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农村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
农村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一)来源:残疾人在线——以中部地区某省为例江西省上饶市残联郑一平内容提要: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权运动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残疾人反对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也空前活跃起来。经过“国际残疾人十年”(1983-1992)和“亚太残疾人十年”(1993-2002)两个十年,我国残疾人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残疾人生存状况明显改善。然而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残疾人生存状况仍然令人堪忧,残疾人就尤如“木桶理论”中那块最短的木板,影响着全国人民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当前国内对农村残疾人状况的调查研究还较少,本调查将视线引向农村残疾人,以期引起各方面对农村残疾人的关注。通过对中部地区某省五市30乡镇1000户农村残疾人的问卷调查,从农村残疾人经济与生活、文化与心理、婚姻与家庭、康复与就业、社会交往与政治参与等各方面,反映了农村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农村残疾人功能缺陷,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自我生存能力有限,家庭收入普遍偏低,消费水平不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家庭仍是农村残疾人生存的主要依托,40%成年农村残疾人未婚或没有配偶;农村残疾人普遍有得到康复、实现就业的愿望,但机构缺失、体制不全,致使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农村残疾人政治参与热情较高,但在政治生活中地位较低,经常处于被支配地位,利益表达渠道不多,对外来压力往往采取忍让态度;农村残疾人自我封闭,与外界交往较少,心理压抑的情况比较普遍,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对残疾人事业的文化认同非常有限。通过调查分析,本文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残联及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残疾人生存状况的严峻性,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把农村残疾人工作当作一个突出问题,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在农村广泛宣传新的残疾人观,让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让农村健全人都能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切实为残疾人服务,形成残健互助、平等关爱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切实加强农村残联组织建设,把乡镇残联、村残协组织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建立一批“直选型”的残疾人组织,提高农村残疾人组织化程度和参与率,提高他们管理自身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不断建立农村服务网络、推进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进社区、进家庭,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开展职业介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增长;加强扶贫与社会保障工作,改革现有康复扶贫贷款渠道,推行由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的办法,使农村残疾人受益更直接;加大农村残疾人婚介工作,提高农村残疾人结婚率;加强农村敬老院、救济堂等社会保障事业建设,使更多的无依靠的农村残疾人有归宿、有依托。关键词:农村残疾人家庭婚姻经济康复就业政治参与文化认同心理一、引言(一)课题研究背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权运动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残疾人反对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也空前活跃起来。70年代后,国际残疾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和迅速发展阶段,对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1971年、1975年联合国大会相继通过了《智力残疾人权利宣言》和《残疾人权利宣言》等国际性文件,1975年联合国把1981年定为“国际残疾人年”,1982年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这些重大事件和重要文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的思想和理论,而且为残疾人事业各个领域的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指导。198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1983年至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这一纲领性决议,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性的指导,也提供了时间的保障,许多国家在这一时期颁布了保障残疾人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计划,使残疾人状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自1980年代末起,我国对残疾人事业更加重视,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级残联、残协等残疾人组织,并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及其实施办法等各种法律法规,实施了残疾人事业“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广泛与世界各国开展了残疾人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加入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国际残疾人十年(1983-1992)、亚太残疾人十年(1993-2002),使残疾人事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残疾人生存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并逐步为国际社会所瞩目。2004年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荣获国际人权奖,标志着我国残疾人事业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然而,多项工作及研究成果显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残疾人生存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无论在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残疾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生存发展的总体水平已远远低于整个社会的平均水平。残疾人素质低、就业难、社会竞争力和承受力差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残疾人人均收入很低,同健全人群仍有很大差距;贫困户中有大部分是残疾人户;半数成年残疾人没有配偶,残疾儿童入学率非常低,多数聋人、盲人参加学习、就业的机会极少,更不用说无障碍和社会保障状况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残疾人生存质量更差,生活水平更低,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很多残疾人失去抚养或监护,不少残疾人仍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就必须广泛关注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如果整个社会发展很快,而残疾人这个群体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那么建设和谐社会必将是一句空话。残疾人只能是“木桶理论”中那块最短的板。邓朴方同志指出:“没有残疾人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关注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摆脱困境,已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的迫切要求。那么农村残疾人生存状况如何?他们究竟有那些物质的和精神上的需求?