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态环境形势与对策一、全国生态环境形势二、树立科学的生态保护观三、生态保护对策建议四、十五生态保护重点工作一、全国生态环境形势•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333•生态破坏的特点是: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西部生态调查认为:•西部地区生态问题引起各级政府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生态破坏依然严重,生态形势严峻,生态退化现象十分普遍,退化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整体趋向恶化•概括地表现为:许多重要天然生态系统日益被人工生态系统所取代,生态结构趋于单一,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更加不稳定,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退化情况1、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木材蓄积量都有在增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改善-----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一是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单化天然林面积缩小;人工林面积扩大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面积缩小;中、幼林面积扩大防护林面积缩小;经济林面积扩大林地面积扩大;林地效益低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概括为:林种单一、林分单一、林龄单一、林层单一二是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降低如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水源涵养能力削弱,气候调节能力减弱,固炭能力降低,病虫害加剧,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损害。西部地区林龄面积构成幼龄林33.5%中龄林32.2%近熟林12.9%成熟林13.5%过熟林7.9%西部地区森林病虫害面积变化67.6896.16103.63144.43428.05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万公顷2、草原生态系统衰退•我国约有90%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有1/3的草地明显退化。•资源角度:退化草地的生物生产力下降,80年代末比90年代末,牧区产草量下降了1/2-1/3。草地退化地区草群种类发生很大变化,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牧草减少,劣草、杂草、毒草增多。•生态角度:草原生态系统除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一般生态功能外,还有明显的防风固沙作用。正是由于草原、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功能退化,近年来危害严重的强沙尘暴逐年增加。西部地区草地理论载畜量变化2141.01958.24215.03068.41380.01035.04083.02757.03224.92789.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万只羊单位陕西内蒙甘肃广西新疆1986年理论载畜量1999年理论载畜量3、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一是江河断流江河断流情况不仅发生在我国降雨量少的北方和西部地区,而且也发生在降雨量多的南方地区;不仅发生在小河小溪,而且也发生在大江大河。3、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二是湖泊萎缩。70—80年代,我国自然湖泊减少19%,湖泊面积减少11%,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普遍下降,成为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三是地下水位下降。全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并引发了地面沉降等多种地质环境灾害。•四是冰川雪线退缩。4、绿洲生态系统呈逆相演化•绿洲是荒漠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活动相对密集的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我国绿洲生态系统正呈逆相演化。•主要表现为:人工绿洲扩大,天然绿洲缩小;上中游绿洲扩大,下游绿洲缩小;人工绿洲呈外延性扩大与其内部荒漠化蔓延并存;人工绿洲与沙漠之间的过渡带明显萎缩或消失。5、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锐减是生态环境退化主要标志•我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有4000-5000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我国有354种野生植物和258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56种,约为1/4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六大基本矛盾)•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退化与自然资源短缺导致的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与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矛盾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六大基本矛盾)•对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性、复杂性的认识的滞后与经济开发利用的迫切性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生态功能的重要作用与人为生态破坏的态势更加尖锐;•国家对生态保护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实际监管能力的严重滞后的矛盾日益明显。二、树立科学的生态保护观(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生态问题报告》1998、3)(国务院《全国生态保护纲要》2000.11)(国家环保总局《西部地区生态调查报告》2001.10)1、分类指导的总体框架2、思想创新——生态系统管理3、战略创新4、制度创新1、分类指导的总体框架•目标: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重点:遏制人为生态破坏原因•总体框架(三区推进):——对重要生态功能地区实行抢救性保护——对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对生态良好地区实行积极性的保护2、思想创新——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是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和它们的无生命环境作为一个生态单位,在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动态复合体”•生态功能是指自然生态系统支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提供了产品和服务)•人类的经济活动应以不损害这种产品生产及服务能力为决策前提——生态系统承载力•生态系统承载力: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及其利用限度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点内容•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首先规范人的行为•综合生态环境要素(如水、空气、土地、矿产、生物等)的管理方法•跨越行政区域的流域、区域和系统的管理•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的管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以科研和监测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公平公正分享自然资源的重要途径,均衡代际利益,推动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战略3、生态保护战略创新•——生态保护宗旨的突破•——生态保护理念的突破•——生态保护领域的突破•——生态保护方针的突破•——生态保护方法的突破——生态保护宗旨的突破•传统的生态建设思想认为,提高植被(包括森林、草地)覆盖率是生态建设的最高宗旨和奋斗目标,因此用增加巨额投资来建设人工植被;•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认为,调整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实现生态过程的良性循环才是生态保护的最高宗旨,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措施——生态保护理念的突破•传统的生态建设将生态系统分为森、草、水、土、海、矿、野生动植物等不同部分,并将有关工作任务交给不同政府部门,管理和建设;•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认为,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系统,森、草、生物、水、海、土地、岩石等不过是生态环境中的要素,对生态环境的诸要素应采用系统的观点,统筹管理。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更加强调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统一性和综合性。——生态保护领域的突破•传统的生态建设强调,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地区是开展生态建设主要领域•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认为,生态环境退化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引起的;调整人类的经济行为是解决生态退化的主要领域;并应优先解决贫困问题——生态保护方针的突破•传统的生态建设强调,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地区进行人工恢复重建是头等重要的,治理一块少一块,持之以恒,必有成效•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认为,一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二是生态恢复应以“自然封育为主”,实行“面上封育,点上治理,大封育,小治理”的方针——生态保护方法的突破•传统的生态建设认为,采取生物的、工程的措施,开展生态建设,是解决生态环境退化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认为,调整人的经济行为,主要靠法律、经济、行政的综合措施的手段,工程措施只是辅助性的手段4、生态保护制度创新(8项)•生态功能保护区制度•缺水地区的高耗水管制制度•土地开发的生态用途管制制度•干旱半干旱地区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制度•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审计制度•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综合协调与监督)谢谢!
本文标题:生态环境形势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7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