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4课《崔杼弑其君》ppt课件(20页)
第二册语文版第14课崔杼弑其君【学习重点】1.记:积累《左传》中的名言,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2.读: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学习晏子的智慧,了解我国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3.写:以“和谐”为话题,写一段语言简练的文字。4.练:根据位置判断虚词的用法。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其叙事更至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止,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1)字音识记①崔杼.()②弑.之()③东郭偃.()④飨.诸北郭()⑤拊楹..而歌()⑥干掫..()⑦反队.()⑧嬖.()⑨三踊.而出()⑩歃.()⑪嗣.书()zhùshìyǎnxiǎnɡfǔyínɡhànzōuzhuìbìyǒnɡshàsì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2)辨形组词①弑弑君试尝试②掫干掫陬陬生③嬖嬖妾娈娈童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1)通假字①遂取.之: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②反队.,遂弑之:通“坠”,掉下来。③干.掫有淫者:通“捍”,捍卫。(2)虚词归纳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①焉偃御武子以吊焉.:代词,代“齐棠公”庄公通焉.:代词,代“棠姜”吾焉.得死之:表反问,怎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②而见棠姜而.美之:表顺承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却,表转折公拊楹而.歌:表修饰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③其其.无冠乎: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差不多”④以以.崔子之冠赐人:介词,用欲以.客往赴秦军:动词,带领执简以.往:相当于“而”,表修饰课前阅读识记——速读感知课文文章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课堂读写探究——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①君之臣杼疾病..古义:病重。疾,病。病,病得很厉害。今义:病的统称。②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义:吃喝。今义:假托的理由,可以利用的借口。课堂读写探究——词句梳理2.词类活用①东郭偃臣.崔武子:名词用作动词,做……的家臣②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③公鞭.侍人贾举:名词用作动词,鞭打④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使动用法,使……止,阻止⑤死.乎:为动用法,为……而死课堂读写探究——词句梳理3.特殊句式①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判断句②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被动句③社稷是主:宾语前置④将庸何归:宾语前置课堂读写探究——词句梳理4.翻译文句①庄公通焉,骤如崔氏。译文:齐庄公和棠姜私通,屡次去崔杼家。②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译文:君主死了,我到哪里去呢?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借以高居于百姓之上的吗?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5.请结合文中内容,概括并分析崔杼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答案(1)忍辱含羞,渐生弑心。“称疾不视事”引诱,暗中布局;时机一到,心狠手毒。虽弑君有理,但在当时行之不义(弑君被视为犯上作乱),所以,他唯恐真相败露,亮了家丑,担了罪名。当太史记下真相,两兄弟再记时,他连杀三人。直到太史三弟不惧生死仍然直书时,他才意识到正义是压不住的,只好作罢。这说明他弑君理直却心虚,同样不得人心。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5.请结合文中内容,概括并分析崔杼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2)知人善用,深谋远虑。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既“舍之”,又用之。他留用晏子,是因为晏子“民之望也”,可以其“得民”,稳固自己的地位。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6.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仔细品读晏子的言行,深刻理解晏子其人。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答案①“枕尸股而哭”“三踊而出”,可见他对庄公之死哀之痛之,但并不敬之颂之,护之效之,因为庄公不是“为社稷死”,而是“为己死”。他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而不唯国君,所以他成为“民之望”。②他对崔杼弑君是不满的,但又“乃歃”为其所用,更多考虑的是以社稷的大局为重。这些都表明晏子是一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当然,晏子在崔杼弑君之后的言行,也不无勉从虎穴的机变,这是晏子一贯的智慧。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7.古代的史传文学中,多用“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即是寓褒贬于史实记载之中。从记载用语的感情色彩和事件本身可以揣摩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请你反复品读本文,感悟作者对文中的历史人物持怎样的态度?人物态度庄公:崔杼:晏子:史官:揭其无道(鄙视),现其可悲(同情)。现其受辱于人(同情),揭其残害于人(谴责),显其任用于人(肯定)。欣赏,赞扬。敬仰,称颂。课堂读写探究——疑点探究8.牺牲了三条人命,并且在还有若干个人待死的情况下,才保住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这体现了史学家怎样的职业操守?答案①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③本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不足50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②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学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课堂读写探究——随堂写练9.本文以简练的语言,叙述了崔杼弑君、晏子不死君难及史官书史的史实。请以“和谐”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练,200字左右。答案略。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4课《崔杼弑其君》ppt课件(20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1978 .html