然界里可以理解的所有现象去取代那些动因”。同样,洛克(JohnLocke)也说,“我最初能够从他那个时代、那些学院里难以听懂的哲学讲述方式中解放出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位“值得尊敬的先生”。在这些对于笛卡儿在17世纪影响力的证词里,笛卡儿的“新哲学”是跟当时“官方”的学院派或者叫哲学“经院派”的方式——就是充斥着难以明白的思想的方式——形成了对照。这些老的哲学体系源自一种广义上的亚里士多德传统,正是通过对于这一传统的明确拒绝,对于亚里士多德权威性的拒绝,为笛卡儿和他许多同代人和后来人,打上了他们意义上的“现代性”标记。将笛卡儿哲学推向一种新的后亚里士多德传统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斯宾诺萨(BenedictSpinoza1632-1677),另一个是莱布尼兹(GottfreidLeibniz1646-1716)。莱布尼兹说,斯宾诺萨“只是将笛卡儿哲学的某些种子培育了出来而已”,而他自己的哲学是“一种夸大的笛卡儿主义”。在谈到笛卡儿本人时,莱布尼兹说,笛卡儿“的天才怎么推举,都不过分”。笛卡儿“的确开创了真实和正确的道路”,讲了“精彩和原创的东西”。然而,莱布尼兹的称赞还是有着自身的限度的:虽然笛卡儿哲学可以被推崇成为“通向真理的大门口”,笛卡儿哲学却偏离了方向,并没有进入真理的室内。莱布尼兹对笛卡儿的剖析也是深刻的。同样,斯宾诺萨也曾批评过笛卡儿,而笛卡儿的追随者们基于某些神学的基础,总是要趋散任何批评,包括斯宾诺萨的批评。不过,所有这些,都没有妨碍斯宾诺萨和莱布尼兹二人所言的“笛卡儿学派”的发展。本书在讨论上述三位17世纪重要哲学家的形而上学观点时,认为这三者之间是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的。但是本书并不想泛泛做结,说斯宾诺萨和莱布尼兹就是,或就不是笛卡儿主义者。本书只是基于一个立场——那就是重在结果——这就意味着本书看重斯宾诺萨的思想里,不只是词汇描绘,而是其形式或是认识内涵,是否把笛卡儿哲学当成了一种背景;同样的要求也适用于莱布尼兹(不管笛卡儿的影响是否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斯宾诺萨影响到莱布尼兹)。当笛卡儿去世时,斯宾诺萨只有18,他们从未见面,也从未通过信。不过,1663年时,斯宾诺萨发表了对于笛卡儿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原理》(1644)的一篇评述。斯宾诺萨的文章是教学生准备的材料,斯宾诺萨说,“我并不想公开教授我的观点”,斯宾诺萨同意了朋友的建议,他会提醒读者“我并不承认文章里的观点都是我的观点,因为我写了很多东西,。。。它们跟我个人的观点甚至对立”。不论如何,这篇文章的存在代表着一种对于笛卡儿学说的深入理解和关注。并不令人吃惊,斯宾诺萨自己《伦理学》中的哲学,也显示了对于笛卡儿哲学的敏锐意识。莱布尼兹比斯宾诺萨小14岁,笛卡儿去世时,莱布尼兹只有4岁。他跟笛卡儿算是有过一次准接触,因为莱布尼兹遇到过笛卡儿的朋友和编撰者ClaudeCleselier。后者给莱布尼兹看过某些笛卡儿未曾发表的手稿。跟其他同时代的欧洲哲学家一样,莱布尼兹也读和研究笛卡儿,1690年代,他也曾准备针对笛卡儿的《哲学原理》写评述。这样的评述也许就会讲出来,笛卡儿为什么那么接近真理却偏离了真理,讲出来莱布尼兹这些年中对于笛卡儿发展出来的所有意见,以及从中他所得出的积极观点。莱布尼兹跟笛卡儿的关系可以在一封1680年的信件中可见一斑:“我尊重笛卡儿先生,就像我尊重任何人,尽管在笛卡儿的观点中有些在我看来是错误的。。。不过,这并不妨碍我说,我们在哲学问题上就像要感谢伽利略那样,要感谢笛卡儿,感谢整个古代哲学”。说到斯宾诺萨和莱布尼兹,这两位倒是通过信并见过面的。1671年,二人曾就光学问题通过信,斯宾诺萨送给莱布尼兹一本新近出版的《神学政治论》。晚些时候,在1675年,斯宾诺萨推崇莱布尼兹为“形而上学研究的专家”,因此,当时只在朋友间流传的《伦理学》手稿,是可以交给莱布尼兹看的。当时,斯宾诺萨的《神学政治论》已经变得臭名昭著,所以,斯宾诺萨犹豫过“是否谨慎,这么快就把我的手稿交给他看”,斯宾诺萨想打探一下莱布尼兹的为人。这样的背景下,莱布尼兹和斯宾诺萨转过年来就在荷兰见面了。莱布尼兹回忆说,“我跟斯宾诺萨见了好几次,谈了很久”。根据莱布尼兹当时的笔记,二人起码讨论过《伦理学》。斯宾诺萨在第二年就去世了,这时,《伦理学》才终于问世发表,莱布尼兹给予该书相当详细的笔记。