他们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怎么样?就已经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二)已有研究状况述评国内对残疾人状况的调查研究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87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这次调查由民政部牵头,会同国家统计局、卫生部、国家计委等几个部门提出报告,经国务院批准,由民政部、国家统计局、卫生部、国家计委、公安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务院第三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等七个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此次调查,样本设计为150万人,全国为一个总体,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分总体,采用分层、分级、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通过调查,大致明确了我国残疾人总数,各类残疾人所占比例、地区分布、残疾等级、致残原因、生活状况,以及康复、教育、就业等各方面的事实数据和资料,为我国残疾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九五”、“十五”工作计划纲要,以及残疾人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依据,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然而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到现在已有18年之久。18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迅速,社会变迁很大,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和人民生活、工作状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残疾人数量、结构、地区分布、致残原因及康复、就业、教育、婚姻、家庭状况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些方面变化很大。目前国家正着手开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也还要明年4月开始,11月结束。况且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社会环境千差万别,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样本只有150万人,比例不算大,且全国性的残疾人抽样调查,不可能很细致地反映各地的具体情况,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区域范围的残疾人状况调查,以作为全国抽样调查的补充,作为对各地各部门制定地方性政策及工作规划的依据。18年来,全国各级残疾人工作机构和学术界都开展了很多有关残疾人工作的调查研究工作,前者以工作性调查为主,后者以学术研究为主。如华北煤炭医学院的成君、王革、郑平、李庆友等开展的《家庭支持对肢体残疾人抑郁情绪的影响》①,对唐山市东矿区截瘫疗养院所有32位住院病人开展了调查;济南大学民政学院李宗华、龚晓洁、丛晓峰对济南市历下区残疾人社区康复与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②;贵州大学社会学系的庄勇、龙苗以贵阳市为例,对城市残疾人的社会救助问题开展了个案研究③;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颜青山依据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情况,就残疾人事业伦理学辩护及其限制进行了探讨④;杭州师范学院魏杭庆就残疾人康复进程中的健康活动状况开展了调查⑤;贾玉忱等“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开展了“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先后在陕西、河南、山东、浙江、江苏、上海开展调查⑥;广州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古念群对广州市残疾人就业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⑦;重庆工业管理学院的熊斌对重庆市残疾人人力资源现状与就业状况开展了调查⑧;宁夏回族自治区干部疗养院的叶伟,对宁夏6区县老年残疾人基本特征及主要致残原因开展了调查分析⑨。济南大学民族学院的龚晓洁、李宗华、邓莉对济南庆余里社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开展了调查与分析⑩;民政部假肢研究所的刘志泉依据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肢体残疾人概况进行了分析⑾;暨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吴秀丽等对广州市东山区833名残疾人开展了半封闭式的问卷调查,对残疾人的健康、心理和生活状况等开展了调查分析,这次调查回收率达100%,但问题设计比较少、涉及面不宽⑿;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的郁贝红、张秀梅对福州市社区残疾人状况开展了较全面的调查,内容涉及残疾人基本情况、生活、教育、就业、康复、社会环境、法律援助、婚姻等,但发放问卷只有300份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朱庆芳提出了关于《建立残疾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设想》的专题报告,她提出的这些指标体系的框架大致包括了综合、就业、教育、生活质量、扶贫、社会服务、康复、无障碍等各部分。此外较有影响的要算各级残联、残协组织开展的调查,中国残联杂志《中国残疾人》每年都刊登了一些较有影响的关于残疾人工作的调查研究,中国残联丁启文副研究员等一直在从事残疾人工作的研究,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和调查报告;2002年3月,福建省肢残人协会举办了首届同人论坛,主题是残疾人保障与社区,收到了几十篇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文稿,并由海峡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广东省残联张永安对广东省残疾人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⒁。以上调查,林林总总,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我国残疾人状况进行了不同的调查分析,为各级残疾人工作机构和社会研究机构开展工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但从总的来说,从目前所查阅到的资料来看,这些调查大多是专业性的,有的是局部性的。一是就单个调查而言,内容还不够丰富,一般是就某一方面开展的调查,如康复问题、就业问题,对残疾人生存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的比较少;二是调查的样本户不是很大,或者是调查范围不是很广,或者是抽样的量不大;三是主要偏重于城市残疾人调查,而对农村残疾人开展调查比较少见。从本人工作中接触到的情况看,广大农村地区残疾人状况远不如城市残疾人,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走访慰问也是城市比例大,农村比例小,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更是城市优于农村,农村残疾人问题更加突出,状况更令人担忧。(三)选题意义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做好残疾人工作,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差距,是实现小康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开展好区域性农村残疾人生活状况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可以为即将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提供参考。明年即将开展的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从样本抽取、指标确定、调查方法等各方面都较第一次有不同的改进,很多指标、调查方法都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目前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都在进行紧张的筹备和试点工作,以确定明年调查步骤、方案、内容等,此次安排的农村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可以为全国性的抽样调查提供一定的参考。2、可以为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特别是残联组织开展工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各级部门提供参考。此次开展的调查,比较全面地调查了农村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和基本需求,关
本文标题:农村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6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