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医类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主持人:主持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合作单位:负责人:负责人:负责人:负责人:负责人:××省教育厅二○○四年二月制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医类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类别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是否招标项目是起止年月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项目主持人姓名性别男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最终学位/授予国家所在学校学校名称邮政编码电话通讯地址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项目主持单位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42020031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项目合作单位主要成员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41310124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一)现状分析根据布鲁姆的观点,教学评价大致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Diagnostive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Assessment)三种。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进行,目的是确保学生在学习开始时具备必要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特性,为教师设计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教学适应学生的特性和背景;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或者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不同学生各自所达到的水准活彼此间的相对地位,并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一直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老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进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评价体系,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考试,过分注重总结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不仅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弊端:1.考试目的的模糊。考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价值的判断,是检验教学工作好坏以及学生学习质量高低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是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医学教育活动中,考试即测评和诊断学生是否达到特定的医学教育目标及其达到的程度。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对考试的导向性指挥作用认识模糊,结果教师批改试卷只是为了评价学生的成绩,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管理者不能有效地通过考试深入了解学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正是因为考试目的的模糊,成为了改革考试模式进程中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2.考试内容的片面。受传统考试目的的影响,现行考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书本(教材)知识或笔记内容本身,考试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测试,对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考核较多,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这种以测量学生“知识接受度”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激励学生主动研习的作用,反而加速了学生消极应付考试和瞬时遗忘的进程。3.考试方式的单调。目前高校考试形式存在几多几少的现象:一是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二是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三是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四是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评少。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4.考试过程的松散。主要表现在:考试过程中学校教师往往重视命题、施考、监考、成绩评定等前序环节,忽视对考核结果的分析、讲评等收尾工作,使得整个考试过程前紧后松,内紧外松,漏洞甚多。缺少了考核结果分析、讲评,管理者、教师就无法知道现行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和改进方向,学生也无法通过考试来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提高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二)项目意义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创新对国家、对民族的极端重要性,《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规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改革当前的考试模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项目将改革原有“一考成定败”的总结性考试模式,构建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的开展,通过本体系去评价学生的智能水平、创新能力、进取精神和人格品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改革目标通过本项目的改革,转变现有的考试模式,形成医类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体系,科学、客观、全程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2)改革内容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简图本项目将医类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类:A理论课程:指完全以理论授课为主的课程;B实践课程:指完全以实验、见习等实践环节的课程;C理论实践混合课程:兼有理论授课和实践环节的课程。不同类别的课程其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将不全相同:对于A类理论课程,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布置作业、小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设定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最高比例为80%,其余组成部分的比例由教研室、任课教师根据课程以及学生群体的实际决定相应比例。B类课程为实践类课程,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布置作业、小论文、实验考核、操作考核等组成部分,不采取理论测试的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C类课程理论实践兼而有之,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布置作业、小论文、实平时考勤提问/讨论作业/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操作考核实验考核A类课程B类课程C类课程验考核、操作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其中理论测试与实践考核的比例与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的比例相当。根据以上总体方案,教研室、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师以及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来定具体课程考核体系指标,在课程开课初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明确评分标准,在考核过程中要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随时备查。任课教师在某一单项考核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这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体现形成性考核评价的真正价值。(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①考核指标体系的确立。如上所述,项目将医类专业课程根据其理论课实践课的不同分成ABC三类,不同类别相应的考核指标也不全相同,同一类课程的具体指标可能因为课程本身的特殊性、教师施教方法以及学生群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确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具体指标以及相应指标占总评成绩的比重是本项目重点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之一。②单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与传统的课程“一考定成败“相比,形成性考核强调的是过程考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疑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去研究、设计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和互动,组织口试、答辩以及科学规范命题等,这需要在制度上有相应的保证,以保护个提高教师的积极性。③考核结果分析及反馈制度的形成。考核评价既是一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过程的终结,更是下一个同样过程的开始,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鉴定作用,通过全面科学的考核结果分析获得的信息不仅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考试设计和提高考试命题质量都大有裨益,而这往往是高校普遍不重视的一环节。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实施方案与方法:(1)更新观念,明确考试目的,树立正确的考试理念。考试是医学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基本任务是测验学生的基础知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在于掌握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和督促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旧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应试教育”的观念无论在管理者、教师,还是在广大学生中仍然根深蒂固,要想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首要的是更新观念,通过教学改革大讨论、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分析、探讨,形成切合目前实际的正确的考试理念,认识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的优缺点,逐渐并将新的考核评价模式作为一种指导性意见或制度去执行,要求各单位重视形成性考核,采用开卷、闭卷、实践、平时等多种考核形式科学、全过程、综合地去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2)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形成课程形成性考核实施意见,确立考核指标体系,将医类专业的课程分为A(理论课程)、B(实践课程)、C(理论实践混合课程)三大类;不同类别的课程其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将不全相同:对于A类理论课程,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布置作业、小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设定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最高比例为80%,其余组成部分的比例由教研室、任课教师根据课程以及学生群体的实际决定相应比例;B类课程为实践类课程,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布置作业、小论文、实验考核、操作考核等组成部分,不采取理论测试的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C类课程理论实践兼而有之,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布置作业、小论文、实验考核、操作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其中理论测试与实践考核的比例与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的比例相当。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形成相应指标占总评成绩的比重的指导性意见,教研室(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实际以及学生群体的不同在一定范围能决定总评成绩的各组成部分及其比例,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有的考核材料应当存档备查。医学生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以记忆为主的专业知识积累、记忆与理解并重的专业思维发展,进而以联想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一特点,医学教育的不同进程其相应考核评价体系也应有所不同,基础课程的考核应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的培养训练的引导,临床课程(专业课程)阶段,考核方式与内容应体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因此在不同的阶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相应指标应有所侧重,着重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3)建立科学的考核结果分析及反馈制度。每一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结束后各教学单位需要进行考核结果的科学分析,对于一些重点课程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重点进行分析研究,并将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以通过分析找出问题,进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改进考试设计和提高考试命题质量,形成“教考相长”的良性循环。具体实施计划(年度进展)2009年1月-2009年7月:调查研究阶段。了解、学习兄弟院校目前课程考试的现状,在校内进行广泛动员,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考试理念,并进行校内广泛征求意见、调查问卷、讨论研究,形成关于加强学生课程考核的指
本文标题:××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医类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96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