其中诸多点评是批评性的,就像在莱布尼兹的写作中所散布的那样,他多数对于斯宾诺萨的评论都是批评性的。跟同时代人一样,莱布尼兹认为斯宾诺萨的思想对于宗教来说太过危险;斯宾诺萨对于上帝和自然创造的观点特别如此。莱布尼兹经常会把自己的观点和斯宾诺萨的观点放在一起。莱布尼兹在一封关于《伦理学》出版事情的信上,曾经就他们二人的关系给出过评价:“我曾发现,他的好多精彩的思想跟我的都很相似,所以,我的某些认识他的朋友以为我的观点出自斯宾诺萨。但是,也有一些悖论,我不认为真实甚至成立。例如,因为只有一种实在,就是上帝;被造之物都是上帝的模式或是偶然性。。。。。我觉得他的书,对于那些希望痛苦地想去掌握它的人来说,是危险的”。本书讨论的,正是这三位哲学家的形而上学。具体地,本书关注的是笛卡儿、斯宾诺萨、莱布尼兹对于“实在”substance问题的讨论(莱布尼兹说,不了解这一词汇的本性,才是笛卡儿犯错以及斯宾诺萨矛盾的原因)。但是,什么又是“形而上学”?什么又是“实在”呢?“metaphysics”(形而上学)一词,最初源自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名称。虽然亚里士多德自己将这些书的题目称做“第一哲学”,显然,这些著作在早期编撰时是置放在了《物理学》之后的;所以,这些著作,从话题的角度分,就被称为“后-物理学”(其中,meta,可以是“之后”“之上’”“之外”的意思)。在“第一哲学”中,亚里士多德写过的一个部分叫做对于“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研究,也就是说,这部分是关于存在问题的。亚里士多德说,“古人曾经提出过,今人也提出过,将来人也会被提出,一个值得疑问的话题”。他接着说,这个问题就是“何谓存在?”,“何谓实在?”这两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因为在古希腊语里,英语单词的“实在”substance(拉丁里的substantia)是ousia,它就出自希腊语里的动词“存在”。要想理解何谓存在或者何谓实在,一个自然的方式,也是合乎亚里士多德部分论述的方式,就是询问什么叫“真实”。或者,用一位晚近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者的话问,“真实是由什么构成的?”的确,亚里士多德评论到,“实在”或者“存在”“被认为最为直观地属于身体”;这也是有关真实的构成要素的最自然回答。“我们说,不仅动物和植物。。。是实在,而且‘自然体’像火、水、土,也都是实在”。但是,不管这个带着修饰语“最为直观”的看法是否正确,不管这些东西是否真就是实在,亚里士多德说,这个观点都值得我们“考虑”。在很大的层面上,亚里士多德是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虽然在快到结论的时候,他给出了一段冗长的关于什么叫“构成了存在”或是“实在的动物、植物、自然身体”的论述。还有,亚里士多德指出,也有一些人不这么认为。好多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曾经认为,所谓真实性不止这些东西,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与之相比,这些东西仅仅是表面现象。有人认为,存在着一种“基本实在”或者叫“终极真实存在”:在Thales看来,那就是“水”;在Parmenides看来,那就是永恒的、不动的、均质的“元一”。有人认为,还不止唯一的实在或是终极真实存在:Empedocles认为,我们所熟悉的世界,源自4“根”或者4“要素”——火、气、土、水——受制于“爱”与“冲突”两大原则。在诸如Democritius这样的原子说哲学家看来,“实在”是不同形状、不可再分的原子之间碰撞和偶然运动的结果。古希腊人痴迷形而上学,痴迷于形而上学中有关实在或是存在的核心话题,17世纪的哲学家们也是如此。事实上,这也是17世纪哲学家们的中心命题。在莱布尼兹看来,“对于实在的思考,对哲学来说,就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成果的思考”;这些话不止是莱布尼兹工作的座右铭,也是笛卡儿和斯宾诺萨的座右铭。莱布尼兹在一篇“关于形而上学纠正与实在概念”的文章
本文标题:笛卡儿、斯宾诺萨、莱布尼兹:17世纪形而上学有关实在的概念文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5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